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 第228章 萬事俱備,良性循環

《大明暴君,我為大明續運三百年》第228章 萬事俱備,良性循環

售賣耕地?

崇禎的一句簡單的問話,除了袁可立和曾獻兩人外,其余人全都懵了。

售賣耕地?賣哪里的耕地?

要知道耕地無論是百姓,還是富商士紳,都是通貨,比真金白銀都好使。

只要沒有大災,朝廷不加賦,五畝耕地足夠一家三口勉強活下去。

只要沒有被到絕境,沒有幾個人會將自己一家賴以生存的耕地賣出去的。

難道是賣這段時間清丈出來的、秦王府的土地?

如果不是這個樣子,為什麼要規劃的一塊一塊的?

這個念頭剛在殿中眾人心中升起,袁可立就的話就印證了他們的猜想。

“陛下,我們需要先確認好耕地范圍后,然后才能說售賣耕地的事。”

“怎麼說?”

“陛下,秦王府案件中查抄的四萬六千五百三十頃,已經全部準備好了!”

“但因為我們重新丈量了西安、翔兩府的耕地,又清丈出了三萬六千五百頃瞞和大小畝的耕地,這部分怎麼理?”

聽袁可立這麼一說,崇禎一下子反應了過來,把這事給忘了。

“這些地是哪些人的?”

“回陛下,九都是富商士紳的,一是部分讀書人的,許是普通百姓的。”

沉思了片刻之后,崇禎冷聲道:“第一,將瞞的這部分,全部沒收為朝廷所有;

第二,這部分耕地的主人,跟秦王府案件牽連的富商置一樣,追查十年賦稅,十倍補回,但朕只要糧食,其余一概不要,

Advertisement

且家族子弟三年不得參加科考,已出仕者三年不得晉升。

讀書人補齊三年賦稅,但三年不得參加科考,

至于百姓的就……不追查了,賞十!”

對讀書人和百姓的理是沒辦法的事,陜西都這樣,你就是想追查十年,他們都搞不出來,不如大度些算了。

至于富商士紳,只能乖乖補,要不咱們就算算瞞報、稅是個什麼罪。

罰款只能算是最基礎的,重點的流放,再嚴重點,直接咔嚓了。

“朕在來西安的路上,視線能看到的耕地都劃分了,現在是不是西安府的土地都是這麼做的?”

“回陛下,西安、翔兩府耕地,全部都是按照上田一畝為標準,中田和下田都是兩畝為標準!

到時候簽混合售賣,確保每個人都能有上中下田。”

“好!”

崇禎猛然拍了一下書案:“那就以秦王府和查沒的這兩部分合在一起售賣,但上田留兩千頃,朕另有安排,

今天是三月二十七日,再給你們三天的時間來做準備工作,四月一日準時開售!”

如果兩者合在一起,那就是八萬三千頃,去除預留的兩千頃,折算八百一十萬畝,

按一人五畝算,有一百六十二萬百姓可以有自己的耕地了,足足占了陜西五分之一的人口。

殿中一群人,聽著皇帝和袁可立兩人的對話,都是懵的。

一起忙活了近四個月的時候,一起清丈耕地,到現在才知道清丈出來的土地是要售賣的,這簡直超出他們的想象了。

Advertisement

但隨之又產生了許多的疑問。

一畝下田需要五兩,中田據位置在六到七兩,上田八兩,現在陜西大災,百姓們別說六兩了,六錢都夠嗆。

要不是朝廷賑災,都特麼的死了,哪來的錢買地?

若是賣給富人,那干嘛費這麼大力氣?

猶豫了一下后,鄭崇儉沉聲道:“陛下,陜西大災耗盡了百姓手中的余錢,售賣最終只會便宜了富商,

而且即便百姓能買的起,這日后還是會有土地兼并,這、這……”

聽著鄭崇儉的疑,再看看殿中洪承疇、陳奇瑜等人眼中的疑

崇禎和袁可立相視一笑,曾獻角也掛著一笑意,這就更激起眾人的好奇心了。

“陛下,三日后還需要諸位大人到各州縣去坐鎮,可否由臣提前給諸位大人講解一番?”

“準!”

聽完崇禎允許了,袁可立看向曾獻,曾獻朝著崇禎行了一禮后,朝著門外走去。

片刻之后,就抱著一個小箱子走進了大殿,然后從箱子取出了一張折疊的五尺榜紙。

袁崇煥和陳奇瑜兩人見狀立刻上前幫忙展開。

“關于陜西西安、翔兩府朝廷土地售賣通知及相關注意事項!”

眾人圍上來看著榜紙上告示的標題后,皆是一愣,隨后立刻朝著容看去。

整個容也不過寥寥數百字,眾人看的速度極快,眼中滿是震驚和興

Advertisement

分期付款、土地使用權和所有權、土地回收、騎章地契等等容都讓他們驚奇。

他們所擔憂的問題,在這張通告上皆有回答,各項規則比他們想象的還要齊全。

鄭崇儉、洪承疇、陳奇瑜三人盯著榜紙,臉凝重,他們比其他員看的更多、更遠。

其他員只看到了百姓有地種,有飯吃了。

而他們卻是看到了百姓安定了、國庫有錢了、經濟繁榮了、國力強大了。

更重要的是,一旦徹底執行之后,西安、翔兩府的百姓都有自己的土地了,

那地主、士紳、富商手中的土地就沒有佃戶會去種了。

給地主當佃戶,要給地主租,良心好些的地主個兩,良心壞點的直接就是四、五

辛辛苦苦一大年,地主不勞而獲的分走五,自己卻是只能頓頓喝粥,食不果腹,擱誰誰沒怨氣。

但有地就是大爺,有氣也得忍著。

買朝廷的是有利息還要稅,但幾十年后就是自己的了,如果只是田賦,那也沒多,而且自己的地總歸是細心一些,有干勁一些了。

兩者相比自然是選擇買朝廷的地更為劃算。

如此之下,地主士紳富商手中的地就沒有人種了,沒人種就沒有收,還要田賦。

如果有個幾百畝地,一年的田賦都不是個小數目。

要麼你自己種,可他們會自己種嗎?

要麼低租給農戶種,可這種百姓敢嗎?誰知道收的時候,會不會加租?

要麼賣給朝廷,而且還只能低價賣,賣給別人,別人也沒人種。

朝廷接手后,再轉手賣給百姓,賺個差價,還能讓百姓惠,良循環,地主的地最終只能到了百姓手中。

可以想象,三天這個通告出去后,整個西安、翔的百姓是如何的沸騰。

富商士紳又是何等的驚懼,對整個大明的階層結構又該造何等的沖擊。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