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穿越原始部落當首領 第595章 百家爭鳴(十二)

《穿越原始部落當首領》第595章 百家爭鳴(十二)

“能走牛和獨車就行。”風伯笑道,“這種要求不高,人走多了必經之路,路也就出來了。所以村道說是修出來的,不如說是當地村人為了方便進出山林,或者抄近路,甚至趕圩,約定俗規劃出來的。所以,村里的路是自由的。阡陌縱橫于山水之間,犬相聞于村落前后,一點點構了現在的漢國龐雜的路網。”

“我大致明白了。若是想要治國,首先要修路?”姬芒有了點想法。

“對也不對。用漢國的話,這基本建設,和城池、水利,并稱為三通。”

“三通?”

“通水、通路、通商。”

“通路就是通商,通商能帶城池、市鎮發展,進而推本地的人口聚集,人口一多了就必須要解決食來源。

沒有什麼比就近生產來的快,所以往往有水的地方,就能形最早的聚落,所以要以水為基。這節約本。

但伴隨著聚落發展,人類可以用工修運河、水庫等水利設施,引導水流做擴張生存空間的事

所以漢國一直強調的就是,通路修驛站,驛站附近居人口,人口多了就開始加速改造河流,讓更多農田能喝上水,然后一點點發展。

漢王要求,各縣必須做好規劃,每年都必須要要有后續的發展綱要,不能任由本地人隨便發展,不然一定會出現干旱上游缺水,于是上游村落截斷下游的供水,導致雙方發生爭搶,甚至械斗。

Advertisement

我們現在看到的西林城市發展,每一步都是漢國的規劃,五年,十年前就開始鋪開的。”

風伯著窗外,人們很有迷茫的,他們都帶著目標,不斷的行

每個人都好像漢國社會里的螺釘,想不明白未來是什麼,那就不要想了,做就是了。

因為現在的漢國發展迅速,只要做了就有收益,就能過好日子。

所以,漢國能急速發展,五年一個模樣,十年一個模樣。

但也得益于生產力的突破,從新石,邁青銅,土地開墾變得容易。

劉季帶來了新風,教會了堆、養地、弄出了曲轅犁、水車、翻車、耬車等工,全方位完善了農耕技巧。

直接把人類對于農業理解的程度,拉到了唐代,同時劉季本人對于水利、道路建設的重視,又更進一步的拉了漢國整的發展進度。

所以,只要不顧一切的跟著劉季的腳步走,漢人就能過好日子。

苦?累?不想那麼多就好了。

很像那個八十年代。

所有人向錢看,向錢賺。

草莽輩出的時代。

滾滾洪流之下,沒人駐足,因為沒有必要。

開春的汗水灑落,秋天一到,年年有余,戶戶糧囤存了十年的糧食。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實。”這是杜甫的回憶,開元的盛世。

但對于現在的漢國來說,這就是漢國現在的寫照。

漢國富,是生產力的進步,是劉季的務實堅持,所以漢國最富,不服比比。

Advertisement

姬芒端著茶杯,清明后的雨,有點涼,漢國的富庶,更讓他抖。

若此國一匡天下,他們這些邊鄙國君,還有活路嗎?

漢人部的真實況,真的不是小國能比的。

“漢王是明智的。他以務實為本,要求地方做事,必須按照本地況去做。或許中間有人出了紕,但只要總結經驗,不斷進行流,多多傾聽本地百姓的心思,就能做到這一步。”

(AdProvider = window.AdProvider || []).push({"serve": {}});“所以,我們不能再這麼下去了。芒,未來你是君,若是你不能有一個冷靜的思考,那麼你面對的將會是一尊真正的龐然大。”

風伯看姬芒已經徹底冷下臉來,就知道這小子已經有了危機

好事。

漢國的強,對比各國烈火烹油一般的狀態,不僅打擊人心,更重要的是害怕。

尤其是劉季開始宣揚的:“統一”觀念。

這可不是一開始的華夏會盟,分封諸侯。

而是主張真正的一統——大一統。

“好了,這些日子就不要多想了,過幾日我們就到南了。到時候帶你去見一下漢太子荊。你倆年歲差不多,盡可能的想辦法與之為友。你們才是未來的對手。”

姬芒喝了微微涼了的茶,不說話的點了點頭。

太子荊。

確實算是他未來的對手。

只是對于這個對手,他卻知之甚,只是經常聽到舅舅慨太子荊年紀輕輕,就已經很厲害了。

Advertisement

尤其是聽說太子荊研究嘉禾,功在實驗田里弄出一畝五百斤的年產,這是什麼概念?

說是祥瑞也不為過。

年歲不比自己大幾歲,卻有著常人所沒有的資質,漢人這邊也都說,太子荊未來可期。

似乎都已經將這位太子,真正當做漢王未來的接班人了。

……

“阿嚏。”

的太子,打了個噴嚏。

正在著墨的巫魁手停了下來道:“太子是染了風寒嗎?今年春雨綿綿,估計還得下個半個月,梅雨天氣還是需要小心的。”

“沒事,只是突然覺鼻子的,或許是有人念叨也說不定。”

劉荊鼻子,不知怎麼突然就鼻子發,忍不住打了個噴嚏。

不過好在沒有大礙。

“魁叔,你方才說是今年提前進了梅雨?往年不都是五月甚至七月?怎麼今年南這邊這麼早?”

“嗯,這個確實是個問題。暫時還是無解,只能留給后世子孫去觀測解答。”

巫魁搖了搖頭,“不過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要小心,華夏大地所在的區域上,導致我們雨熱同期,算不得多壞,但也算不得多好,尤其是季風天氣,導致了我們極度依賴穩定的氣象。可惜,凡是都沒有絕對,所以我們國必須盡可能做到完備的旱澇防系。井、涵這類的水利,必須配套安排。”

巫魁解釋道。

他作為國的首屈一指的算學大家,每年除了自己的研究之外,還要給漢國軍、工、政、財多方計算很多課題。

今天他是來上司空府這邊關于地方水利配套的模型數據。

其中井就是水井。

而涵比較特殊,可以理解為人工挖掘的地下暗室,但不是用來存放東西的,而是人為的在地底弄來過濾、儲存雨水的地方。

在極度干旱的時候,方便啟用,下大雨的時候,則是對井水的補充。

所以涵的設計要求很高,畢竟你是要儲水,同時還不能讓它里頭的水腐敗,因此必須設計出合適的形狀,存水的同時,又能在需要的時候取水。

于是這個模型需要計算和設計,同時還要做好過濾的需求。

當然了,這個時代的過濾方式也簡單,就是跟著井一起造,涵造在高,然后暗渠引到井邊,讓它自然滲井上的地下水位置。

讓大自然自己去解決。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