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哈,不錯不錯,這一下子秦國有名的名將們幾乎都出來了,至也有八以上了吧!”王晨看著係統介紹的這些名將信息們,心中非常的高興,如此以來白起麾下的大秦銳士絕對是可以稱之為大秦第一軍團了。
和大秦第一銳騎兵大雪龍騎都是可以排在第一名的存在了,戰鬥力有,兵馬數量充足,大將的質量也高,堪稱完了。
“接下來就是家族召喚卡了,便繼續指定給朱棣好了!”王晨想了想,還是決定給朱棣,老朱家人才還是多的,兄弟姐妹也好,子子孫孫也好,隻要截止在孫子輩,那就一切沒有問題了。
【叮咚,消耗家族召喚卡進行召喚,指定人選為朱棣,召喚中......恭喜宿主召喚出朱棣的長子明仁宗朱高熾!
植份為:朱元璋的孫子,朱棣的嫡長子,目前正在擔任戶部侍郎一職!】
【叮咚,掃描完畢!
朱高熾
武力值:40點
統帥值:99點
智力值:107點
政治值:109點
文學值:108點
技能一仁宗:朱高熾在協助天子理政務時,智力值提升7點,政治值提升7點,朱高熾在坐鎮後方時,統帥值提升7點,智力值額外提升7點,政治值額外提升7點。
技能二善:朱高熾在軍中時,統帥值提升7點,智力值提升7點,朱高熾在後方守城時,統帥值額外提升7點,智力值額外提升7點,朱高熾麾下士兵戰鬥力和士氣提升2倍,且全部願意為護朱高熾而死。
技能三親仁民:朱高熾在理政務時,智力值提升7點,政治值提升7點,朱高熾在理關於百姓的事時,智力值額外提升7點,政治值額外提升7點。】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明朝第四位皇帝,年號“洪熙”。
明祖朱棣長子,母為開國元勳徐達之仁孝文皇後。
洪武十一年(1378年),生於中都府。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為燕王世子。
朱棣起兵發靖難之役期間,以世子朱高熾守北平城。
朱高熾善士卒,僅以萬人拒南軍李景隆五十萬之眾圍攻,城賴以全。
永樂二年(1404年),立為皇太子。
明祖朱棣數次北征蒙古,朱高熾都以太子的份監國,朝無廢事(朱高熾監國)。
其弟朱高煦、朱高燧有寵於朱棣,串通宦侍,謀奪嗣。
後因侍郎胡濙疏,祖才改變更換太子之意。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登基,在位期間為政開明,發展生產,與民休息。
赦免了明惠宗朱允炆的許多舊臣,平反了許多冤獄,廢除了許多苛政。
調整統治機構,提高閣權,使閣為協助皇帝決策的重要機構。
洪熙還一改永樂時的暴政,他褒獎直言,虛懷納諫。
在軍事上,修整武備,停止了永樂時期的大規模用兵。
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為“仁宣之治”的延續打下基礎。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朱高熾病重,十二日去世,終年48歲。
廟號“仁宗”,諡號“敬天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聖達孝昭皇帝”。
葬於十三陵之獻陵,傳位長子朱瞻基。
朱高熾繼位前還曾留心詩文,著有《製文集》《製詩集》。
......
"好好好,明仁宗朱高熾啊,雖說嘛可能不太好,但是在這裏肯定是可以得以改善的,將來就是太子的左膀右臂啊!"王晨笑道。
王晨相信朱高熾是有能力為太子未來的左右丞相之一的,當然前提嘛就是朱高熾的先調理好才行。
......
張廷玉等《明史》讚曰:“當靖難師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濟師。其後祖乘輿,歲出北征,東宮監國,朝無廢事。然中遘孽,瀕於危疑者屢矣,而終以誠敬獲全。
善乎其告人曰“吾知盡子職而已,不知有讒人也”,是可為萬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載。用人行政,善不勝書。使天假之年,涵濡休養,德化之盛,豈不與文、景比隆哉。”
......
題虎得立
史書中關於朱棣冊立太子的傳說很多,據說有一天朱棣命諸臣為一幅《虎彪圖》題詩,圖中畫的是一隻老虎與一群小虎。
解縉當即提筆寫道:“虎為百尊。誰敢其怒?惟有父子,一步一回顧。”
朱棣到,終於決定冊立朱高熾為太子。
......
親仁民
朱高熾自京師啟程前往北京的途中,一日路過山東鄒縣,見男持筐沿路拾取草籽。
朱高熾停下坐騎,問他們拾草何用。
百姓跪下察稱:“歲荒以為食”,朱高熾惻然。隨後“民舍,視民男皆百結不掩,灶釜傾仆不治,歎曰:民上聞,若此乎?”
於是就讓隨行宦賜給以鈔,又召集鄉者,了解他們生活的疾苦。
恰遇山東布政使石執中前來迎接。
朱高熾責備他說:“為民牧而民窮如此,亦念乎!”
石執中說:“凡被災之,皆己奏乞停止今年秋稅。”
朱高熾說:“民且死,尚及征稅耶?汝宜速發粟賑之,事不可緩!”石執中請示可否人發三鬥。
朱高熾說:“且與六鬥,汝毋懼擅發倉廩,吾見上當自奏也。”
朱高熾到達北京在見到父皇朱棣時,奏報了自己在山東境所見所聞,朱棣認為朱高熾做得很對,並對朱高熾說:“昔範仲淹子猶舉麥舟濟父之故舊,況百姓吾之赤子乎?
.....
素好文學
朱高熾平素喜文學,穀應泰說他“學識特崇真氏,文章獨許歐公”。
他看完真德秀的《大學衍義》一書,認為“此為治之鑒戒,不可無”
於是他下令重刻此書,並賜給諸皇孫及廷臣。
他認為歐修的文章是“三代以下,文人獨修有雍容和平氣景”,而尤歐修的“奏議切直”。
為此他亦命將歐修的文章刊印賜給群臣,並對他們說:“修之賢,非止於文,卿等當考其所以事君者而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