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衛所制,合并衛所,保留銳,走職業軍士路線。”
“廢除軍戶制度,自此以后,軍戶和民戶沒有任何區別,民戶了,軍戶都能。”
“廢除軍戶屯田,所有軍屯田全部收回來。”
“自此以后,軍就是軍,職責是保家衛國,守土拓疆,
民就是民,職責是開荒種地,促進各業百花齊放,各干各的事,互不干涉。”
崇禎一連說了三個廢除,聽的眾人心中齊震。
也能聽出崇禎廢除衛所制的決心。
職業化軍士路線,這是他們第一次聽說的,李邦華疑道:“陛下,恕臣愚鈍,您說的職業化是什麼意思?”
“說的通俗一些,軍士將為士農工商四業之外的第五業,國家與軍士簽訂契約,職責更加單一和明確,服役一定年限后退出軍隊。”
“初步設想,兩京十三省據面積大小和地理位置,保留三到五萬人的銳,
九邊據防線和地理位置,保留三到十萬的數量,
加上軍和京營,大明最終的數量保留在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萬人。”
“另外再招一批約為三十萬左右的兵募(預備役),平時和職業化軍士的訓練一致,
但不負責守土拓疆,作為職業化軍士的補充力量,戰時也會作為預備兵力投放戰場。”、
“這麼算下來,總計是一百八十萬軍士。”
眾人再次被崇禎的規劃給震撼了,畢竟以前都是衛所制、府兵制和募兵制,這種走職業化路線的的好多多。
諸如調的及時、訓練和指令的統一、軍隊的純粹等等,最終形強悍的戰斗力。
英國公張維賢眉頭皺:“陛下,整頓衛所臣是極力贊的,職業化軍隊好也多,但問題也不,
例如軍餉。即便是一百二十萬正式軍士,每人按十八兩算,一年就是兩千兩百萬兩,
三十萬兵募按一年十二兩算,一年也需要三百六十萬兩,
再加上吃喝兵等等,一年至五千萬兩白銀或者等價的東西,這筆龐大的開支朝廷本無法負擔。”
“英國公,您算的沒錯,但有一點是有偏差的,兵募不一定給軍餉,
或者給那麼高的軍餉,這就好比現在的役,他們給府干活,府也沒給銀子呀。”
英國公說完,不待崇禎回應,李邦華出聲了,隨即又道:“還有吃喝這些,朝廷雖然廢除了軍戶和軍屯,但也不是說不留田了,
臣在想,兵募能不能直接放在各省,例如陜西有三萬預備役,那朝廷留十萬畝良田就行了,
訓練的同時種種地,就當是鍛煉力,或者找當地人幫忙種,
十萬畝良田種的好一年能產出三十萬石糧食,滿足三萬預備役的需求很輕松,
多的還能供給職業化軍士,甚至賣了發他們的軍餉,
這中間的過程我們設定一些制度來監察,避免衛所制中的弊端就行了。
算下來,朝廷每年只需要支付給職業化軍隊三千萬到三千五百萬兩白銀左右就足夠了。”
英國公聽了李邦華前面的一番話頓時眼前一亮,有搞頭呀。
但聽見三千五百萬兩的時候,頓時翻了個白眼。
沒好氣道:“國庫什麼況你又不是不知道,哪來的這麼多銀子?一年湊湊是可以,但十年二十年呢?”
“嘿嘿,銀子的事,你得去找郭大人,他可是財神爺呢。”
“他就是玉皇大帝,也變不出銀子來呀!”
“哈哈,我是變不出來,但陛下能呀!”
張維賢很是無語,心里暗罵,你們就算是想拍皇帝馬屁,也得找個靠譜的說辭吧。
變銀子,這簡直就是瞎搞。
“英國公莫急,且聽我慢慢道來!”
郭允厚笑道:“軍屯的不是有四百萬頃地嗎,足夠了。”
“足夠了?四百萬頃地,你拿出去給百姓種,畝產兩石半,年產十萬萬石,
按一收租,差不多是一萬萬石,的確是足夠了,但這個士紳富商的兼并沒有太大區別,
而且這麼多良田,管理起來問題很多,一個搞不好就要發民變,中間很多過程不可控,總得來說不現實。”
“那要是賣給百姓呢?”
“更不現實,大明下田約為5兩,中田6-7兩,上田約為8兩,軍屯的田基本都是中田以上,
咱們就按六兩算,一個百姓至得三畝地養活自己,有幾個百姓能拿出十八兩銀子的?
賣田就不用想了,即便能全部賣出去,那也是涸澤而漁,
固然三五十年不缺錢了,可三五年十之后呢?”
英國公將頭搖的跟撥浪鼓似的,將田地租給百姓,一年能收一萬萬石的糧食。
折算一萬萬兩白銀,可以持久,但管理太多了。
賣出去,能收到二十四萬萬兩白銀,但問題是百姓本就無力負擔。
秦良玉臉先是驚喜,隨后也滿臉的惆悵之。
白桿兵基本都是靠自籌軍餉才能發展_到如此地步,西南因為區域問題,百姓民風彪悍,稍加訓練都是一支勁旅。
可惜軍餉、糧食等等制約著白桿兵的發展,想打造一支三五萬人的強軍都是有心無力。
但轉念一想,就覺得不對勁了,以他對皇帝的了解,不大可能做這種無解之事。
既然提出來,一定是有解決方法的:“請陛下示下!”
“請陛下示下!”
英國公也回過味了,朝著崇禎行禮,隨后滿眼的期待之。
皇帝如此強勢,大明局勢在扭轉,能臣武將也有,如果錢再到位了,他就可以實戰所學了。
崇禎輕笑了一聲:“孫卿,你給諸位講講分期付款的事。”
孫承宗站了起來:“諸位,百姓的確沒有辦法一次付清,但不代表他們買不起,
以人均五畝和畝均價格六兩算,總價是三十兩,百姓們可以分為五年、十年……”
孫承宗一邊說著,一邊在木板上懸掛著的宣紙上計算著分期付款的方式。
王承恩也配合著將西安府買賣良田的制式契約給眾人發了一份,
眾人聽完孫承宗的解釋,再看著看著全新的契約,隨后滿是驚喜和震撼。
“這種方式,稱之為分期付款!”
英國公刷的一下子站了起來:“孫閣老,這是誰的主意?簡直是驚為天人,化腐朽為神奇呀。”
孫承宗朝著崇禎一拱手:“自然是陛下的注意,包括這份制式契約上的絕大部分容和防偽的創意都是在陛下的提點之下完的。”
「歷史爽文」熬了個夜,李寬回到了大唐,成爲李世民的二兒子楚王李寬。他曾是長安城四害之首,是李世民口中的孽子。他是世家的眼中釘,又是勳貴的最佳合作伙伴。他是商人眼中的財神爺,也是匠人眼中的救世主。他是農業發展的助推劑,是科學技術的奠基者。他是番邦屬國的噩夢,是大唐開疆拓土的功臣。……且看李寬在“全才系統”的助力下,帶著大唐百姓走向奔小康的生活。
數理化三料博士回到了崇禎時期。距離大明滅亡只要十幾年了。蒸汽機、珍妮紡織機、蒸汽機船、後裝線膛槍……一場工業革命在大明一步步開展。
國朝新立,百業待興。舉薦的文官故作驚人姿態高談闊論,已有鍵盤俠雛形。開國的武將百般受辱唾面自乾,夾著尾巴甘當受氣包。越王府中,三世子秦遊捏著被退婚的書約,看著府中拖欠下人薪俸的賬目,聽著老管家的碎碎念,只得仰天長嘆。 “這開局,完全就是地獄難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