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紅一步步后退,撞上墻壁。
阿力猶豫,“老板,關進地牢是不是太...倪總幫您料理生意,沒功勞有苦勞...”
梁遲徽盯著他,盯得阿力骨悚然,不吭聲了。
“如果沒有招惹何桑,無論招惹任何人,闖下天大的禍,我也饒了。”
阿力點頭,“是。”
“送地牢。”
倪紅雙眼空,踉蹌著被拖出辦公室。
梁遲徽坐回辦公椅,若有所思挲著手機,撥通老宅的號碼,響了一會兒,芳姐接聽。
“何桑醒了嗎。”
“醒了,頭暈乎乎的,喝了一碗粥,又睡了。”
芳姐這麼講,是梁璟教的。
“喝了什麼粥。”
芳姐一懵。
問得如此詳細、突兀,是始料未及的,包括梁璟事先也沒預料到,下意識回答,“養胃的海參小米粥。”
“何桑喝了一碗?”
“是呀...”
梁遲徽笑了一聲,“不是不吃海參嗎。”
芳姐呆滯住。
他凝視著腕表的秒針,繞了一圈,兩圈。
“哦,我記錯了。”梁遲徽忽然又改口,“何桑對海蝦過敏,海參無妨。”
電話那端的芳姐明顯大氣,“我伺候何小姐一定穩妥的,您安心吧。”
“有勞了。”
梁遲徽摁掉通話,一張臉無喜無怒,平靜得像一面湖。
......
十點鐘,車駛長陵縣公路。
老楊還沒停穩,何桑迫不及待跳下車。
長陵縣地勢比皖西縣偏僻,李家村更是偏中之偏,位于邊境線,三面環山,加上今年春天沒下雨,地皮干旱了,全村只有村口的一條小溪可以排水管,澆灌田地,拎著水管的男老站滿了石橋。
保鏢小劉護送何桑過橋,隔開和村民,直奔南邊。
梁璟提前聯絡鄉長了,李家村的村委會在南邊,對面是一家二層小樓的招待所,十三間客房,每間房有四張單人床,統一的大食堂和小賣部。
鄉長得知梁書長的弟媳大駕臨,親自下鄉,監督打掃布置,特意買了一束百合花、一束雛裝扮房間,撤掉三張床,搬了一套木桌木椅,條件勉強像樣了。
何桑走到招待所,有一隊人馬在門口恭候著,為首的男人戴眼鏡,二十多歲,穿著嶄新的灰西服,黑皮鞋,神采奕奕的。
“村長去鄉里開會了,委托我迎接您。我是李家村的文員,姓顧,鄉里分配下來的,負責廣播宣傳,寫板報。”
何桑笑著握手,“怪不得一的書生氣,原來你是文化人。”
“什麼文化人啊——”小顧害了,“真正的文化人是梁,為國爭的。”
“各有各的貢獻。”何桑隨著他進招待所大門。
院子里,一群阿姨在喂豬,洗菜,小豬崽哄哄的,有一只躥過何桑的,豬刺棱棱的,一激靈。
“去!回豬圈去!”小顧跺腳。
“大文員,是村里的貴客嗎?”那群阿姨打量何桑,笑瞇瞇的。
“保啊!”小顧警告們,“不許對外泄,尤其是村民。”
“哎呀,知曉啦!”們腦袋挨著腦袋聊家常,“那個男人是昨天來的,住在201,藍運服,69塊錢的老北京布鞋,他裝窮的,我瞧出他是有錢人了,絕不是普通老百姓,骨子里的富貴氣派。”
“可帥了!李老漢家的二丫饞得不行,殺了一只老母,燉了七八個土蛋,下午兩點的太曬著嘞,蹲在橋頭堵那個男人。”
“多大年紀啊?”
“三十出頭...沒到四十。”
何桑噗嗤笑。
梁紀深虛歲才三十三,這句“沒到四十”,他若是在場,肯定慪氣了。
他長相其實不顯老,但五廓英氣,不油,音是純北方腔,不夠溫,初見他,觀是個漢,是個男。
往往有年齡誤差。
虛歲三十五的梁遲徽,何桑初見他,也以為他和梁紀深同歲,白,溫潤,平和紳士,是那種在異圈流行的油公子。
“那個男人搭理二丫了嗎?”
“搭理什麼喲!”阿姨嘲笑,“那麼帥的金凰,能稀罕李家村的姑娘?”
“嚼舌!”小顧呵斥,帶著何桑上二樓。
途經201,房門沒關嚴,白綠格子的床單鋪得整潔,枕頭也墊了巾,窗簾懸在空中挽個活扣,,暖融融的。
床頭的一株向日葵黃茂盛,紙巾裹住,抹了一層泥土保鮮。
外人很難想象這是一個獨居男人的房間,既利索干凈,又溫馨。
何桑進屋,掀開飯盒蓋,油膩膩的炒面,一枚煎蛋,他只吃了一半,不合胃口。
“他出門了?”
“村北邊。”小顧指窗戶,“我問過小梁調查什麼,他沒說。”
“小梁?”何桑一愣,“你知道他是誰嗎。”
“他告訴我是梁氏集團前任董事長的司機,他是孤兒,老董事長收養了他,改姓梁了。”
何桑憋笑,“孤兒啊...”
小顧也詫異,“您在梁家不認識他?”
“我認識,他開車技好的。”
梁紀深顧慮李家村有細,大部分村民曾經是廣和集團的工人,賺了大把的黑心錢,輕易不吐實,他打著“梁延章”司機的招牌,在村民堆里混得開,佟大媳婦一聽是丈夫老東家的司機,大概率也不防備他,即使懷疑份,憑梁遲徽的謹慎,和佟家兄弟百分百斷聯了,佟大媳婦沒有渠道求證了。
梁紀深搞了十一年的偵察臥底,他出手,基本是滴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