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攝政大明 第1437章.皆為正義(六).

《攝政大明》第1437章.皆為正義(六).

……

……

“邀海閣”,正在進行著一場驢不對馬的對話。

但談話雙方,偏偏還皆是毫無察覺。

畢竟,不論是七皇子朱和堅,或者是大學士霍正源,都是位高權重的貴人,而宋繼誠與呂德這兩位年輕人則是自知份量不足,自然是不敢公開非議,只好是化為謎語人,以“幕后之人”以代指朱和堅與霍正源,又認為自己的談對象乃是一個絕頂聰明之人,必然是可以理解自己的深意。

所以,一場誤會就誕生了。

*

“我并不認為那幕后之人是想要渾水魚、趁機做什麼事!”呂德搖頭道:“或許,只是敵方勢力人太甚,他只是無奈反擊而已。”

呂德這般說法的意思是,七皇子朱和堅之所以要驅使“聯合船行”攪南京局勢,全是因為周尚景、宋承仁等人的刻意針對。

而宋繼誠聞言之后,則是聯想起了大學士霍正源的近期經歷,顯然是被人刻意針對、暗算警告,邊隨從也在屢次事故之中死傷慘重,說他是迫、無奈反擊倒也沒錯。

于是,宋繼誠先是輕輕點頭,又搖頭道:“這位幕后之人的近期境,確實有些狼狽,但這般反應也過于激烈了!而且他最近大變,再也不似從前一般小心謹慎,反而是展現出了極大野心,如今他刻意攪南京局勢,絕對是所圖甚大,不可能只是為了自保,呂兄可千萬不要輕視他、輕信他……或許,在他的后續計劃之中,你我各方皆是會到利用。”

宋繼誠明明是說大學士霍正源最近大變的事,但呂德聞言之后,卻還是沒有察覺到任何不對,因為七皇子朱和堅在抵達南京前后,也同樣是轉變了,不似從前一般謙遜恭讓,反而是逐漸展現出了魄力與鋒芒。

Advertisement

所以,宋繼誠依然以為呂德正在講大學士霍正源的事,呂德也依然認為宋繼誠是在講七皇子朱和堅的事,這兩位才華橫溢、機智敏銳的年輕人,皆是沒有察覺到其中誤會。

于是,這場談話也就愈發跑偏了。

呂德再次搖頭,為朱和堅出聲辯解,道:“宋兄似乎是認為這位幕后之人前恭后倨、城府深沉,所以才對他有所偏見、暗中防范,但我還是有著不同想法!當一個人即將從幕后走到臺前,他就必然是應該扭轉心態、改變作派的!

這位幕后之人,從前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影子,自然是要謹慎本份,但他現在眼看著就要執掌大權,將來一定會到萬眾矚目,就理應是展現魄力、鋒芒畢,否則又豈能取而代之、讓人安心追隨?所以,他的轉變,并不是前恭后倨,而是局勢變化之后的題中應有之義。”

“你說……取而代之?!”

聽到這一個詞,宋繼誠當即是大吃一驚!

呂德依然是在講七皇子朱和堅,所謂“取而代之”自然是指儲君廢立之事。

宋繼誠卻依然以為呂德是在講霍正源,畢竟霍正源從前就是趙俊臣的一個影子,現在擔任了東南巡閱使之后,也同樣是即將執掌遠洋大權,將來也必然會到萬眾矚目。

但……“取而代之”?霍正源究竟是想要取代誰?

以霍正源的份地位,若說要取而代之,那就只有一個目標,也就是——趙俊臣!

難道說,霍正源竟然有野心意圖取代趙俊臣,想要為“趙黨”的新領袖,甚至是讓“趙黨”變“霍黨”?

然后,宋繼誠就不由是回想起了周尚景對于霍正源的評價。

按照周尚景的說法,所謂下之,關鍵之就在于妥善理自己與手下聰明人之間的關系!

Advertisement

對于上位者而言,手下的聰明人既可以擁有主見、也可以掌握實權,但一定要把這個聰明人留在邊,不能任由他長時間離掌控;也可以讓手下聰明人掌握實權、長期遠離自己,但這個聰明人就絕對不能擁有太多主見;若是一位聰明人不僅是極有主見,也一定要長期遠離自己控制,那就絕對不可以對他委以重任、讓他獨當一面……

總而言之,就是不能讓一個有擔當、有主見、也有實權的智者長期遠離自己!

而霍正源擔任了東南巡演使之后,長期滯留于東南各省,執掌遠洋大權,還與趙俊臣相隔千里、通不便,再加上霍正源最近也逐漸擁有了魄力與主見,所以將來一定會逐漸離趙俊臣的直接控制,形尾大不掉的局面。

只不過,據周尚景的推測,就算是霍正源將來會逐漸離趙俊臣的直接控制,也必然是需要經過好幾年時間的醞釀與發酵。

但此時,聽呂德的言下之意,似乎是霍正源早就已經迫不及待的想要離趙俊臣的控制了,甚至還有取而代之的野心!

霍正源竟然有著這般野心?呂德又為何會這般清楚霍正源的真實想法?

于是,宋繼誠連忙追問道:“呂兄為何會認為,那位幕后之人想要取而代之?難道他親口向你坦白過這般野心?”

聽到宋繼誠的急切追問,呂德不由是微微一愣。

儲君廢立之事早已是眾所周知的,宋繼誠為何還要刻意確認七皇子朱和堅的想法?

心中詫異之際,呂德終于是發現,自己與宋繼誠的這場談話,似乎是有哪里不大對勁。

但究竟是哪里不對勁,卻又說不出來。

最終,出于謹慎態度,呂德有所保留的說道:“我確實與那位幕后之人深談過此事,他當時也對我袒心聲……實際上,那位幕后之人也是顧念舊之人,若是有選擇的話,他當然是不愿意取而代之!但很可惜,這是當今陛下的意思,他只能是無奈接了!”

Advertisement

德慶皇帝的意思?

宋繼誠又是表微變,同時也是大腦急轉,終于是自認為想明白了事真相。

怪不得德慶皇帝愿意讓“趙黨”出的霍正源擔任東南巡閱使,把遠洋貿易的重大權柄盡數給趙俊臣負責,完全不符合德慶皇帝一貫以來屢屢打趙俊臣權勢擴張的做法。

實際上,德慶皇帝愿意把遠洋大權給趙俊臣,是為了尋仙訪圣、追求長生之,但這個只有德慶皇帝、趙俊臣、霍正源等寥寥幾人知曉,就連周尚景也被蒙在鼓里,宋繼誠當然也是不明真相。

而此時此刻,因為呂德無意間的誤導,宋繼誠卻是給德慶皇帝的這般做法尋到了一個合理緣由!

原來,德慶皇帝也明白“不能讓一個有擔當、有主見、也有實權的智者長期遠離自己”的下之,所以他才會主安排霍正源擔任東南巡閱使、執掌遠洋貿易大權、遠離趙俊臣的直接控制,就是想要趁機分裂“趙黨”勢力,讓霍正源與趙俊臣分庭抗禮,甚至是取而代之!

這般手段,也確實像是德慶皇帝的慣用伎倆!

所以,也難怪霍正源有膽子想要取代趙俊臣,近期以來更是展現了極大魄力,原來是有德慶皇帝的支持!

為一個聰明人,宋繼誠想到這里之后,當即就聯想到了更多更重要的事

如果霍正源擔任東南巡閱使的安排,乃是因為德慶皇帝想要趁機分裂“趙黨”,那是不是就意味著——霍正源的真正靠山并不是趙俊臣,而是德慶皇帝?

如果霍正源的真正靠山其實是德慶皇帝,那是不是也就意味著,霍正源在南京期間表面上是聽從趙俊臣的吩咐、配合周尚景對付七皇子朱和堅,但他實際上就是德慶皇帝的一枚棋子,只會遵循德慶皇帝的旨意行事?

也難怪,霍正源最近總是對周尚景打七皇子朱和堅的計劃違,原來如此!

而呂德之所以是故意向自己這般機,考慮到他實際上就是前太子太師何明的弟子,也就不奇怪了。

呂德雖然并不希七皇子朱和堅在南京局之中提前栽跟頭,但他也同樣不希周尚景在南京局之中滿盤皆輸,否則他將來尋到更佳時機背刺七皇子朱和堅之際,就缺了一個強力外援,所以他才會趁機暗示霍正源的真實立場,就是不希周尚景接下來會因為霍正源關鍵時刻的突然背叛而垮臺失勢!

自覺邏輯通順之后,宋繼誠還是沒有察覺到這場談話有任何不妥之,反而是向呂德激點頭,只覺得這場談話讓“周黨”與宋家皆是益匪淺,也還想要繼續追問。

但呂德已經約發現了這場談話的不對勁之,偏偏又不知道究竟是哪里不對勁,只覺得自己似乎是搞錯了某個關鍵環節,順便還把宋繼誠也帶進里去了。

于是,呂德也顧不上趁機試探宋繼誠了,只想要盡快結束這場談話。

恰好,此時的“邀海閣”外面,負責彈象的南京守軍終于是徹底失去了耐心,開始手抓捕那些聚眾鬧事的百姓。

就正如宋繼誠所言一般,“聯合船行”也不想把事進一步鬧大,面對軍抓捕之際皆是束手就擒,既沒有反抗、也沒有驚慌。

正所謂“法不責眾”,南京今日之象規模極大,在城鬧事的百姓陸續已經有數千人被捕,再加上“聯合船行”的影響力,以及幕后之人的運作與庇護,以及南京府也同樣不希把事鬧大影響前程,所以鬧事百姓們就算是被暫時抓捕,也很快就會釋放。

所以,“邀海閣”外面的軍民對峙,也終于得以平息。

見到這般況之后,呂德擔心自己多說多錯,連忙是起告辭,不愿意再與宋繼誠談。

而宋繼誠見到呂德態度堅定的想要離開,也不好強留,就親自把呂德送到了“邀海閣”樓下。

目送著呂德匆匆離開之后,宋繼誠認為自己收獲了一個至關重要的機真相,自然是不敢怠慢,當即就令人尋來了筆墨紙硯,把他與呂德的這場談話詳細寫到信之中。

隨后,宋繼誠又喚來長隨宋順,鄭重代道:“立刻把這封由周首輔與祖父過目,絕不能耽擱!”

*

卻說,呂德離開了“邀海閣”之后,就匆匆趕往了瞻園位置。

一路上,呂德依然是目睹了多次南京兵與城抗議百姓的對峙場景,但好在沒有再次被擋住前路耽誤時間,順利抵達了瞻園,也立刻就得到了七皇子朱和堅的召見。

隨后,呂德就在瞻園一間書房之,把他這段時間的種種經歷,詳細講給了朱和堅,但容則是不盡不實、半真半假。

呂德首先是瞞了蔣梟此時已是陷了偏執與瘋狂,想要不計代價的追殺胡梟的事;也合理解釋了蔣梟違抗命令、派出一隊“嘲風”死士提前返回南京城的事,說是蔣梟發現了霍正源的幕僚行鬼祟,想要詳細調查以防萬一;最后又說他與蔣梟合作殺死了郭守忠與盧桐這兩位皇子近衛,乃是為了徹底掩蓋朱和堅私下里蓄養死士的事

說完自己這幾天的“真實經歷”之后,呂德也不等朱和堅仔細思索,就開始怒聲控訴,大聲道:“七皇子殿下,學生決定投效于你,絕對是出于真心實意,已經把自己的前途命運、命皆是在了你這里,你應當是明白學生的誠意!

而那個蔣梟,他懷疑學生的忠心也就罷了,還強迫學生親手殺死了郭守忠與盧桐兩人!說什麼學生唯有親自手殺了他們,才能算是了投名狀、證明自己對殿下的忠心無二……”

說到這里,呂德似乎已是再無平日里的冷靜,近乎于緒失控,咬牙切齒道:“學生乃是一個清白讀書人,從前連也沒有殺過一只,但蔣梟竟是強迫學生連殺兩人,若是學生不手,看他的意思,學生自己也會命不保!這般奇恥大辱,學生豈能忍!?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