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都市爽文 我在1982有個家 第125章 124.接二連三老物件(周末快樂)

《我在1982有個家》第125章 124.接二連三老物件(周末快樂)

第125章124.接二連三老件(周末快樂)

手不打笑臉人。

特別是這個勺笑的還很諂、很討好,沖著他不好說話。

正好王憶已經把材料準備好了,倒也不擔心他看出什麼,這樣既然他願意來忙活,王憶便沒有拒人於千里之外。

他讓勺去燒火煮糯米,煮八

這是技活,大迷糊還真幹不了,而對勺來說卻是小菜一碟。

真正要展現技的,還得是王憶。

八寶飯的髓不在飯上,就像老婆餅的髓不在餅里。

八寶飯對配料要求很高,這方面王憶倒是有所準備,他在市場買到過品的八寶飯配料——一份一包料,他買了一箱子。

像江浙滬一帶尋常做八寶飯是用豬油來溫鍋,這配料是用黃油,相對豬油來說黃油更香甜一些。

黃油在鐵鍋上抹一圈,再把各種乾果、果脯倒進去,這就是『八寶』了,餞、棗泥、蓮心、桂圓、葡萄乾、核桃仁等等,東西還是很全的。

工業化食就是有這個好,你別管味道是不是地道,反正配料給你安排的明明白白。

剩下的就是等待糯米飯出鍋。

糯米飯八,拉開鍋蓋當場有熱氣騰騰的冒起,帶著糯米特有的香甜。

這時候的糯米還不太也不太黏糊,王憶門窗都打開,頓時有海風嘩啦啦的吹進來。

糯米香甜滋味一下子被吹出去了。

守候在外面的學生使勁呼吸,那呼哧呼哧的聲音跟開了一臺臺的小功率油煙機似的。

等到糯米涼一點了,王憶用鏟子給它們換鍋子,一層糯米鋪一層豆沙,鋪一層豆沙再來一層糯米!

勺看呆了:「王老師,你、你哪來這麼多豆沙?這夠你開個包子店賣豆沙了!」

王憶淡淡的說道:「滬都有的是。」

Advertisement

勺羨慕的說:「你也真捨得,這麼多豆沙呢,要是擱我家裡我能吃到過年。」

王憶又淡淡的說:「你去滬都買就是。」

勺不說話了。

我賣屁也買不了這麼多豆沙啊!

鋪好豆沙和糯米,剩下的就是繼續加水煮,煮最後一波。

這一次不用加水太多,讓糯米能吸收足夠水分煮就可以。

王憶讓勺來控制水量,勺出於謹慎多用了點水——八寶飯煮爛糊了一樣吃,可要是夾生沒法吃。

木柴燒掉,熄滅灶里的火剩下就是燜著。

此時天已經黑下來了。

大迷糊拉開燈繩,一盞昏黃的燈『唰』的一下子亮起來。

外面的學生們紛紛鼓掌蹦跳:「更亮了更亮了!」「王老師真厲害,這燈罩太好了!」

斷斷續續的歡呼聲、讚歎聲從山下傳來。

大隊里的兩臺腳踏發電機都啟了,所有的燈泡都亮起來了,比昨夜更亮。

等待燜飯的功夫,王憶去山頂邊上往下看了看。

與昨夜不一樣,今晚上在山頂看不到四個組裡那昏黃的燈了,只能看見朦朧籠罩島上地面的芒。

鋁箔紙燈罩起作用了!

王憶看見有些人家直接搬著桌凳到門口來吃飯,有社員走過看到了便打趣:「怎麼了,家裡沒電還能把飯吃鼻子里?」

搬出飯桌的人家哈哈笑:「這不是省下二兩煤油嗎?出來吃飯多亮堂。」

「你這是薅集的電羊!」經過的人開起玩笑,然後回家后他也把桌椅搬出來了。

能省煤油為什麼不省?

一晚上省二兩,仔細算算一個月省六斤呢!

還有人抬頭大聲的喊:「王老師,今天怎麼不說評書啦?」

王憶也大聲的喊:「今晚犒勞學生,沒有時間說評書了,明天再說、明天再說!」

結果王向紅親自跑來找他:「王老師,今晚咱晚點說評書,反正現在有燈了,我看社員們是不肯早早回家睡覺的。」

Advertisement

「正好以後天氣也暖和了,咱晚點說評書。」

王憶無奈的答應下來。

這老頭聽書癮頭最大。

飯燜糯香甜的八寶飯就做好了。

王憶讓學生們出去排隊,讓勺去組織,然後讓大迷糊拉開了鍋蓋。

鍋蓋一開,只見一層綿綿油潤潤的糯米黏糊在一起。

他趁熱撕開桂花糖的袋子,頓時有黏稠橙黃的糖帶著一些小小的桂花碎片撒糯米上。

糯米滾燙,桂花糖熱由黏稠變得稀薄,很快順著糯米隙滲下去。

這就是最後一道工序了。

一大鍋的八寶飯,完活!

八寶飯蒸好是很漂亮的,上層有各異的果乾,下層是厚實香甜的糯米,中間還夾著一層一層的紅豆沙,香味俱全。

可大鍋飯沒這樣的水平,王憶得把它們攪和均勻,否則沒法勻稱的分給學生。

再說這年頭的外島吃東西哪管賣相?學生們一人分一大碗,然後歡呼著往家裡跑。

王憶蒸的這八寶飯或許賣相尋常,但絕對的分量足、味道好。

有學生饞不住,顧不上回到家裡再吃,他們湊在一起也不講什麼衛生不衛生,手就去挖一點塞裡。

八寶飯剛出鍋沒別的,就是一個燙。

凡是下手的學生都燙的嗷嗷,可是把飯塞進裡后——黏厚實的糯米、綿香甜的紅豆沙、各種味道的果脯果乾……

第一次吃到這樣甜點的學生們簡直要懵了。

還有比麥更好吃的甜味飯?!

王憶盡量均勻的把八寶飯發給了學生們,最後剩下一盆分給大迷糊和勺。

勺愕然的問他:「王校長,您晚上吃什麼?」

王憶說道:「下午的時候大迷糊去撈了些爬蝦,我蒸點爬蝦吃。」

勺頓時呆住了,端著碗獃獃的看著他。

Advertisement

王憶疑的問他:「怎麼了?你什麼眼神?」

勺陡然長嘆一聲:「王校長,您當真擔的上一聲『先生』,島上之前都傳,說您萬事先顧集再顧自己、先讓他人而自己吃苦,我心裡有些不服氣的。」

「但今天我服氣了,我親眼看見您的所作所為了,您真是天底下頭一號的大好人!」

王憶哈哈笑:「我確實是好人,不過我不吃這個是因為這飯太香甜太膩人了,我這人喜歡吃……」

「喜歡吃海貨。」大迷糊幫他補上了剩下的話。

勺搖搖頭。

城裡來的人吃海貨他理解,他是廚子,沒人比他清楚海貨對於地餐桌的價值。

可是有人不喜歡吃香甜的八寶飯?

對此他只能問一句:真的嗎?我不信!

王憶沒在這話題上繼續,矯

隊里人怎麼想他都行,把他想聖人更好。

他現在頭疼白天時候張有信說的那話呢——關於省委、地委檢查落實知識分子政策這回事。

還好春天的皮皮蝦能治頭疼:這玩意兒的真鮮,甜滋滋的那種鮮,而且都帶了蝦籽,吃起來又有嚼頭又噴香。

但其他人不這麼想。

爬蝦在82年的外島比屎的名聲還臭,屎可以收集起來漚,爬蝦連這用也沒有。

它們吃起來麻煩,費時費力不說一不小心還會傷到手,所以城裡人不吃、外島人更看不上。

王憶喜歡!

以往天涯島漁船在海上捕撈到爬蝦都是當場踢進海里不要了,現在王憶喜歡吃,於是大傢伙會選的帶回來送給他。

讓他隨便吃,吃到吐。

至於吃多了腳趾頭疼?

王憶不怕了。

他跟邱大年說了這件事,邱大年說要給他買一種東革阿里的南亞樹,這玩意兒對降低尿酸很有作用。

第二天是周五了。

還是下午時候,張有信開著船來了,他把五個將軍鍾給王憶送過來了。

因為五個鐘被他放進了一個紙殼箱里,這樣王憶抱著箱子回學校又被隊里人誤會是他的同學給他郵寄東西來了。

這讓隊里人讚嘆不已:「同窗誼不愧是人生四大鐵呀,王老師有這些同學真的不枉讀了一場書。」

傍晚,學生放學、社員下工,王憶這邊剛送走學生清閑下來,丫和青嬸子挎著籃子鬼鬼祟祟的來了:

「王老師、王老師,噓、噓!這裡,我們在這裡!」

王憶撓撓頭,看著兩人問道:「兩位嬸子你們這是幹什麼呀?怎麼還賊頭賊腦的?」

丫白了他一眼:「你才賊呢,我們這不是怕讓支書看見嗎?」

王憶恍然:「你們要來跟我搞易?」

這事都過去好幾天了,他周一在滿山紅家裡跟兩人談過可以收購老件的事,但兩人後面再沒有回應,王憶以為們害怕投機倒把罪就不參與這事了。

丫說道:「對,你那天在峰子家說的都是真的?你能收老件?」

王憶點點頭:「是真的,你們後來再沒找我,我以為這事沒迴音了。」

青嬸子說道:「你平日里都在島上,找你幹嘛?你都是禮拜六、禮拜天去城裡買東西,我們要跟你易不也得等到今天嗎?」

又對丫說:「我出去給你們把風,你倆趕的。」

王憶一聽這話不是好話啊,他哭笑不得的說道:「不用把風、不用把風,咱是互相贈送,不是投機倒把,所以做什麼事也不怕被人看見!」

青嬸子不放心。

搖搖頭去門口往外張並叮囑丫:「你快點,王老師人是好人,就是磨蹭的,你以前是咱外島的娘子軍,你拿出娘子軍的風采來,雷厲風行一下子,趕的!」

丫從籃子里掏出來一個手絹。

積不大,看起來沉甸甸的。

打開手絹裡面都是銀元和銅錢,丫說:「這都是我公爹家裡傳的,你看看有沒有值錢的?」

王憶苦笑:「嬸子,我不是鑒寶師傅,我也不知道它們值錢不值錢……」

「唉,你就是磨蹭,算了都給你,你慢慢研究一下,看看它們價值有多,到時候給我去城裡換糖還有你說的,行不行?」丫打斷他的話。

又找出幾個麵食模子:「這也是老輩兒的東西,都是桃木的,你看看這能不能賣錢?」

最後是個小箱子:「這個是首飾盒子,我當年嫁給大膽的時候娘家給的嫁妝,是我傳給我娘的,我娘沒東西給我就把這個給我了,這應該是老輩兒的東西吧?」

這幾樣東西的價值,王憶一無所知,不過他暫時收下了,這個禮拜天去找袁大研究一下子。

禮拜六也就是明天不行。

明天是五一,國際勞節,他接到了縣裡的通知,讓他組織學生們去縣裡參加勞節歡慶活

丫這邊結束青嬸子立馬回來:「你趕去給我看著人,我把我家的老寶貝給王老師看看。」

打開籃子,裡面東西雜了,最大是個小缸子,外表著彩紙,看起來很是古古香。

打開小缸子裡面有頭飾、耳環、手鐲,也有各種銅幣,其中清朝的最多。

另外還有一套墨硯,墨石和硯臺都有,再就是一副算盤和一面很漂亮的銅鏡子。

這鏡子很厚實——不是鏡片很厚實,是鏡片鑲嵌在了一個厚實的圓餅形盒子里,盒子部像是真空的,鏡片居中,然後兩邊有裝飾品,左邊是一座銅鐘、右邊是一面鼓。

王憶拿起鏡子看,它還有個底座,底座不知道是什麼木材的,漆黑,看著就有歷史的厚重

而翻過來看盒子另一邊也就是鏡子的背面,這鏡子背面有許多字,全是龍飛舞的草書,王憶仔細看了看。

沒認出寫的是什麼。

但下面有個凹槽,這裡面也有字,而且這裡面的字他認出來了:XX寺XX曾X貴X……

這些XX都是空白,凹槽里的字落了,曾經應該有一排字,現在只剩下兩個半,之所以說是兩個半是因為他看出『寺』和『貴』是一個字,『曾』很窄是半個字,它的偏旁落了。

王憶琢磨了一下,這上面應該是什麼字?是不是『某寺某僧怎麼怎麼』?

要是這麼看,這面銅鏡可能屬於某個寺的某個僧人,那就很有價值了。

能在寺廟裡擁有一面銅鏡的古代僧人,這不得是高僧啊?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