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承包大明 第九百三十六章 自下而上

《承包大明》第九百三十六章 自下而上

這一番話下來,胡渡他們就跟打了似得,只覺自己這幾十年得買賣都白做了,于啟齒,因為比起郭淡的放貸戰略,他以前那些放貸真是上不得臺面。

但這并非是郭淡在給他們畫餅。

郭淡是非常認真得在跟他們談及這事,這貨幣自然不用多說,天津港就為了獲取銀兩,囤積貨幣,奪取播州那個封閉的地區,就是在那邊為了發行紙幣。

之前的許多作都是圍繞著貨幣在進行。

至于放貸麼。

就當今這個年代,你不借給朝廷借給誰啊?

地主有得是錢,他們不可能借錢的,百姓又沒錢,借錢給他們,無非也就是迫他們賣兒賣,郭淡可不喜歡吃這爛飯,就他現在的地位和名譽,賺錢也賺得高大上。

格可也是價上漲的一個原因。

朝廷就是最佳的放貸對象。

在談及完這些之后,雙方終于在一諾牙行正式簽訂了一份合并契約,胡渡他們一共三二十家茶莊全部并一諾牙行,其實是六十一家,但是那二十九家實在是太小了,意義不大,郭淡就不要了。

話說回來,這三十二家對于郭淡的意義其實也不大,郭淡要得是晉商得人才和人脈。

畢竟他們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哪里就能夠找到他們的影,這對于郭淡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上回寧夏的事,已經充分說明這一點。

對于胡渡他們而言,這無疑是一筆鍍金的合作,從土凰。

用自己一生得努力換這兩份,實在是太值得了。

胡渡心里非常清楚,如果不并一諾錢莊,他們的茶莊遲早也會被一諾錢莊給垮,如今一看更是如此,其實一諾保險已經讓他們放貸業務窄不,而如今郭淡的態度,令他更加確定,今后一諾錢莊將會壟斷對于百姓的放貸。

Advertisement

郭淡強調的是低利息,賺取口碑。

那誰還會跑去別人家借錢。

等到胡渡他們離開后,郭淡見徐姑姑還拿著那份契約在看,不問道:“夫人以為如何?”

徐姑姑抬目瞧了他一眼,道:“我終于明白,你為何一直不愿意做,以及對朝廷的改革如此不上心。”

郭淡笑問道:“為什麼?”

徐姑姑道:“因為不管他們怎麼改,最終只會變你想要的制度,故此你一直以來對于當和改革,是毫無興趣。”

這個問題其實一直困擾著,因為覺得以目前郭淡的地位和實力,不應該再遠離政治,而應該積極參與,然后自上而下進行改革。

但郭淡始終與政治保持一定的距離,即便是西南戰役和寧夏戰役,對他而言也只是一樁買賣,他沒有從政治角度去解決這些問題,至于改革什麼的,除了免除特權,其余得可都不是他想的。

可問題是,你若不參與,別人會考慮你的利益嗎?

郭淡笑問道:“何以見得?”

徐姑姑道:“如今火耗稅剛剛興起,百姓對此已經是怨聲載道,然而,目前因火耗稅益得員并非很多,朝廷方面還是希能夠改變,因為這火耗稅是張居正帶來的,反對火耗稅也符合許多人的利益,那麼陛下在朝中推免火耗稅幣,不會到太多阻礙。

而自正德以來,不管是朝廷,還是地方府一直飽財政之苦,若風調雨順到好還,但遇到一點點困難,財政必然支持不住,最終只能寅吃卯糧,倘若有一個提供穩定借貸的錢莊,對于府而言其實也是一件好事,一諾錢莊必然會為許多府的大債主,屆時不就是你說了算麼。”

Advertisement

一聽到免火耗稅和放貸府,就知道這都是郭淡深思慮過得,絕不是在畫餅。

因為這兩點都是明朝的問題所在,同時也是需求所在。

火耗剛剛興起,牽扯利益不大,同時朝廷反對的人大有人在,而免火耗稅幣,其實就是在幫朝廷減損,這火耗得費用我來出,代價就是你得支持我的貨幣。

因為太祖的關系,明朝廷稅并不高,一直于高風險,一旦出現天災,本無力抵,因為朝廷非常需要一個貸款機構,讓他們可以合理的寅吃卯糧,這其實是一個需求關系。

可一旦郭淡府的債主,那怎麼還錢,你們不會,那就我教你們唄。

到時就是他說了算。

當然,這大老板還是宅,宅一舉就能夠控制地方府財政。

這雙管齊下,可真是太絕了。

郭淡卻是笑著搖搖頭。

徐姑姑好奇道:“難道不是嗎?”

郭淡突然站起來,道:“今天天氣不錯,咱們去逛逛,邊走邊說。”

徐姑姑遲疑片刻,然后點點頭,站起來,只見郭淡非常自然走過來,一手輕輕攬住

一時還未反應過來,等走了兩步,剛到房門前,突然驚醒過來,偏頭冷目瞪著郭淡,“你信不信我將你扔出去。”

郭淡錯愕道:“干什麼?”

徐姑姑惱怒道:“你的手。”

“哦,你指得是這個。”郭淡抬起手來,笑道:“這就是一個相互適應的過程,我們是夫妻,要習慣于相互扶持,還是說你希直接搞個房花燭夜,這我倒是不介意。”

徐姑姑稍稍蹙眉,沉片刻,道:“但是夫妻也不能在大庭廣眾下勾肩搭背。”

說得是沒啥底氣,因為按理來說,是要直接房花燭夜的,但這肯定沒法接都沒有想過自己會有這麼一天,郭淡說得適應,心里其實也是認同得。

Advertisement

事實他們就是夫妻,而且這也沒法逃避,那只能去慢慢適應這種關系,如果實在是適應不了,那就再說吧。

郭淡呵呵道:“是你想得太多,你要不說,我都沒有在意,只要我們行得正,坐得直,明磊落,別人也不會多想什麼,你自己想的盡是一些齷蹉事,那人家看你也會覺得齷蹉。”

“你才齷蹉。”

徐姑姑哼了一聲,便往徑自出得門去。

郭淡哈哈一笑,追了出去。

出得牙行,徐姑姑便問道:“你可以說了麼?”

郭淡反問道:“你說這衛輝府,自商鞅變法到張居正改革為止,所發生的變化,有這幾年大嗎?”

徐姑姑目一睜,頓時停住腳步,旋即凝眉思索起來。

郭淡又輕輕攬著,道:“邊走邊想。”

徐姑姑微微一怔,又邁步往前走去,若有所思道:“確實不及這幾年變化大。”

郭淡道:“由此可見,在生產力不發生變化得況下,改來改去,無非也就是兩個結果,改得不好,那大家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改得好,那就將就著過,因為好也好不到哪里去,就說漢唐盛世,長安百姓過得也不如衛輝府的百姓,畢竟財富就那麼多,哪怕是平均下來,也就那麼一點點。

進步的關鍵是在于生產模式和生產力,而非是制度,制度只能是輔助生產力,用政策來鼓勵生產,指引大家進步,但是制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是制度妨礙生產力進步,那可就非常糟糕了。

我之所以不參與進去,不是因為改革不重要,僅僅就是因為朝中大臣實在太難對付了,跟他們斗,需要耗費太多時間和力,而且還不一定斗得過,我不希這個耗的旋渦,想要自上而下的進行改革,是非常難得,那就還不如自下而上,百姓生活方式的改變,自然也會影響到朝廷,當然,這一切都是基于陛下信任我,若沒有陛下與我相互配合,那也是癡心妄想。”

“是呀!”

徐姑姑突然舉目四顧,“真正改變衛輝府的,其實是這一個個大作坊.....一諾大藥鋪?”

突然鎖定在一家店鋪上。

郭淡順著的目看去,只見一諾街邊上,有著一個大藥鋪,上面掛著一塊匾額,寫著---一諾大藥鋪,笑道:“已經開起來了啊!”

二人又去到那大藥鋪。

“哎呦!是郭顧問來了,有失遠迎,有失遠迎!”

藥鋪得掌柜見到郭淡,急忙走出來,拱手行得一禮。

此人名朱清,乃是周王府的藥師,郭淡也與他見過一面。

郭淡笑問道:“生意怎麼樣?”

朱清不好意思地說道:“這人越來越多,這藥鋪的生意自然也跟著越來越好。”

人家生病當然不是什麼好事。

徐姑姑問道:“衛輝府不是有醫保嗎?”

朱清忙道:“回夫人的話,因為衛輝府的人口增長實在是太快了,尤其是這兩年,導致大部分人都還不醫保,他們要在衛輝府就繳足五年的稅,還能夠醫保,咱們還是有得賺,但是咱們也不指衛輝府的藥鋪賺多錢,因為咱們的藥已經賣到全國各地去了。”

郭淡不管搞什麼,都必須商品化,藥品也是如此,一諾醫學院跟周王府在開封府開了一個巨大的藥坊,專門制藥。

郭淡張了下,問道:“如今藥鋪有多種藥?”

朱清回答道:“一共二十八種常用藥,都是絕對有效的,也不會有啥害,其中十八種是我們周王府得,還有十種是醫學院的。”

徐姑姑往柜上一看,發現這些藥要麼是裝在瓶子里面的,要麼就是裝在木盒里面的,隨手拿起一瓶看了看,發現上面著一張紙,印有“周王”的標志,上面還寫著療效和使用方法,不道:“有了這些說明,不需要看病也能用。”

朱清道:“其實沒有病的話也可以備一些在家里,我們這里是不賣方藥的,重病的話,就必須要去一諾醫院,由那里的醫生診斷開藥,但是咱們衛輝府的醫院看病可都不要錢,藥也非常便宜,沒有醫保的普通百姓也不會有太大的負擔。”

“這麼好?”

徐姑姑驚訝道。

朱清呵呵直笑,瞧了眼郭淡。

郭淡解釋道:“夫人有所不知,如今擺在這里的藥,全都是通過這種免費診斷,以及低廉得藥費累積而得,當這些經驗沉淀出來的品藥,就可以賣往各地,賺取厚的利潤。”

朱清直點頭道:“郭顧問真不愧為大明商界奇才,這法子可真是妙極了,如今都有不蒙古人來進購咱們的藥,藥坊那邊的收益可是相當不錯。”

說到后面,他是樂得都合不攏。

何止是相當不錯,周王府如今漸漸不在乎什麼鹽利,田稅,要是郭淡限制農田轉化,估計周王府大量田地都改種植藥材,整個周王府一心就撲在這制藥上面,因為這種藥材商品化,再加上全國銷售,簡直就是一個聚寶盆。

衛輝府的醫保和免費診斷,其實就是一筆易,因為如今科技跟不上,只能憑借大量的經驗累積,才能夠確定藥的分和用量,這衛輝府就是一個試驗基地。

這聽著是有些不人道,但問題是誰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郭淡要去看病,也會為被試驗的對象,醫生自己更是如此,這對大家其實是公平的,并且有助于醫療方面的進步。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