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驥辛甚至對將要經歷科舉的學子們產生了艷羨之,羨慕他們能夠有這樣的機會,一個簡簡單單就能做的機會。
劉驥辛突然想到了一個早已死去的人——肖策。
若是肖策活到現在,發現自己追尋一輩子的位如此手可及,應當也要淚流滿面,不敢置信吧。
要是能知道今天,他那時還會陷害主公嗎?
他深呼吸一口氣,下千萬種緒,當即道:“主公此法極好,屬下認為可!”
郭茂、汪二、鄔愷、元單等出不好的人立刻應聲,他們態度火熱,積極地表明了對科舉的支持。
在場之中不是沒有出較好的人,比如詹寧,比如周公旦和賈青。
但他們不管心中如何想,面上都沒有反駁,也接了這樣選拔人才的方式。
不過此時,他們所有人都以為這“科舉”只是元里因為人手急缺而應急使用的辦法,應當只此一次。
很快,聞公國將會在鄴縣舉辦科舉一事便傳了出去。
猶如滾油中倒了一滴水,這個消息如火燒一般瞬間傳遍了北方州郡,傳播速度快到令人咋舌。
聽到這則消息的學子們或驚或喜,但大部分人在思慮之后便立刻收拾起了行囊趕往冀州。
識字的人在北周之中是很小的一部分,但在這小部分之中,掌握位的只有那麼一些頂尖的士人豪強。
大部分識字有才華的學子中,肖策、劉驥辛這樣的人占了大多數,連元里這個縣令之子都堪稱寒門,想要做都要千方百計,更別論其他人了。絕大部分的學子只有兩條路能走,要麼去做幕僚門客,要麼拜大師做眾多弟子中的一個,找關系讓自己能夠得到舉薦踏上仕途。
這兩個都很難,想要出頭便是千軍萬馬之中走獨木橋,真正沒有退路的獨木橋。
但現在,有這樣只需要證實自己才學便能做員的機會,出不好的學子怎麼能放棄?
更何況如今天下大勢盡在北方,他們連猶豫都沒有便匆匆往北方趕去,因為他們知道,前來趕赴科舉的人絕對會越來越多。他們想要搶占先機,就要放手一搏。
即便他們要做的是聞而不是北周員,也阻擋不了他們熱切的腳步。
出好的士人也有許多人搖。
他們把控著舉薦的名額,按理來說是不缺做的。
但如今天下已變了。
他們是可以互相舉薦做,但天子現在式微,北周朝廷只剩了個虛名,天下諸侯各自擁兵自重,他們即使能做又做誰的?難道去一個沒有實權的北周朝廷做一個戰戰兢兢沒有實權的員嗎?
在世之中,他們擁有的資源一下子失去了原本的價值,變得無用起來。不能去做天子的員,一學識沒了可用武之地,世族心里也是慌,許多名士只能等在家族中等待著尋找機會。
有識之人將天下大勢看得清清楚楚,如今只有兩方勢力值得投靠。一是北方的元里和楚賀,二是南方的陳王。
這兩方都是巨大的政治集團,大家族不會只選擇其中一方站隊。他們有更好的做法,那便是將家族中的優秀子弟一分為二,分別投靠北方與南方。
這樣,無論最終是誰贏了,這些家族都能立于不敗之地。
這也是這些世家能延續百年的道理。
如今元里的人才選拔,正給他們提供了一條為元里臣子的機會。
第157章
想要為元里的屬臣很難。
元里很會接別人的舉薦,更多的是自己親自征辟員。無數世家想要投靠元里卻沒有門道,逐漸地,他們發現了一件事:元里邊所看重的臣子大多出寒門,很有名門族的子弟存在。
已經有聰明人約約地察覺到,相比于名門士人,元里似乎更喜歡寒門子弟。
或許是因為元里的出也并不好,所以才對寒門子弟更為同。正是因為這樣,名門族想要將子弟送到元里邊并得到重用就更為艱難。如今有了明正大將子弟送到元里邊的機會,名門族將其看得很重要。
荊州,襄。
王家。
王謙之與幾個族兄弟們被到了堂,族長將元里將會舉辦科舉選拔一事告訴了他們,問他們想不想去試一試。
幾個族兄弟對視一眼,彼此興致,沒思考多久便點頭同意。族長將目放到一直沒說話的王謙之上,問道:“謙之,你呢?”
王謙之是王家新一輩年輕人中最為聰明的一個,族長一直對他多有看重。自從王謙之學以來,他們本想借用人脈來舉薦王謙之朝為,誰想到天下便發生了戰。因此,王謙之這些年一直待在家中讀書下棋、侍弄花草,一直沒做出過什麼功績。
“族長,我也想前去一試,”王謙之不過二十出頭,看著卻很是穩重,沒有年輕人的浮躁之態,他道,“我年紀也不小了,妻子也懷了孕。只比我年紀略大一些的聞公已經是冀州、并州的兩州共主,還是名滿天下的名士,我卻還是一介白,我心里慚愧,也該離開家門去打拼一番功績了。”
族長沉片刻,道:“你年名,師從大儒,若是想要做,大可以讓你的幾位兄長為你在陳王那里謀一份職,他們辛苦多年,也算是在陳王邊打開了門路,能讓你的仕途輕松許多。謙之,你確定要前去聞公邊嗎?我要先同你們說清楚,聞公并不是陳王,聞公邊的士人并不多,得他看重的多是寒門。若你們去了聞公邊,可不一定能得聞公青睞啊。”
小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