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我在大明長生久視 第159章 做個權臣吧

《我在大明長生久視》第159章 做個權臣吧

李青心裡準備著『小棒,大棒走』的臺詞,同時,,做著隨時逃命的打算。

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朱元璋的鬱悶逐漸加重,許久,重重嘆了一口氣。

李青強忍住奪路而逃的衝,試探道,「臣言語不當,還請皇上恕罪。」

老朱沒搭理他,轉頭朝朱允炆意味深長的來了一句:

「允炆啊,做皇帝心要狠,知道嗎?」

李青一呆,有些不著頭腦,朱允炆也有些茫然,頃,鄭重道:

「孫兒記住了。」

「嗯。」朱元璋臉上出欣笑意,「今兒就到這兒吧,你去休息會兒,正是長的時候,不要太過勞累。」

「孫兒遵旨。」朱允炆起一禮,接著,又朝李青點頭示意。

李青拱了拱手,算是還禮,見他走了,這才小心翼翼道,「皇上,你不會又要打我板子吧?」

「瞧你那德。」朱元璋翻了白眼,起道,「陪咱走走吧。」

「好嘞。」

李青放鬆下來,跟在老朱後。

兩人一前一後地走著,走了好一會兒,老朱突然止步,李青想著心事沒注意,差點把他撞得摔個屁墩。

「哎呦,皇上你沒事兒吧?」

「你這廝……沒長眼啊!」朱元璋心不太好,卻又實在對李青發不起火來,沉半晌,道:「你以後跟李景隆、藍玉,多走

若想有所作為,朝堂之上,得有幾個分量足的盟友,不然他日施行新政,你將舉步維艱。」

「臣遵旨。」李青心中一,訝然道,「皇上,您的意思是……同意臣提的這項國策了?」

Advertisement

「咱可沒說。」老朱道,「你的理論有一定可取,但並不全對。」

李青撓了撓頭,「還請皇上指正。」

「咱如此規定,是因為咱深元末混無序,所以才將子民分了不同的戶籍,民戶、軍戶、匠戶、樂戶等,每一個人有著自己專屬的工作戶籍;

李青啊,有些事你沒經歷過,你無法會。」

老朱嘆道:「元朝之所以滅亡,其本所在,就是流民造的,大多數人都在四流竄,朝廷失去了管理,國家本就運轉不起來;

各行各業都沒人幹了,國力一落千丈,這才讓起義軍氣候,若不然,無論是咱,還是陳友諒、張士誠,都無法做大;

若把大明比作龐大的機,那大明子民都是機的一份子;

或是一個齒,或是一個鉚釘……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分工,就不會出現太多的流民,而造元末的世了。」

李青拱手道,「皇上言之有理。」

說實話,就老朱這出,能做到這一步,已是極難得了。

老朱也是人,還是個在很長一段時間,都靠著當乞丐、做和尚,要飯才能生存的人。

你不能用後世的先進理念,去要求一個曾經很長一段時間,連生存都是奢的人。

但制度這個東西,是一個國家的本,若知錯不改,後果極其嚴重。

「皇上,臣……」

「說吧,放心大膽的說。」朱元璋道,「咱恕你無罪。」

「謝皇上。」李青拱了拱手,認真道,「大明建國還未滿三十年,各行各業都在蓬發展,短期之,皇上的制度倒無多大影響;

Advertisement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發展速度會慢慢降下來,這是規律,歷朝歷代皆是如此;

各行業不可能一直蓬發展,什麼行業都有景氣和不景氣的時候,一個行業不景氣,而另一個行業行大好,百姓卻因為戶籍制度不能從事;

多令人憾啊!

百姓生計艱難,國家財政減,甚至嚴重些……百姓難以過活之下,還是會離戶籍,選擇做流民;

這和皇上所願,背道而馳啊!」李青說的真心。

朱元璋深,沉半晌,輕輕點頭:「你是對的,但…咱已經沒這個力了。」

「已經有那麼多既得利益者了,這需要慢慢來,沒有十幾數十年的經營,哪是說變就變的。」

老朱憾道,「就拿最重要的農戶、軍戶舉例吧;

一旦全面放開限制,各行各業的人,又會優先選農戶,畢竟絕大多數百姓的夢想,都是擁有耕地;

有了地,便不會肚子了;

地就那麼多,乾的人再多,也不會多產糧食;

而當參軍打仗,卻意味著死亡,沒了限制誰還會當兵?」

朱元璋苦笑,「天子也是人,不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古往今來,為何變法屢屢失敗?

甚至很多變法,當朝帝王都深知帶來的好,卻仍是停,甚至殺了提出利國利民國策之人;

後世人只當是皇帝昏庸,實則不然,而是變法引起的,會嚴重威脅到皇權,這才是本所在。」

頓了頓,「幸賴,它還年輕,弊端還未固,還有機會。」

「李青你記著,不要想到一項好的國策,就要立即施行出來,要先想好一旦施行,會帶來什麼樣的變化;

Advertisement

好心辦壞事的例子,屢見不鮮;

如果不能解決施行好國策后,出現的壞問題,那還不如不施行,其次……」

朱元璋目和:「還要考慮考慮自己。」

不知怎地,李青竟有些,「臣記住了。」

兩人站在花園前,靜立無言,良久,朱元璋道:「李青,咱死後,你…做個權臣吧!」

「啊?」李青嚇了一跳,「皇上,臣可沒那麼想過啊!」

「咱不是試探你,是叮囑你。」朱元璋道,「不做權臣,你提出的國策本施行不出來。」

李青見老朱說的真心,苦笑道:「皇上,自古以來,做權臣都沒有好下場。」

「你放心,咱會賜你免死鐵券。」

李青無語:賜免死鐵券好像死的更快,你老朱乾的那些個事兒,你沒點b數嗎?

老朱似是看出他心中所想,笑道:「咱賞賜的免死鐵券咱可以不認,但後世之君不敢不認,不然便是不忠不孝,便是背棄宗廟,他們沒那個膽子。」

「臣遵旨。」李青稍稍放鬆,拱手稱是。

「還有啊,國家施政,萬不可之過急,需慢慢來,潤無聲……」

老朱對政治的理解,對權的斡旋,無可比擬,著實給李青好好上了一課。

兩人聊了許久,一直聊到宮門即將落鎖,李青才告退離開。

……

日子回歸平淡,李青過著喜歡的慢節奏生活。

每天睡到半晌午才起,起床后,坐在果樹下看看書,聽聽琴;

下午皇宮幫著老朱、小朱理奏疏;

晚上去梁國公、曹國公府邸,喝喝小酒、吹吹牛,打發無聊的同時,和二人的關係越發親近,有時候也會去魏國公府坐坐;

回來后,跟婉靈們談談心,共共,有時四人一起;

平淡,但不枯燥。

半年後,去漠北趟地圖的下屬趕了回來,李青收到地圖后,給他們爭取到了應有的福利,而後做了告別。

日子繼續過著,一年,又一年……

關外局勢愈發張,雖然沒有干大架,但小架卻時常干。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又出了一個很會打仗的將才。

不是別人,正是朱元璋的兒子,當初被朱棣戲弄的小十七。

就藩大寧的寧王,朱權。

其打仗之生猛,著實驚人,一度蓋過了燕王朱棣的風頭。

一時間,寧王之威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可謂是出盡了風頭。

就連自視甚高的藍玉,對其也很是讚賞,稱:有幾分姐夫的風範。

朱元璋對自己兒子,一向寵溺且信任,對其賞賜也極為大方,甚至將收穫的元人戰俘,也給其調配。

而朱權,也沒辜負老朱的期,他將這些元人納麾下,編製三衛,打起仗來更加兇猛。

以至於老朱都不說朱棣像他了,改稱:小十七真像咱啊!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