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家二郎的名氣,在現如今的關中即便算不上家喻戶曉,也算得上名揚四方。長安城權貴勛戚多如狗,但是敢像房俊這樣逮住一個王爺也敢揍的,絕對不多見。
有人說他傻,有人說他憨,也有人說他棒槌……
但是不管怎麼說,都對他很怵頭就是了。
所以當房俊撒請柬,邀請長安權貴富賈參加這個所謂的品鑑會,不論是不以為然還是極度反,卻很有人公開表示不給房俊面子,哪怕真的有事不開,也會遣一個得力臂助前去赴會。
世間事就是這麼奇怪,大夥可以不賣房玄齡的面子,卻不敢不賣房俊的面子。
房玄齡是君子,得罪了也就得罪了,只要自己奉公守法,什麼事兒都不會有。但是房俊不同,這貨就是個棒槌,得罪了他,那可就得出大事兒了……
萬一這貨記恨在心,趁哪一個機會攔住自己揍一頓,跟誰說理去?
因此,房俊的這次品鑑會,當真是名流匯聚、豪商齊至,居然了近年來不多見的盛事,倒是人有些啼笑皆非,齊齊無語。
吳王李恪赴任在即,卻依舊撥冗前來,給房俊撐腰。
他這一到場,眾人便品出一些不同的味道來。
朝中的那點道道,在明眼人看來,絕不糢糊。
魏王李泰後站著江南豪族,最近更有關隴世家的一部分獻投誠,失一時無兩;而關隴世家的主流,則堅定不移的支持太子李承乾;現如今吳王李恪同房俊打得火熱,是否代表了一直以來保持中立、以房玄齡和李績為首的山東世家,已經倒向了吳王李恪
但凡有些眼力的,都看出朝局依然暗中激盪,必有變化發生。
李恪微笑著走下馬車的時候,見到有人敬而遠之,有人阿諛奉承,有人唯恐避之不及,心下自是瞭然。
敬而遠之者無無求,阿諛奉承者熱衷名利,唯恐避之不及者,自然便是對頭了。
李恪份高貴,自是不與眾人在門口寒暄,略微一抱拳,說了兩句場面話,便抬腳往莊子裡走。
便在此時,一隊豪華至極的馬車行至門前,勒馬站定。
腰腹闊大、笑容可掬的李泰從馬車上被僕人攙扶著走下,逕自來到李恪面前。
「三哥臨別在即,也有興致陪著房二那小子胡鬧?」
李泰站在李恪面前,白胖的臉上似笑非笑。
「四弟不是也來了?」
李恪微笑回答,滿面春風,神俊朗。
李泰暗罵一聲,他最是嫉妒李恪的相貌,這時被李恪在人前比了下去,心中自是惱火,卻又不便發作。
「吾與那房二有些誤會,今日藉此機會,與房二冰釋前嫌,化干戈為玉帛,正巧三哥也在,不如給弟弟做個見證如何?」李泰說道。
李恪微一皺眉,你被房二狠狠的削了臉面,對如此大度的捂手言和?
鬼才信你!
面上卻是一副欣然模樣:「固所願也!」
兩兄弟相視而笑,把臂進莊子。
看得圍觀者一頭霧水:這兩人這麼好?
李泰卻是有苦自己知,若是依著他的脾氣,宰了房俊的心思都有,還會親自上門求和?
但是今日左思右想,一個念頭不可遏止的浮上腦海,令他不寒而慄、如坐針氈。
房俊這小子什麼脾,沒人比李泰更清楚,那就是個夯貨、棒槌、毫無機心……
這樣一個人,能想得出「勒石記功」那樣的妙計?
打死李泰也不信。
那麼問題就來了,到底是誰想出的這個計策,卻偏偏要通過房俊指點給李恪?
又或者,這本就是一場掩人耳目的好戲?
李泰不得不想到房俊後的房玄齡,再延到房玄齡後的山東世家。
關隴世家是最早靠向李二陛下的,「玄武門之變」更是出了大力,一舉將李二陛下推向至高無上的寶座,獲得的政治回報自然也是極其厚。
山東世家卻是棋差一招,將寶押在太子李建上,最終大敗虧輸,本無歸。
所以,貞觀前十年,是關隴世家的十年,山東世家偃旗息鼓,異常低調,生怕惹惱了李二陛下,招致滅頂之災。
現在時局穩定,這些老古董又要冒出頭來搞風搞雨了嗎?
李泰是真的害怕,山東世家的實力深不可測,一旦跟李恪站在一起,絕對會是自己謀奪大位的最大阻力。
所以今日他才會親至,來向房俊後的人釋放一個信號。
********
房家的莊子不大,但是前廳卻異常寬敞。
廳中沒有擺設尋常可見的坐塌,而是一趟一趟整齊的放置著胡凳,沒有案幾,所以廳里很坐很多人。
李恪和李泰到達的時候,廳里已有不先到者,見到兩位親王殿下,趕起施禮。
李恪笑著說了幾句,同李泰坐到最前排。
一個年輕的房府僕人主持這次的品鑑會,正主兒房家卻是蹤影不見。
便有人不滿的道:「那房二著實無禮,吾等應邀前來,他卻臉面都不,實在過分!」
有人便一同鼓譟。
李泰撇撇,心裡頗為不屑,若是房二在此,你敢如此說話?大你……
他突然覺得,房二這貨兇名在外,雖是聲名狼藉,但人人害怕皆不敢惹,何嘗不是一種暢快?而自己貴為親王,卻要整日裡帶著面,曲意奉承,著實憋屈。
那房府僕人雖是年輕,氣度卻是不凡,並不因現場鼓譟而驚慌失措,從容笑道:「二郎負要事,已經前往宮中,今日之會有小的主持,諸位貴人勿怪。話說回來,此次品鑑會,品鑑的乃是稀世珍寶,二郎在與不在,倒是次要。」
眾人一聽房俊居然去了宮裡,不僅心裡奇怪,那貨不是被陛下嚴令不得回長安嗎?何事又被陛下召回?
莫非,便是為了這件所謂的稀世珍寶?
有人說道:「那珍寶現在何,何不快些拿出來,讓吾等一觀?」
房府那僕人自是房四海,這小子前幾日剛被房俊任命為「玻璃商會」的負責人,正是躊躇滿志之時,居然毫不怯場,當下便道:「諸位即是心急,在下也不賣關子,來人,把寶請上來!」
便聽得有人在偏廳應了一聲,不知為何卻把窗子上的布簾放下,大廳之中頓時線一暗。
唯獨房四海所在之,線明。
如此一來,線自是將房四海照得清清楚楚。
眾人正自奇怪,便見到兩個僕人抬著一個緻的木箱,輕手輕腳的走到房四海前,將木箱輕輕放在地上。
房四海手打開木箱的蓋子,從中取出一。
人皆有好奇之心,眾人都長了脖子,看看這個被房二吹噓得不著邊兒的寶貝到底是何,就連李恪與李泰也不能例外。
但見房四海珍而重之的將手中之放到面前一個高案幾上,是一個小一點的木匣。
房四海輕輕揭開木匣的蓋子,探手進去。
眾人皆屏住呼吸,眼見一瞬不瞬的看著,如此層層保護,會是何等珍寶?
大廳里雀無聲。
房四海板著臉,強忍著笑,打開木匣,從裡邊拿出一個——木匣。
沒錯,還是木匣……
眾人都有些呆滯,傻傻的看著這個又小了一號的木匣,呆呆的定了片刻,暴起一陣噓聲。
「耍人很好玩嗎?」
「就是,搞什麼鬼呀,左一個木匣右一個木匣,究竟想要幹什麼?」
「太過分了!」
「我就說房二那傢伙不著調,看看吧,說沒說錯?」
……
大廳里喧譁四起,眾人紛紛不滿。
房四海理都不理,依舊輕手輕腳的將這個小匣子打開。
一抹明潤的澤從匣子裡出來。
還在罵罵咧咧的眾人頓時住,凝神看去。
但見房四海雙手將匣中一輕輕捧出,頓時引起驚呼一片。
此大概有半尺長,拳頭細,三棱形,通晶瑩剔,華流轉,居然是完全明的!
在場諸人任意一個都是見多識廣之輩,李泰和李恪更是生於皇家,奇珍異寶見過不知凡幾,卻從未見過如此通晶瑩之。
有人驚問到:「此乃水晶否?」
房四海微笑搖頭。
「莫非是琉璃?」
「笑話,哪裡有琉璃如此晶瑩剔,宛若冰玉?」
李泰也忍不住問道:「可否讓本王仔細一觀?」
房四海微笑搖頭:「魏王殿下且稍後片刻,若是只是這晶瑩似玉、通無暇,也稱不得稀世珍寶。此尚有一奪天地玄機的神奇之,讓小的給王爺展示一下。」
說著,他手捧奇珍,微微側,讓從他左前方斜上四十五度照過來,穿手中奇珍。
奇景忽現!
只見一道繽紛絢麗的七虹霓,自那奇珍之上照而出,在房四海後的牆壁上。
七彩繽紛,絢麗奇壯,雲銷雨霽,彩練橫空!
「系裡咣當」
大廳里一陣胡凳倒地的聲音響一片,眾人震驚絕,紛紛下意識的起,瞪圓了眼睛看著那道橫空出世的七彩虹霓,長大卻發不出一點聲音。
便是兩位王爺涵養頗深,沒有驚訝起,卻也被眼前異景震驚得目瞪口呆!
額滴個天爺!
這這這……這簡直是神跡啊!
此寶莫非是玉帝所用的天庭神,專職召喚彩虹之?
一不小心成為了國公府的贅婿,怎麼辦?在線等!挺急的!
本書以「深入歷史與跳出歷史」的原則,描寫了距今1800多年的錯綜複雜的歷史進程和波瀾壯闊的爭霸戰爭。小說以豹子李弘以一介奴隸的身份救出鮮卑大帥,逃回大漢,由一個普通士卒開始,屢立奇功,成為將軍,從而影響整個漢末歷史為主要線索,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地再現了東漢末年風雲變幻的歷史風貌和一群英雄人物改變天下命運的奮鬥,揭示了歷史運動的發展的規律。李弘與朋友戰友的情誼,與敵人的浴血廝殺,與幾位佳人的感情糾纏,與整個大漢命運的關聯,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漩渦,扭轉著整個天下的局面。本書還在漢末的社會生活場景上頗費筆墨與心思,從宮廷到戰場,從都城到鄉野,從大漠到中原,力求還歷史以原貌;從政壇角逐到沙場交鋒,從典章禮儀到人情風俗,力求展現大漢傳統文化的深厚魅力。縱橫大漠——豹子謎一樣的出身;白衣如雪——與伊人美麗的愛情;血路綿延——大漢子民艱險的回歸;邊疆酣戰——大漢北疆血鑄的長城;廟堂陰謀——士人與武人的矛盾;有我無敵——為大漢化作鐵血鋼刀;屯田塞外——救萬民於水火之中;飲馬黃河——為天下重整華夏江山;馳騁江山九萬里,笑傲春秋一世名。大漢天威,有我無夷,大家一起來華麗的戰吧!==血色珊瑚蟲、古木山人、太乙於2006年9月14日====================出版消息:《大漢帝國風雲》四、五兩冊即將於五月十號上市,請各位書友多多支持。因特殊原因,此次出版社改為中國戲劇出版社。《大漢帝國風雲》一、二、三冊書店和網上有售,請大家多多支持。網絡購書的地方:卓越等網站。謝謝大家的厚愛,感激不盡。================mSN群號碼:mgroup44445@hotmail.放縱書友的舊群17193445已滿,請加新群8860622.另外,在黃龍騎士團論壇開了一個大漢的專區,大家搜索黃龍騎士團即可找到。進入論壇后在「騎士團迎客廳下面」就是大漢專區,發言自由。================推薦:金龍魚的《驚雷逐鹿》手札《刁奴》強盜夏侯元讓《隋唐》八分銀《通冥》新秦淮八狼廣告聯盟:明輝《長風》《三千美嬌娘》斷空《游劍蠻巫》志旭揚《轉生傳奇》靜官《血流》《獸血沸騰》暴風雨中《歲月輝煌》《天地》《虛實人生》神聖智狼《卑鄙在漢末》
“島寇荼毒,痛及滇西,誰無血氣,忍棄邊陲,桓桓將士,不顧艱危,十蕩十決,甘死如飴,座中有壙,名勒豐碑,懍懍大義,昭示來茲。”謹以此文獻給曾經為了保衛國家出國在緬甸與倭寇決一死戰的遠征軍將士們!歷史不會忘記,中國人不會忘記,雖然你們曾經被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