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回到三國做劉禪 第138章 蜀軍盡退?

《回到三國做劉禪》第138章 蜀軍盡退?

蜀國的這支子騎兵首戰告捷,鮑三娘力斬孫桓,幾乎全殲吳軍先鋒,姜維對這支2千餘人的子騎兵再無偏見,終於將他們視為「大漢鐵騎」的一部分。

得知吳國騎兵即將前來,關銀屏和鮑三娘再次請戰,劉閃考慮到這支騎兵並未配置馬鞍和馬鐙,加之吳國騎兵多達5千騎,因此並未同意他們出戰,只是讓他們先在充縣城中休整,然後向都發去信函,要求儘快將一批裝備送來。

此時蜀國的5千騎兵正分散在在武陵郡各縣,向當地百姓宣傳蜀國的新政,趙統得到信使送來的函后,立刻集結各路兵馬,星夜兼程直奔充縣。

雙方都在調兵遣將時,劉閃和姜維又起了一些爭執,兩人對荊南四郡的戰略問題始終沒能達一致意見。

在姜維的「二分天下」大計中,對吳國的戰略是在建平郡的秭歸一線吸引並消耗吳國,待時機后,從南中方向出兵,以迅雷之勢攻佔趾、郁林、合浦和荊南四郡,然後才大舉東進,開啟「滅吳」的決戰。

劉閃認為,蜀軍在充縣與吳軍決戰後,如果最終的戰果是蜀國大勝,應當趁勝吳、魏兩國鏖戰於襄和壽春時趁勝追擊,將武陵、零陵、長沙和桂這四郡全都納蜀國的版圖。

另外,劉閃還主張取得荊南四郡后,應當立刻揮師南下,攻取吳國州空虛的郁林、合浦二郡,將武陵和趾連一片,然後即可馬上東進。

劉閃的主張與姜維的「二分天下」並無太大的不同,唯一有區別的只是出兵方向和時間。由於蜀國的國力已經比去年增加了一倍以上,劉閃確實有些「膨脹」了,他希能儘快滅吳,然後迅速開啟「北伐」之戰,這樣一來,大漢的復興將可提前好幾年。

Advertisement

姜維卻主張再緩1—2年,他認為時機還不。以現在蜀國的兵力,確實能佔領荊南四郡和州南部,但這樣一來,蜀國必須持續投大量的兵力才能守住這些地方,很容易被吳國拖深不見底的戰爭泥潭,如果長期消耗下去,對蜀國極為不利。

姜維始終認為,此時的武陵郡應當像魏國的雍、涼二州一樣,將願意遷居的百姓送往趾,讓武陵郡在名義上屬於吳國,而吳國卻不能從中獲得任何資源,蜀軍卻能來去自如,這樣更適合蜀國積蓄力量。

兩人雖然有分岐,但劉閃並不會以自己的制姜維,讓他被迫同意自己的方案。因為歸到底,姜維也是為了蜀國的利益出發,為了大漢的復興而努力,至於哪種方案更合適,恐怕一時之間也難以決斷。

吳、蜀兩國的主力部隊相距不過三十里,兩國各自擁有的5千騎兵正在列陣準備,大戰一即發。姜維和劉閃也放下爭執,共同關注著兩國騎兵的首次對抗。

由於通騎兵戰法的夏侯霸已被吳軍擊潰,趙統只好讓關銀屏和鮑三娘臨陣掛帥,由這二位將充當自己的副將,由們指揮位於兩翼的3千弓騎。

另一邊,呂據、周承已經列陣完畢,他們將5千騎兵分為左、右兩路,二人各領一支。

吳國騎兵跟鮮卑、匈奴和魏國一樣,幾乎全是槍騎兵,也沒有裝備馬鞍、馬鐙和馬蹄鐵,他們本意識不到這些裝備的意義。在劉閃看來,雙方雖然還未陣,但戰局已經沒有懸念了。

Advertisement

雙方戰鼓齊鳴,趙統首先率中路的2千槍騎沖向吳軍本陣,呂、周承二將誓要一戰就擊潰蜀軍騎兵,左右兩路齊頭並進,排山倒海一般往趙統來。

雙方眼看還有3百米就要織在一起,吳國騎兵突然一分為二,避開與趙統正面接,急速掠向蜀軍的兩翼,試圖以數量優勢迅速將其圍殲。

趙統的2千騎也立刻分開,每「部」的1千騎面對吳軍的2500騎時毫不畏懼,騎手無不浴拚殺。

此時,雙方的騎手速度都慢了下來,鮑三娘和關銀屏的3千弓騎及時掠向吳軍兩翼,馬背上的弓箭手和弩手萬箭齊發,吳軍的騎手紛紛中箭落馬。

雙方戰不到一刻鐘,吳軍的退兵信號就已發出,可惜其陣形已被中路的趙廣打散,吳國的騎手又被蜀軍的弓騎咬住,本就無法及時地退回,陣形變得更加散

中路的趙統斬殺幾名近的吳國騎手,回過頭才發現呂據和周承已經退走,於是趕追趕。

趙廣的坐騎是從鮮卑的戰馬中挑細選而來,其發力和耐力都優於吳國的戰馬,他追出五百多米,眼看就要追上呂據,後方卻傳來收兵的信號,他只得怏怏地退回。

「大將軍,為何要退軍?」趙廣不解地問道,如果再給自己一點點時間,他肯定能斬殺呂據。

「細作來報,陸遜軍中的神箭手馬忠,他是潘璋的家將,傳聞殺關羽和黃忠二位將軍的正是此人!據說他的傷並不重,趙將軍不宜深吳軍陣中!」姜維一臉冷竣地說道。

Advertisement

「馬忠?」關銀屏疑地問道:「大將軍,你是說家父是被他所殺?」

「當年在臨沮發生的事我也不清楚,據細作回報,當初殺令尊和令兄的正是此人!」

「若是如此,那正好!今夜我就引500騎前往吳軍大寨斬殺此人,為父親和哥哥報仇!」

關銀屏激地說著,王悅、王桃、鮑三娘和花鬘皆不停地點頭。由於此舉太過冒險,姜維和劉閃趕勸阻,待幾人稍稍平靜后,姜維這才說出除掉馬忠的辦法。

經過剛才一戰,吳國的5千騎兵僅存不到2千騎。又敗了一陣的陸遜有些著急,因為襄和壽春的戰事不容他多做延誤。

陸遜擔心蜀軍主力會西渡澧水撤至對岸的充縣,於是將營寨往西推進,此時距離蜀軍大寨只有十餘里,稍適休整后,他令孫韶和朱據引兵3千前去挑戰。

二將領兵來到蜀軍寨前,本來已有的八十多座蜀軍營寨只剩下幾座,寨與寨間的距離相隔200步左右,並未將營寨後方通往充縣的木橋完全阻斷。

抬眼去,蜀軍營寨中的帳篷非常,大致算來,每座營寨留守的兵卒不到1千人。孫、朱二將擔心蜀軍在河對岸有埋伏,不敢貿然通過木橋,只讓許兵卒去蜀軍寨前襲擾,然後向後方幾里的陸遜回報。

陸遜領軍前來后得知,蜀軍寨中多是草人,實際各寨留守的兵卒只有二餘百人,其主力應該在昨夜三到五更時分就已離開。

此時,陸遜的心頭有著太多的疑

蜀軍連勝幾陣的況下為何主撤退?既已撤退,為何又留下許兵卒駐守?區區二百人就能守住一座營寨?

就算自己率兵過橋,就算遇上蜀軍的埋伏,這些寨中的許兵卒也沒法阻斷自己的退路,蜀軍到底有何用意?。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