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三國:亂世第一梟雄 第1705章 抗金名臣

《三國:亂世第一梟雄》第1705章 抗金名臣

王晨說道:“接下來就是南宋專屬召喚卡了,係統可以開始了。”

    【叮咚,消耗南宋專屬召喚卡進行召喚,召喚中......恭喜宿主召喚出南宋抗金名臣李綱!

    植份為:李靖之子,目前正跟隨在李靖邊擔任副將一職。】

    【叮咚,掃描完畢!

    李綱

    武力值:100點

    統帥值:105點

    智力值:105點

    政治值:105點

    文學值:103點

    技能一出將相:李綱在軍中為將時,武力值提升5點,統帥值提升7點,李綱在朝為時,智力值提升7點,政治值提升7點。

    技能二主戰:李綱在對付其他國家時,統帥值提升7點,智力值提升7點,李綱在率軍出征攻打其他國家時,統帥值額外提升7點,智力值額外提升7點。

    技能三獻策:李綱在出謀劃策針對其他國家時,統帥值提升7點,智力值提升7點,李綱在親自執行計策時,統帥值額外提升7點,智力值額外提升7點。】

    李綱(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紀,一字天紀,號梁溪先生、梁溪居士、梁溪病叟。

Advertisement

    祖籍福建邵武,至其祖時遷居無錫(今江蘇無錫),兩宋之際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綱登進士第,曆至太常卿。

    宣和七年(1125年),金軍南下,李綱獻戎五策,刺臂書,建議宋徽宗禪位於太子趙桓(宋欽宗),以號召軍民抗金。

    靖康元年(1126年),金軍初圍開封,李綱竭力反對欽宗遷都,任京城四壁守使,團結軍民,進行開封保衛戰,擊退金軍。

    隨後遭耿南仲等排,出任河東北宣使;又因所謂“專主戰議”,喪師費財的罪名,被貶南遷。

    宋高宗即位後,率先起用李綱為尚書右仆兼中書侍郎,為首相。

    他上當務之急十事,反對與金議和,要求表彰抗金中的死節之士;主張用兩河義軍收複失地,舉薦張所、傅亮、宗澤等主戰大臣。

    同時訂立軍律,改定兵製,募兵買馬,積極準備收複失地,但又為幸臣黃潛善、汪伯彥所排斥,拜相僅七十五天便被免為觀文殿大學士。

    此後在場數度起落,仍不斷上疏陳述抗金大計,抗金之誌至死不渝。

Advertisement

    紹興十年(1140年),李綱在福州病逝,年五十八歲。累贈太師、隴西郡開國公,諡號“忠定”。

    李綱能詩文,寫有不國篇章。

    亦能詞,其詠史之作,形象鮮明生,風格沉雄勁健,被認為是宋詞由婉約派轉變到豪放派重要的過渡詞人。

    李綱一生著述甚多,其文由其諸子編《梁溪全集》,今人輯有《李綱全集》。

    王晨暗道:“之如山,即之如玉。

    蟬冠絳服,匪公所屬。

    臣朝廷,遠夷式服。

    其道則隆,其運則剝。

    噫,胡出之不常,為蒼天頻卜”

    這也是文天祥對李綱的評價,王晨直接便盜用過來,很明顯也是非常滿意這個結果的了。

    李綱一生著述甚多,計有《易傳》、《外篇》、《論語詳說》、《詩文奏議》(共百餘卷)、《靖康傳信錄》、《建炎時政記》、《建炎進退誌》、《奉迎錄》、《建炎製詔表劄集》、《宣荊廣記》及《製置江右錄》等,由其諸子總輯《梁溪全集》一百八十卷,刊行於世。

    其中,《靖康傳信錄》等著作,多係李綱在北宋末、南宋初置朝廷時的親經曆和親見親聞的記錄,是研究這一時期曆史的寶貴資料。

Advertisement

    ……

    關於李綱在靖康元年(1126年)二月姚平仲率兵夜劫金軍營寨一役中所起到的作用,兩宋之際的不文獻說法不一,至今猶然。

    今選取主要的三種觀點展示:

    一種認為李綱是劫寨戰役的主持。

    據《三朝北盟會編》所引史料,兩宋之際之人,如鄭之稱李綱“急於邀功”,不采用種師道緩戰之計,而主持姚平仲劫寨之計。

    後諸臣彈劾李綱,亦多言“平仲之戰,李綱實使之”。

    因鄭之與當時彈劾李綱者皆視李綱為政敵,故其所言不可盡信。

    李燾在《續資治通鑒長編》中綜合諸家之說,指出“李綱主平仲之謀”。

    《宋史·姚平仲傳》也認為李綱是劫寨戰役的主持。

    另一種觀點認為劫寨是姚平仲的個人行為,與李綱無關。

    如李綱自己在《靖康傳信錄》及其相關奏疏中認定劫寨之戰隻是姚平仲“急於要功”而擅自行,與自己毫不相幹。

    朱熹也認為“劫寨論考一事,決於姚平仲僥幸之舉,(李)綱實不知”,而當時耿南仲等人正在為打李綱尋找借口,這才說“平仲之出,綱為之謀”。

    他認為李燾立論采納的觀點多出自憎恨李綱的孫覿所紀,故其容大多不可采信。

    《宋史·李綱傳》亦認為劫寨隻是姚平仲的個人行為,與李綱無關。學者趙效宣的《宋李天紀先生綱年譜》同意朱熹的觀點。

    學者顧宏義認為此次劫寨是欽宗下令實施的,李綱也是主持之一。

    經過分析,顧宏義指出,在對金用兵方略上,宋朝君臣存在分歧,當時欽宗不顧敵我雙方實際況,迫令宋軍急戰,與持重的種師道等人產生了明顯的分歧。

    而李綱在請求將各路勤王兵統一歸親征行營司指揮的建議被欽宗駁回,甚至被分割兵權後,也不再對欽宗堅持己見,指出其急戰之誤。

    因此“宋欽宗的分軍措施,及宋朝君臣對金用兵方略上的嚴重分歧,為日後姚平仲劫寨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對於姚平仲的劫寨行為,由欽宗一己決策。

    李綱不僅作為居中主持者,還負有接應救援劫寨兵馬之責。

    姚平仲隻是奉旨行事,而並非如李綱所言,是姚平仲“急於要功”而擅自行

    李綱出於為自我辯誣等原由,故在《靖康傳信錄》敘述劫寨之戰時雖然較為詳細,但在一些關鍵問題上有所回避、違,甚至有曲筆之詞。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