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北頌 第0873章 再征遼,起風波

《北頌》第0873章 再征遼,起風波

(4, 0);

  倒不是說高恭在兵事上出了岔子,而是高恭坐鎮的地方,突然湧現出了近四十多萬兇徒。

  高恭坐鎮的地方,不算是軍事重地,也不是什麼兵家必爭之地,所以寇季派遣給他的兵馬不多,僅有五萬軍。

  五萬對近四十萬。

  縱然有火炮和火槍助陣,也不可能戰勝。

  人數的巨大優勢,使得兇徒們可以同時進攻長達幾十里的長城。

  高恭手裡的五萬軍,聚集在一,自然不怕兇徒們。

  可是分派到了長達幾十里的長城上以後,就顯得有些捉襟見肘。  🆂🆃🅾5️⃣ 5️⃣.🅲🅾🅼是您獲取最新小說的首選

  高恭在兇徒攻伐下,只能防守,基本上沒辦法反抗。

  消息傳到了寇季耳中以後,寇季立馬派遣了李四率領著趾兵去援助。

  就在李四率兵離開了古北口以後,古北口、渝關兩線,同時冒出了數量龐大的兇徒。(5,0);

  「有人在背後控著兇徒!」

  寇季在看到了數量比以前多了幾倍的兇徒以後,幾乎毫不猶豫的開口。

  種世衡盯著古北口外那鋪天蓋地的兇徒,道:「恐怕不僅僅是兇徒……整個遼國京東道的百姓,恐怕也被人驅趕了過來。」

  古北口外的兇徒,有一大半人手裡連武也沒有。

  說他們是兇徒,也沒人信。

  他們能出現在此,很明顯是別人刻意驅趕過來的。

  寇季皺眉道:「混雜著大批的普通百姓,有百姓牽制,兇徒們對我們的威脅也大大降低。兇徒們攻破我大宋防線的危機,算是徹底解了。

  只是數量如此龐大的人聚集在關外。

Advertisement

  我們要全部清理他們,恐怕得月余。

  也就是說,有月余我們出不了關。」

  聽到寇季這話,種世衡幾乎毫不猶豫的道:「是新契丹九族!他們要對耶律宗真手,怕我們在背後捅刀子,所以弄了這麼些人,堵住我們,不讓我們出去。」(5,0);

  寇季點著頭道:「他們也算是幫我大宋解決了一個大麻煩,但是對於他們的做法,我有些不滿意。」

  種世衡聞言,哭笑不得的道:「除非你將剩下的軍全部調遷過來,不然我們也只能眼睜睜的看著人家瓜分遼國。」

  寇季翻了個白眼,「其他的軍皆在山高路遠的地方,等調令到他們手裡,他們再趕到此,城外的這些所謂的兇徒,我們已經理乾淨了。

  他們要瓜分遼國,就讓他們瓜分去吧。

  等他們瓜分了遼國,我們再出去瓜分他們。」

  種世衡贊同的點了一下頭。

  寇季吩咐道:「派人去黑山威福府,告訴楊文廣,讓他挪一挪地方,讓他帶著他的人到遼國上京道外候著。

  然後順手把那些企圖通過東勝州的兇徒解決了。

  他解決了東勝州的兇徒,王凱和李昭亮也就可以騰出手了。

  讓王凱和李昭亮帶兵過來。」(5,0);

  種世衡遲疑了一下,道:「你是打算趁機拿下遼國全境?此事傳到了朝廷,朝廷能同意嗎?」

  趁著新契丹九族瓜分遼國的時機,拿下遼國全境,倒是一個不錯的機會。

  但大宋從去歲冬天到現在,連番大戰。

  懂用的兵馬超過了百萬。

  中間的錢糧消耗,已經超過了趙禎登基以來,所有兵事消耗的總和。

  更重要的是,河西一戰、燕雲十六州一戰,催生出了公爵、侯爵、伯爵等高爵多達數百人,低等爵位獲得者更是數量龐大。

Advertisement

  遼國全境的面積,可比大宋的面積要大。

  若是拿下了遼國全境,那大宋公爵的數量,恐怕會破百,侯爵的數量恐怕會破千。

  龐大的武勛,瞬間會為朝堂上最大的勢力。

  文臣、殘存皇族等等勢力加起來,都不是武勛的對手。

  朝廷現在還只是在討論封王,真要是拿下了遼國全境,朝廷就非封王不可。(5,0);

  而且一個王爵擋不住。

  文臣就算再厲害,也做不到封王的地步。

  一旦武臣當中出現了王爵,那就能文臣一頭。

  文臣知道這個結果,怎麼可能順風順水的讓他們去征討遼國全境。

  寇季反問種世衡,「為什麼要朝廷同意?家同意就是了。等到李昭亮和王凱率領著的兵馬到了以後,各地方兵我就會遣散。

  到時候,針對遼國的兵事,就是我樞院的兵事。

  樞院的兵事,其他人有什麼資格手?」

  「那些文臣……」

  種世衡還是有所擔憂。

  寇季瞥了種世衡一眼,「我大宋被遼國欺負了幾十年,如今好不容易反敗為勝,又有覆滅遼國的機會,為什麼要錯過?

  又為什麼放過遼國,讓他們再次坐大?

  文臣們只要不傻,都不會阻止這場戰事。」(5,0);

  種世衡皺眉道:「可我們坐大,不是他們願意看到的。」

  寇季點頭道:「所以他們很有可能會想盡辦法將我們換回去,換別人來接替我們。但是對遼的戰事,他們絕對不會阻止。

  而能換我們回去的,只有家。

  家若是不點頭,他們再上書也沒有用。」

  種世衡遲疑道:「那家會不會將我們換回去。」

Advertisement

  寇季聽到了此話,陷到了沉默當中。

  種世衡的盯著寇季,等待答案。

  寇季思量了許久,搖頭道:「我也不知道……」

  雖說寇季是看著趙禎一點點變的,多多也了解趙禎。

  可是在這種事上,他不好下斷言。

  他不希趙禎將他們換回去。

  可換位思考,他要是在趙禎那個位置上的話,一定會將他們全部換回去。

  原因無他,他們這群人功勞太高了。(5,0);

  他已經到了封無可封的地步了。

  種世衡在河西建立了巨大功勳以後,其實也到了封無可封的地步了。

  此前朝廷封賞了所有在河西建功的將士,但對他們二人的封賞卻沒有提及。

  不是朝廷不想封賞他們,而是除了王爵,朝廷已經沒什麼可以給他們了。

  他們又手握著朝廷的兵權。

  已經到了可以威脅趙禎帝位的地步。

  趙禎將他們換回去,全君臣之義,防謀朝篡位之禍,絕對有可能。

  趙宋皇室,是一個借著兵變起家的皇室。

  如今趙禎能將軍中的大權寇季,給種世衡等人,絕對算得上是一個超級大度的皇帝了。

  若是換義或者趙恆的話,估計他們兩個人邊早以站滿了宦和重臣,一個個都將刀子擱在他們背後了。

  所以,趙禎對他們的信任,已經超出了一個皇帝對臣子的信任了。(5,0);

  所以趙禎要是隨後將他們換回去的話,寇季完全能理解。

  畢竟,趙禎就算再信任他們,也不可能將皇位主往他們屁底下送。

  寇季不知道趙禎該怎麼選。

  但是趙禎卻知道自己該怎麼選。

  在趙禎派人去給王凱和李昭亮二人送調令的時候,也寫了一封奏疏,送到了汴京城。

  奏疏一京,立馬引起了熱議。

  朝堂上出現了詭異的一幕。

  往日裡跟武臣們不對付的文臣,居然跳出來推舉朝堂上的那些武臣去邊陲征戰。

  其目的是什麼,朝野上下所有人都心知肚明。

  就是不能讓寇季、種世衡等人在建功立業了。

  要是讓寇季和種世衡等人再立下破天大功,那皇位就真的有改姓的危機了。

  值得一提的是,寇季猜測的很準確。

  朝臣們只是奏請讓趙禎派人替換寇季和種世衡,但是沒有人對寇季提出的趁機攻打關外的遼土有任何異議。(5,0);

  姿事堂

  呂夷簡沉聲道:「臣推舉老將呼延必求為征遼先鋒……」

  張知白拱手道:「臣推舉老將王德用為征遼中軍大將……」

  剛剛押送著大批金銀還朝的王曾,也拱手道:「臣推舉老將高繼勛為征遼先鋒……」

  呂夷簡三個人推舉的人很有意思。

  三人推舉的三個人幾乎都是老將。

  呼延必求是大宋名將呼延贊的兒子,真宗皇帝在位的時候,也算是為大宋打了不仗,只是沒有曹瑋和李繼隆那麼大名聲而已。

  真宗晚年,呼延必求重病纏,幾乎在了半退狀態。

  趙禎登基以後,呼延必求幾乎一直退狀態,所以名聲不怎麼顯。

  王德用幾乎不用多說,那是絕對忠誠的保皇黨,因為年邁的關係,兵製革新以後不久被調到了林衛,擔任林衛大將軍,負責趙禎的安危。

  趙禎此前出宮的時候並沒有帶他,所以他率領著剩餘的林衛,幫著趙禎守著皇宮。(5,0);

  高繼勛,那是老將中的老將,其父是大宋開國大將王審琦的部下,名喚高瓊。

  大宋太宗皇帝趙義的潛邸之臣,功勳卓著。

  死後被追封為衛王,諡號烈武。

  所以很多人有稱他為烈武王。

  高繼勛也算是將門虎子,為大宋建立了不功勞,爵封渤海郡開國公,如今已經是七十多歲的高齡,疾病纏

  真宗晚年,高繼勛就在半退狀態。

  趙禎繼位以後,他也一直退狀態,這些年,只在趙禎登基的時候過一面,其餘時間幾乎待著不出來。

  並且極力約束著家中的子弟,不讓他們出來惹禍。

  也正是因為如此,他們家中子弟,才免過了此前趙禎理武勛的禍事。

  值得一提的是,大宋有兩個高家。

  一個是高懷德所立的高家,一個是高瓊所立的高家。

  很多時候很多人總是將這兩家混為一談。(5,0);

  總是覺得人家是一家。

  比如,史書上記載的大名鼎鼎的中堯舜高太后高滔滔,就是出自於高瓊所立的高家,而非高懷德所立的高家。

  高滔滔的祖父,正是王曾推舉的高繼勛。

  呂夷簡三人推舉了三個老將接替寇季、種世衡、高恭三人,並不是覺得這三個老將能打。

  而是覺得這三個老將的份地位夠格,勉強能替換寇季、種世衡、高恭。

  趙禎在聽完了呂夷簡三人的推舉以後,一臉不悅的道:「為了將朕的四哥和種世衡換回來,你們也是能掰扯。

  高繼勛,七十多歲的高齡,走路都需要人攙扶。

  你們也敢推舉?

  你們是覺得我大宋連戰連捷看著不痛快,所以想讓我大宋敗幾場。

  還是覺得我大宋兵鋒無人可擋,需要培養一個對手?」

  呂夷簡三人對視了一眼。

  呂夷簡開口道:「高繼勛隨老,但尚能一戰。」(5,0);

  王曾贊同的道:「曹瑋行將就木之軀,尚且能幫我大宋拿回燕雲十六州。高繼勛的子骨比他稍微好一些,也能為我大宋出力。」

  趙禎面一冷,「朕的手底下是沒人了,還是我大宋沒有良將,需要派遣三個加起來快超過兩百歲的人上陣?」

  呂夷簡三個人聽到此話,臉有些難看。

  派遣三個老將上陣,確實不妥。

  但是其他人,可沒有他們這種資歷,沒資格替換寇季三人。

  呂夷簡著頭皮道:「他們三人皆有馬革裹的志向,還家給他們一個機會。」

  「馬革裹?!」

  趙禎拍桌而起,「好一個馬革裹!馬革裹聽著好聽,可朕看在眼裡卻心痛。他們為我大宋征戰了一輩子,朕不能讓他們安詳晚年,還要讓他們馬革裹,那朕如何為人君父?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