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現代言情 步步為餌 第172章 一飯之恩千刀報(六)

《步步為餌》第172章 一飯之恩千刀報(六)

壯士嚴厲的目一掃,威脅著問:“你想反抗?”

“我們願意跟你們走,在此之前,我想對唐長老說幾句。”白餌回道。

“有什麽話,就趕講吧!”壯士有些不耐煩。

唐長老看著眼前的白餌,平靜道:“施主有何話,請講。”

寒風徐徐,將三千青,吹得起起落落。

四周一片寂寂,偶有白鳥飛過,哀鳴聲融在風中,聽起來很是模糊。

“我家原本住在秦淮河畔,祖上幾代都在黎民山下安家落戶,母親在世之時,常年都會帶我和姊妹幾個上山請願,我最小的妹妹,那年病重,母親便帶著我上山一同為祈福,我的長嫂,安胎不順,孩子差一點夭折,母親亦帶著我一起上山祈福、還願,也為寺裏添過不香火錢,因此,金明寺,我自小便打心裏敬重。”

“我母親常常教誨姊妹幾個,一飯之恩,千金相報,金明寺或多或,於我有恩,於秦淮的百姓有恩,我報恩還來不及,豈會在這國難當頭之際,盜寺裏的香火錢,做那恩將仇報之事?”

眼神淒厲,在偌大的功德無量殿前,這個不知從何時開始雀無聲的地方,慢慢回

“論神佛,我自愧沒有諸位那般虔誠。但我心中也常常謹記,舉頭三尺,尚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是我做的,九死無悔,不是我做的,打死我也不會認,即便到了那曹地府,我也會鬧上閻羅殿,親手撕了生死簿,要那些讓我枉死之人,以命相償!”

“眼下國難當頭,我同大家一樣,活在刀尖上,深知有一口飯吃不容易。那日我初次上山,本想暫借寶寺安,但見寶寺早已人滿為患。我想,我比多數人幸運,我還有一雙手,尚有孔武之力,可自求多福,也幸得黎民山是塊寶地,尋了一絕壁暫且安頓下來,每日清水野菜,自力更生,昨日同伴打死了山裏的惡狼,便撿了狼回來烤著吃。”

Advertisement

朝將離視了一眼,出淺淺的笑意,當寒風拂過額前的幾縷發,那抹笑愈顯滄桑。

“我這同伴是有心除惡,並非某些人口中的惺惺作態。他方方麵麵都好,也沒有什麽壞心思,就是過於貪吃!這不,了寶寺後院的香料,隻是為了炙烤的狼吃起來香一些。我與他皆知,此舉甚是不妥,但無可奈何,索午時那頓飯,全當是寶寺的饋贈。並叮囑我這位同伴,咱們要牢記這一飯之恩,待渡過眼下難關,日後下了山,賺取了紋銀,再上山拜訪寶寺,以紋銀相報。如此,既報了昔日一飯之恩,也不負我母親十幾載年的教誨。”

看著那一張張悉的臉,相同的字眼在口中反反複複地說出,好似耀眼的金子,擲地有聲。

歎隻歎,目所能及,愈見淒迷。

吸了一口清冷的口氣,咽下諸多無法言說的苦楚,再次回過,癡著眼前那張飽經風霜的蒼,一字一句說道。

“唐長老,我打小便見過您,也記得您的模樣。我知道您是個明白人,不會輕易冤枉了好人,也不會輕易放過這件事的幕後黑手。還請您早日查明真相,還我落難之人一個清白。”

聲音驟歇的那一刻,天空中忽然飄起了雪花,雪花飄落得很慢,它們漫無目的地飄著,像三月被風吹起的柳絮,長。

隻是並沒有多人注意到它們的存在,因為,他們的腦袋此刻埋得極深,直待雪花落到地麵之時,他們異樣的眼眸裏,才為此閃過一,不知是溫是冷。

唐長老許諾道:“施主請放心,屆時,我寺定會還二位一個公道。”

長睫輕點,眼神中流出謝意,回朝將離信步走去,黯然的眸開始泛起點點亮,比雪花還要晶瑩。

Advertisement

的濃霧籠罩著仙翁峰,無論那金烏如何移,這圈圈嫋嫋的濃霧似乎都不曾散去。

黎民山上,在金明寺附近有著許多奇形怪狀的山峰,如雙駝峰,兩座小山相連,形似駝峰,亦如赤足峰,巖層,方圓三裏,寸草不

當然,其中最為顯著的便是這座仙翁峰,山頂圓似球,布滿苔痕,山腰看似險峻拔,從遠看,則有些傾斜,像老人岣嶁著背,被茂的青山竹簇擁著,其間終日濃霧縈繞,為此山添了幾分神韻,老一輩的人常說,那是老仙翁下凡,仙翁山便由此而得名。

已至午時,那片青山竹似乎也浸在這片霧裏了,青青的竹竿之上枝枝蔓蔓,攀生著一片片尖尖的竹葉,枝繁葉茂,相互織,似層雲布。

當季為深冬,難免會有些清冷的景象。當山風吹來,總有幾片發黃的葉子嘩啦啦地往下掉,落在蕭瑟的石頭上,鋪在雜草叢生的地麵,風若是再大些,林間便會有一番針葉雨漫漫而落的盛景出現。

一會兒,霧散了,如利劍一樣穿過竹梢,照在竹林裏。似乎連生靈也懂得人間喜悲,竹林開始熱鬧起來了,一兩隻鳥雀從這竹子飛到那竹子,唧唧喳喳地著。

張駝背從睡夢中驚醒,一睜眼,發現自己正躺在一塊石頭上,換,被突然照過來的刺得有些睜不開眼,索就不睜了,闔著眼睛,沐浴著午時的,就這麽睡吧。

雖然肚子裏已經有些鬧騰了,但鬧騰就鬧騰吧,反正也沒什麽胃口。

自那日在柳葉渡口敗了救濟災民的銀兩後,他便急匆匆逃上了山,可當他氣籲籲行至金明寺的牌坊下時,他突然有些後悔了,覺得自己不該上山的。

Advertisement

下山之時,騙了那幾個老和尚說帶些銀兩下山救濟難民,實則是為了丟幾個銀子將那娘騙上山,剩下的錢再發給那些難民,馬馬虎虎地,也算是救濟了。

不曾想,那娘竟然不是凡間之,一眨眼的功夫,一大包銀子便見了底,最後落得個人財兩空。

若是就這麽了寺,他又該如何向那幾個老和尚代呢?若是被他們知曉自己敗了救濟難民的銀子,且不說他住持的位置能不能保住,搞不好,還會一子趕下山,落得個逐出寺門的下場。

可他倒過來一想,不對啊,不想當這個住持不是他心心念念的事麽?下山做凡人不是他日思夜想的事麽?保不住住持之位,逐出寺門,不正好遂了他的心願麽?

出鬼就出在這裏,這住持之位分明就有毒,不當還好,一當就會當上癮,當了一天便會想當兩天,當了兩天便會想當得再久些,久而久之,做主持的心就像一粒種子,在他心裏生了,發了芽,等到那春來之時,還會開花!

到底還是舍不得、放不下。做主持的日子裏,雖然沒有,但不得不承認,方方麵麵都好,就像那閑雲野鶴,要多自在便有多自在。

可放不下又能怎樣?這金明寺是萬萬不能回。

他想是想過,編一點理由搪塞過去,比如說,乘舟過河時,忽然來了陣妖風,舟被風吹翻了,他連銀帶人一同掉下水裏去了。

又比如說,在一個三岔路口,突然殺出了一夥強盜,他被洗劫一空,眼下風人作惡多端,這個理由倒是蠻合合理的。

可是啊,怕就怕他在柳葉渡口投銀丟人的事已經被人揭發,傳到了那幾個老和尚的耳朵裏,到那時,縱然他有上百種理由,又怎麽去堵那悠悠眾口?

思來想去,隻好先在青山竹林中的小竹屋裏躲一陣子,再想法子慢慢觀察寺裏的況,若是無人發現他的醜事,亦或是等風波過去,後麵再回去,找到那幾個老和尚,在他們麵前一把眼淚一把鼻涕演上一出苦戲,也好度過難關。

在小竹屋裏住了一天一夜,平日裏攢的幹糧一不留神便吃了個,昨日下午得前後背,實在是難忍,隻好冒著潑天的風險在晚時溜回寺中,一來打探寺裏有關他的風聲,二來撈些幹糧帶回小竹屋暫且撐上一段時間。

可就在他溜進後院,開了糧倉準備裝糧之時,外麵便傳來了抓賊的聲音,又是查腳印的,又是查手印的,還把寺裏的僧人聚在一起,一個一個地查,一個一個地問。

他當時便嚇了個半死,心想,他才離開寺裏一天,寺裏的風氣怎麽就突然變得這麽嚴了?以前他在後院吃的東西可不,也不見得有人發現,更不會發生全寺嚴查這種事

原本就犯了大錯,如今又吃,他越想越慌,躲在倉房之中,逃又不敢逃,外麵查得那麽嚴,一逃就會被抓住。

就在他急得要死的時候,搜查的僧人忽然搜到了倉房之中,他瞬間就崩潰了,急之下,一跳跳進了糧倉之中,將自己的子埋在穀堆之中,藏在糧倉,連氣都不敢出一聲。

聽不到外麵的聲音,不敢確定人有沒有走,隻好一地窩在裏邊,繃著一顆心,努力聽著靜。

也不知過去了多久,等到他出來時,外麵一片烏漆嘛黑,連燈盞都沒有了,想來也是半夜三更的時候了。

可以說,這一回,他是徹底怕了。

回想起方才的氣勢,可想而知,金明寺這一回要來真的了。

起初敗了救災的銀子,如今又做了賊,這一回,金明寺一定不會放過他的,抓不到還好,一旦被抓到了,估計就要被打得半死。

那些原有的僥幸心理瞬間然無存。

他要逃,他一定要逃!

就在他準備逃的時候,腦海裏卻忽然萌生出了一個念頭。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