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同的行為會帶來不同的後果,如果賞賜城允許騎馬狂奔,到時候傷民這種事就有可能發生,理不好,會影響民心。 沉片刻後,任道:“司寇屈滿任務完不錯,賞賜‘文房四寶’,賞賜膳房新菜‘八寶珍品’。” 屈滿抱拳:“謝陛下賞賜。” “叮,屈滿忠誠度提升10點。” 咦? 任有些意外地看向屈滿,真沒想到屈滿的忠誠度竟然還提升了。 實話,第一批大臣裏,太宰司徒司空幾人,算是老頑固,之前任也是有頗多賞賜,不過可惜怎麽賞忠誠度都沒增加,反而是這司寇屈滿,一賞賜忠誠度就增加了? 任有些高興,看起來這司寇暫時不用代替了,還能用。 “屈卿不必多禮,隻要為新國盡力,朕自然歡喜。” 賞賜完畢,任又是道:“謝卿,戰事已畢,城運河工程需要抓了。” “是,陛下。” 任又是拉開建築麵板,選擇了青樓,頓時之間,除南縣和平縣外的幾個縣池,在地圖上都是閃閃發,這意味著能夠在另外五座城池裏修建青樓。 建築麵板的建築,也是有限製的,一般來,同樣的建築隻能在一座城市裏修建一座,青樓在南縣和平縣修建了,那麽這兩個城市裏就不能再修建了。 除非城市規模等級提升,南縣升到中型縣城,青樓就能再額外修建一座,同時青樓也能升級中型青樓。 這是任發展林川郡的第一步,先行修建青樓。 青樓畢竟屬於文化產業,稅多啊,先將青樓修建了再。 “傳令下去,撥出工匠,從米縣、團縣、信縣等五座城池,全部修建青樓。” 眼前聖旨出現,碩大的玉璽砸下,任的力值扣了不。 不過任沒有停下。 “傳令下去,撥出工匠,在米縣、團縣、信縣等五座城池,修建賭坊。” 又是一個聖旨出現。 任的目又是在建築麵板上劃過,沉片刻:“傳令下去,修葺米縣城池的軍局,同時撥款著令其進行武裝備研發。” 第三道聖旨出現,短短時間,任的力值就是扣了不。 這個軍局是一定要的,之前守城戰的時候,因為沒有軍局的研發,所以缺了很多守城的品,如果軍局等級高了,甚至後麵還能研發出投石車守城,甕城也完全有可能。 而軍局安排在米縣的原因很簡單,這一座城池差不多是林川郡的心髒地帶,也是往北青龍山直麵的城池,戰略還是非常重要的。 當然,幾樣修建建築的命令下去,任國庫裏的資金,又是嘩啦啦減了幾十金,一樣建築花費並不高,但是數量一多,花費也就上來了。 又是沉了一番,任的目看在了學堂建築上。 建築工程:學堂(型) 花費:4金,耗費5日 效果:讓兒啟蒙的地方,有幾率提升城市裏本土百姓人才出現的概率;增加文化長點數;提升城市繁榮度。
注:學堂需要老師,玩家可以自行讓縣衙招募民間老師,也可以指派員前去擔任老師,老師屬越高,更有幾率教出人才。 這個建築,應該算是教育類建築,非常有用,不過任有些弄不懂文化點數,幹脆是拉開係統麵板查詢了一下。 這個遊戲裏麵有四種指數,也就是衡量綜合國力的四種,政治指數、經濟指數、軍事指數和文化指數,除了衡量玩家國力的大外,這四樣指數也是國家升級的限製和要求。 與此同時,指數更高,也會對國家帶來好。 比如文化指數,文化指數越高,代表著該國文化很高,極為容易吸引在野人才,傳播民間思想,甚至還能拉經濟的發展,之前論壇上玩家通過發展青樓吸引大陸上的書生,增加生意,這也是一種作用。 想了想,任也是沒有猶豫,直接下令道:“傳令,在南縣、平縣、米縣等七縣城池,修建學堂。” 又是一道命令下去,國庫裏的資金直接減了將近70金,頓時之間隻剩下了80金! 看到自己國庫的資金,任都是嚇了一跳,這花錢這麽快的嗎? 仔細查看了支出日誌,沒打仗前,差不多有將近七百金,打完仗之後,還有三百多金,然後就是建了幾樣建築,直接降到了80金。 本來以為這錢很多了,哪裏想到在整個國家支出麵前,本不夠看! 之前新國還隻有南縣和平縣,支出看不出來,結果這才一郡之地,支出猛然漲了這麽多? 任本來還想修路,將米縣到信縣的路全部翻新,再修建一條從青龍山到米縣的道路,隻是仔細看完聖旨裏的工程明後,發現這一樣道路翻新工程,差不多需要100金,任就打消了這個主意。 現在錢不夠花,必須要用在刀刃上了,不能再這麽花了。 再一個,他新國的工匠也不夠用了,在人才一欄裏,生活係人才方麵,工匠總共有五百人,這還是吞並了信縣等四個縣城的總人才數量,謝當開鑿擴寬南縣運河,占用一百名工匠;青龍山修建隘口,修建礦場,占用了一百五十名工匠。 然後又是修建各種建築,可用工匠也是所剩不多。 任有些頭疼,這也是一次吃下四座縣城帶來的後果。 放棄下達聖旨和修建建築的打算,任開口道:“各位卿還有啟奏否?” 大殿沒有人話了。 “既然無奏,那就退朝吧,田卿,等下你隨朕到書房來。” 田單應了一聲,大殿上所有臣子正要退朝的時候,忽然之間,太宰晏站了出來。 “陛下,臣有本奏。” 任來了神,這個老家夥,除了新手引導期外過一些話,基本就在朝堂上當形人了,沒想到今竟然有奏了? “奏。” 晏開口道:“陛下,目前新國擴為一郡之地,我新國也算得上是占據一方的大國了,而陛下還年輕,嬪妃不多,這對我新國發展頗為不利,老臣懇請陛下,召開選秀大會,征選民間子為陛下妃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