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這是兵部登記的信息,臣又派人去問了堵胤錫本人,得到了這份資料。”
崇禎點了點頭,開始看紙上的信息。
“堵胤錫,生于萬歷二十九年,字仲緘,一字牧子,號牧游,南直隸宜興縣屺亭鎮前亭村人,
師從馬世奇,萬歷四十八年參加縣試,被錄取,十一月參加府試又被錄取,天啟六年,院試名列一等。”
看著紙上的信息,崇禎心中暗道,果然是他,信息和他記憶中的分毫不差。
唯一不同的是,他竟然參加了武考。
思索了好一會兒,崇禎猜測,可能是自己穿越來的一系列作,讓堵胤錫看到了大明的希,所以才棄筆從戎參加了武科。
“他前三場績如何?”
李邦華立刻道:“回陛下,第一場武技得6分,第一部分的演練8分,實戰2分,取平均分得5分,雖然勝了,但也是傷痕累累。
第二場營陣總分10分,得6.63分,
第三場兵法總計50分,得45.58分,前三場共57.21分,
加上策問滿分30分,堵胤錫總共87.21,主要是他的兵法和策問兩場提高了分數,
的名次需要等所有統計完后才知道,臣預計應該在二甲前十名。”
ps:《九章算》中有明確記載合分(分數加法)、減分(分數減法)、乘分(分數乘法)、除分(分數除法)、課分(比較分數大小)、平分(求分數平均值),
運算的法則和現代是一模一樣的,只不過表達比較麻煩,我這里直接就用現代的吧,免得看起來太麻煩、不直觀。
崇禎聽完,沉思了片刻,又拿起筆將剛剛寫的三十分又劃掉,又改了二十八分。
李邦華聽完略一思索便明白了:“陛下這是在保護他?”
崇禎點了點頭:“了兩分對他來說影響應該不大,也能在二甲前十,職品階都一樣,以后調任時優先考慮就當是補償了!”
“記得私下通知他,不要隨便向其他人談策論的文章。”
“臣明白!”
李邦華自然知道皇帝這麼做的意思,武技再高在千萬馬前不值一提。
營陣火藥玩的好,終究也只是一個人,影響的力量有限。
兵法和天文地理等,都是兵書上的東西,死記背也行,
但能不能做到靈活運用、舉一反三那就不一定了,紙上談兵太多太多。
而唯有策問一項,這是綜合的考察,一篇好的策論做的好,影響的可能是整個王朝的軍隊,影響的是王朝的命運。
這種戰略型的人才,搞不好就會被敵人給暗殺掉。
而且他還要進軍中歷練,暗殺他的機會更多。
所以,還是不要太過于高調的好,后面再補償他就是了。
“好!”
崇禎很是開心:“去統計吧,將所有人的分數全部都公布出來,公布的時候將評分規則也都講一講,明天辰時初刻放榜!”
“臣等遵旨!”
李邦華等三人行禮后離去。
東暖閣,崇禎手指輕輕敲打著龍椅的扶手。
這次武科出現了太多事,諸如猛虎二將、大明歷史上第一個武狀元王來聘,以及大明最后一個戰略大師堵胤錫。
這個四人雖然還是原來的四個人,但人生軌跡卻是和歷史上的不一樣了。
猛虎二將絕對沒有參加過武科,但現在參加了。
王來聘是崇禎四年參加的武科,而堵胤錫更是棄筆從戎了。
只是思索了一會兒后,崇禎便想通了。
他是穿越而來的,這半年來做了很多的事,歷史軌跡若是沒有發生變化,那才是奇怪了。
如果沒有發生變化,那還談線的改變結局,十幾年,等著自掛東南枝好了。
但并不代表著歷史軌跡就此徹底的發生變化了,大明的結局怎樣,依舊不好說。
他依舊得小心謹慎再謹慎,只有將建奴滅掉,他才能放松下來。
想通了之后,崇禎便在紙上寫上了堵胤錫、陳奇瑜、洪承疇、張煌言。
這四人是除孫承宗、袁可立外,明末最出名的四個戰略家了,雖然張煌言現在才十歲。
他在考慮要不要立一個類似閣一樣的軍機,專門負責軍隊的建設和指導,以及戰略方陣的制定等。
崇禎陷沉思的時候,貢院監試廳大堂,李邦華三人帶著崇禎評閱后的試卷而來。
看著大堂的眾考:“諸位大人,策問前十的試卷陛下已經過目了,陛下示下立刻統計分數,明日午時初科放榜,開始吧!”
眾人也不多說話,按照事先制定的計劃,忙而有序的開始拆封、唱名、計分,速度是極快的。
“河南衛輝,曹威,策問19.79分!”
……
“湖廣長沙,魏春風,兵法36.69分!”
“南直隸昆山,丁月錢,營陣3.96分!”
……
“山西榆林衛,虎大威,武技10分!”
……
一聲聲唱和聲從貢院的點名廳、守備廳、謄錄廳等等公堂響起,每唱和一次,都有五人同時記錄。
記錄完后,五人同時核對,別說是分數錯了,即便是順序錯了,都需要重新記錄,以確保無誤。
有道是人多力量大,一千多人的試卷統計速度還是很快的。
“李大人,孫大人,忠貞侯,戊辰武科的績統計出來了,”
兩個時辰后,監試廳大堂,一名同考拿著統計好的結果匯報著。
坐著喝茶的李邦華、孫承宗、秦良玉三人頓時來了神,李邦華站起來急促的問了一句。
“武狀元、榜眼、探花是誰?”
魂穿越到大明最後一個皇太子朱慈烺的身上,以一個狠字貫穿一生。殺建奴,滅流寇,斬貪官,開海禁,揚國威。這個太子很兇殘,打仗比建奴還可怕,剿匪比流寇還折騰,摟銀子比貪官還徹底。我大明,將士鐵骨錚錚,文人傲骨長存!——大明天武大帝朱慈烺
人生百年一場夢,爭名逐利紅塵中。誰人笑看風雲淡?唯我金牌小書童!
明朝末年,那也是中華民族最黑暗幾段歷史之一。 一個現代IT精英,穿越到來,用自己的知識改寫了這段歷史。 其過程,困難重重,既有經天緯地大事件,也有讓人迴腸盪氣愛情故事,既有默默無聞的小人物,也有張獻忠、李自成、崇禎皇帝這樣的風雲人物...一段新的歷史就此展開....
公元1213年,金國漸顯虛弱,南宋依舊衰頹;西夏、大理、高麗、日本,更不足道。空前強大的力量在高原崛起,將用億萬人的鮮血灌溉歐亞大陸。浩劫當前,一個年輕人握緊弓刀,想要扼住命運的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