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遜僅存的3萬多大軍被蜀兵圍困在夷水北岸,在糧盡兵疲的況下,拒險堅守已經五日有餘,草樹皮早被飢的士卒挖來充,除了滾滾的夷水,吳兵再也找不到可吃之。
陸遜被圍的消息由朱桓上奏孫權,孫權收到奏表后大為吃驚,蜀將姜維已經先後挫敗16萬吳兵,如令還圍困了右丞相陸遜的4萬兵馬,吳國的40萬兵已被姜維削去了一半,姜維的兵馬卻越打越多。
如果姜維覬覦荊州之地,吳國幾乎無人可擋,若曹魏此時南下,吳國恐有滅國的風險。孫權思慮再三,首先令各郡嚴防曹魏,同時遣重臣出使蜀國和魏國,攜老將右將軍潘璋、左將軍朱據、大司馬呂岱、車騎將軍朱然等將領,引5萬大軍從江陵方向直宜都。
姜維還是低估了陸遜的統兵之道,本以為2日吳兵就會潰散,沒想到陸遜能堅守五日。不過姜維比陸遜的境好得多,他可以縱兵四搶糧,長以東方圓幾十里範圍,吳國境百姓的糧食都被蜀兵搶走。
姜維從未覺得自己的做法有何不妥。在他看來,不論是百姓還是士卒,只要他們是吳國人,那就是敵人!當然,如果他們從永安城來到蜀國境定居,那就屬於蜀國人,自己就算死也不會搶他們的糧食。
陸遜並不知道孫權會引兵前來,他為了穩定軍心,每日都向吳兵傳達援兵到來的消息,在這幾日,吳兵正是有了這種神糧食才沒有潰散。
孫權的大軍確實到了,他的5萬大軍已經兵臨長城下,然而姜維並不畏懼。他始終相信,陸遜不可能比自己堅持得更久。只要陸遜一潰,自己就可與吳懿、吳班和關索的部隊匯合,從夷水以西撤離。
姜維令傅僉和張紹的1.5萬兵馬嚴守四門,自己仍舊以5千兵馬牢牢佔據著隘口,陸遜絕無從此逃走的可能,更不可能與孫權的大軍匯合。
以果敢聞名的老將潘璋在吳軍中聲極高,曾率部擒殺關羽,在夷陵之戰中又斬殺蜀將馮習等人。吳人皆知潘璋極為勇猛,他令嚴明,喜好建功立業,他出征時帶領人馬經常不過幾千人,但所到之常常可以起到數萬兵力的超凡戰果。
老將潘璋確實勇猛過人,他與朱據各自引兵3000做為攻城的先鋒,分別攻打長的東、北門,並且第一個登上長的城頭。吳兵到潘璋的鼓舞,士氣大增,又有幾人爬上城頭,蜀兵被殺得節節敗退。
潘璋揮劍刺傷幾名蜀兵后,已有近百名吳兵爬上城頭,潘璋在城上左突右突,刺傷十幾名蜀兵后,往守護令旗的蜀兵殺來。
自春秋戰國至今,武將的都以立下戰功為榮,其中大功主要有五,分別是滅國、救主、斬將、奪旗、先登。潘璋第一個登上城頭已是大功一件,若再被他奪走令旗,此門的蜀兵定會士氣挫或因為信息不通而潰敗,長將很難保住。
張紹見勢不妙,令守兵死手城門和令旗的同時,急忙提槍來援。張紹所用的兵正是其父張飛曾用過的八丈蛇矛,50多斤的兵在他手中虎虎生威,張紹斬殺幾名吳兵后與潘濬戰在一起。
潘璋力大無窮,手中長劍招招刺向張紹的要害,張紹靈巧地左躲右閃,佯裝不敵退走,潘璋大喜,因為斬將可比奪旗的戰功大得多,他急忙追趕,突然張紹回直刺,蛇矛穿破潘璋的盔甲后而。
張紹一刀斬下潘璋的頭顱,立於城頭大喝道:「敵將潘璋已死!不怕死的儘管上來!」
蜀兵一陣歡呼,士氣如虹,城上的百來名吳兵戰意全無,瞬間就被擊潰,好幾個嚇得跳城而逃,孫權見勢不妙,急忙鳴金收兵。
姜維得知潘璋被斬極是欣喜,急忙遣人取來潘璋的頭顱,然後引兵前往陸遜堅守的壁壘前陣。
「陸遜!你已被我圍死!現在翅也難飛!援軍主將潘璋已被我軍斬首!趕出來投降!」
「陸遜!你的援軍已經退回建業啦,哈哈!」
「蜀軍仁慈,降卒不殺!」
「吳兵已陷死地!要活命的趕投降!」
「蜀軍有酒有,要吃的趕過來!」
「降!降!降!」
一名不怕死的蜀兵將潘璋的頭顱送至吳軍的壁壘前,陸遜和眾將自然認得老將潘璋,此刻只得絕地閉上了眼睛。
幾名越過壁壘想要投降的吳兵被諸葛瑾殺,然而幾個將領能阻止吳兵向東邊的姜維投降,卻阻擋不住他們向西邊的吳懿投降,傾刻間就有數千人放下兵跑蜀兵陣營。
「丞相,大勢已去,難以挽回。我在此阻擋姜維,你和眾將先撤吧!」
「事已至此,確無他法,辛苦了!」陸遜哀嘆著,趕與數名將領乘木筏逃走。
諸葛瑾見陸遜撤走後也不遲疑,與幾名心腹小將乘最後一個木筏順水而逃,本就沒有鬥志的吳國兵卒見主將已去,三萬多人紛紛向蜀兵投降。
面對如此之多的降卒,吳懿、吳班和關索不敢有半點懈怠,向他們發了些糧食后,詳細講述了蜀國的現狀和鼓勵農耕的措施,願意加蜀軍的可以留下,願意到蜀國安家的也表示歡迎,願意回到吳國的也不阻攔。
這次的降卒實在太多,很多人是迫不得已。幾位將領擔心部分心向吳國的兵卒做,只能用這種自願的方式收編降卒。由於姜維已經了吳兵聞風喪膽的戰神,誠心降蜀的兵卒竟有2.5萬之多,另外的1萬餘人下甲胄后從長以東全部放回吳國。
孫權折了老將潘璋之後無比震怒,奈何吳兵士氣衰弱,聽聞陸遜和一眾將領扎木筏逃出包圍,趕整頓兵馬退走,與逃回的陸遜等將領匯合於宜都。
由於夷水在宜都匯於長江,孫權擔心姜維趁勢由水路東進,將五萬大軍屯於宜都城,只要守住宜都,蜀軍就不能迂迴威脅到宜昌和信陵,唯有這樣才能保證南郡不失。
姜維假意威脅夷水要塞,並以關索和吳懿、吳班的2.3萬蜀兵為引,吸引吳國的6萬兵前來圍殲,再利用夷水的地形加以反包圍,給吳國造了巨大的重創。這一戰,除了對吳兵的投降之期計算有誤外,其他的一切都在姜維的掌控之中。
對蜀國來說,長城深吳境,只能從恩施、夷水方向繞道運糧,其間多有不便,並且南邊的武陵不在蜀國手中,難以長期據守。另外,姜維還希吳國繼續修築夷水要塞,他整頓兵馬後悄無聲息地退回恩施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