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三國:亂世第一梟雄 第1649章 代善和嶽托父子

《三國:亂世第一梟雄》第1649章 代善和嶽托父子

【叮咚,掃描完畢!

    代善(植份為:努爾哈赤之子!)

    武力值:107點

    統帥值:103點

    智力值:96點

    政治值:74點

    技能一圖魯:代善在戰鬥時,武力值提升7點,代善在與人鬥將時,武力值額外提升7點。

    技能二破族:代善在率軍跟異族作戰時,武力值提升7點,統帥值提升5點,代善在打滅族之戰時,武力值額外提升7點,統帥值額外提升5點。

    技能三征戰:代善在隨軍征戰時,武力值提升7點,代善在率軍征戰時,武力值提升7點,統帥值提升5點。】

    新覺羅·代善(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又譯歹善,清朝初年宗室、開國元勳。

    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母為元妃佟佳·哈哈納紮青。

    代善從年時代就隨父征戰真各部,因功為貝勒。

    明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代善在烏碣巖之戰中大破烏拉部,獲賜“古英圖魯”之號。

    六年後又隨父滅烏拉部。

Advertisement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努爾哈赤創立八旗,代善掌正紅、鑲紅二旗,居太子之位。

    天命元年(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代善為和碩貝勒,按年齡順序排在四大貝勒之首。

    其後在順之戰、薩爾滸之戰、開鐵之戰及葉赫城之戰中立下汗馬功勞。

    天命五年(1620年),以其子碩讬離家出走為契機,惹怒努爾哈赤,被廢黜太子之位,其所掌鑲紅旗亦由兒子嶽讬掌握,隻領正紅旗。

    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爾哈赤逝世,代善推舉弟弟皇太極繼承汗位,自己仍作為四大貝勒之一主持國政。

    天聰九年(1635年),被皇太極批評輕視君上,貪財違法,待庶人。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建立清朝,代善被封為和碩禮親王,世襲罔替。

    次年,皇太極又斥責代善越分妄行,輕君蔑法,此後代善賦閑在家,不問朝政。

    崇德八年(1643年),參與擁戴皇太極第九子福臨繼位,出其妄議大統的兒子碩讬與孫子阿達禮。

Advertisement

    後隨清軍關,順治五年(1648年)死於北京,諡號為烈。

    盡管代善無緣君位,其家族卻是努爾哈赤諸子中最顯赫的一支,在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中占了三個(禮親王、克勤郡王、順承郡王)。

    “烏碣巖之戰大破烏拉,薩爾滸之戰大破明軍

    ,克葉赫西城,先後擁立皇太極、福臨登基,這代善也是一位猛將啊!”王晨笑道。

    圖魯(滿文:ᠪᠠᡨᡠᡵᡠ,轉寫:baturu),滿語,意為“勇”。

    源自蒙古語的“英雄”(蒙古語西裏爾字母:баатар,蒙古語回鶻字母:ᠪᠠᠲᠤᠯᠦ ᠃,即“特爾”)一詞,在元、明時期有“拔都”、“拔都魯”、“把都兒”等不同漢語音譯。

    到了明朝末期,圖魯真人的稱號,此後又逐漸發展為清朝時期賞賜武將的封號。

    一般而言,圖魯勇號有兩種:第一種隻作圖魯,不再加上別的修飾詞語,是為普通勇號;第二種在圖魯之上還添加其他字樣,是為專稱勇號。

    明朝時真人即開始使用此稱號,後來為清朝時期賞賜有戰功之人的封號。

Advertisement

    因其用來表彰獲封之人的武功,故而又有“勇”之稱。

    圖魯之稱在於表彰戰功,獲此稱號者遍布各個等級,因此常有小可得,大卻不可得的況。

    文臣掌兵立有功勳之人也可獲賜圖魯勇號。

    清兵關前,因戰事頻繁,得此榮譽之人較多。

    然而在康熙至乾隆初年,雖然也有諸多大規模戰事,但當時之名將卻未有獲此殊榮者。

    直至乾隆二十年(17年),開始複授圖魯勇號,雖功勳卓著之人仍不易獲得。

    到了鹹、同治年間,圖魯勇號的賞賜逐漸變得非常頻繁,比起之前的風氣已截然不同。

    (鼇拜便是號稱“滿洲第一圖魯”)

    【叮咚,掃描完畢!

    嶽托(植份為:努爾哈赤之孫,代善之子!)

    武力值:99點

    統帥值:101點

    智力值:102點

    政治值:97點

    技能一運籌帷幄:嶽托在運籌帷幄時,統帥值提升5點,智力值提升5點,嶽托在軍中時,統帥值額外提升5點,智力值額外提升5點。

    技能二征伐:嶽托在率軍或隨軍出征時,統帥值提升5點,智力值提升5點,嶽托在指揮作戰時,統帥值額外提升5點,智力值額外提升5點。

    技能三戎馬:嶽托在軍中為將時,武力值提升5點,統帥值提升5點,嶽托在戰場之上時,武力值額外提升5點,統帥值額外提升5點,智力值提升5點。】

    新覺羅·嶽讬(yoto,滿語意為“呆癡人”“傻公子”,1599年2月26日—1639年2月11日),後金(1636年後為清朝)宗室、將領,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孫,禮烈親王代善之長子。

    嶽讬早年投戎馬,跟隨努爾哈赤攻遼沈,征蒙古,先後封臺吉、貝勒,掌鑲紅旗。

    努爾哈赤去世後,嶽讬以大局為重,與弟薩哈廉力勸父代善擁立皇太極。

    其後在丁卯之役中隨二貝勒阿敏出征朝鮮,功阻止了阿敏留在朝鮮的圖謀,又參與寧錦之戰、己巳之變、大淩河之戰,並三次隨征蒙古察哈爾部,主管後金兵部,深皇太極重。

    崇德元年(1636年)四月,皇太極稱帝,建立清朝,論功行賞,封嶽讬為和碩親王,同年隨征朝鮮。

    在清朝建立前後的一段時間,他因其耿直引起皇太極不滿,輒獲咎,屢貶為多羅貝勒。

    崇德三年(1638年),嶽讬以揚威大將軍的塞侵明(戊寅之變),翌年正月因天花病死於山東,皇太極念其功績,追封為克勤郡王。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配太廟,祀盛京賢王祠,克勤郡王之爵世襲罔替,為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之一。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