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穿越原始部落當首領 第598章 百家爭鳴(十五)

《穿越原始部落當首領》第598章 百家爭鳴(十五)

劉季上了講臺。

現場一下安靜了下來。

“這就是漢王?”

看到劉季的影,姬芒愣了一下。

不僅是他,很多第一次見的人,也都驚訝起來。

因為劉季特地穿了一聲短褐,毫沒有一個貴族該有的模樣。

“諸位,今日來的,也都是這半年時間看到了十二碑書的。相信你們對我寫這十二卷書的原因,也充滿好奇。”

劉季開口,觀眾紛紛頷首。

他們確實對劉季寫這十二卷書的覺到好奇。

因為太不尋常了。

同一個人,是懷有什麼樣的心思,才能一口氣做出十二卷書的?

并且側重方向都不同,甚至彼此之間話語形同仇寇。

比如儒法兩家的容,彼此之間充滿了鄙夷。

一看就是水火不相容的容,可為什麼能從一個人手中出來?

劉季看眾人都好奇,也就不多賣關子,溫和的說道:“如此,今日便是一場解答。”

“十二卷書。是我這些年對于華夏的未來思考。也就是所謂的十二個方向。”

劉季踱步在臺上,現場雀無聲。

“這十二個方向,便是十二個流派,每個流派,或多或有優劣,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優劣,是能在時間的發展中,相互轉換的。或許現在是劣勢,但到了十年之后,劣勢反而是優勢了呢?所以,我的想法一直都是,《易》。”

Advertisement

“也是十二卷書外,唯一的總綱。”

劉季招了招手,有太監扛著一堆的書來到前后各,然后分給了前后一些人。

“《易》有三。一是“變易”、二是“簡易”、三是“不易”。”

拿到書的人們趕翻開,總綱上的介紹很簡單。

“變易,指變化之道,萬事萬時時刻刻都在變化。”

“簡易,一,囊括了萬種事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輔相,對立統一。”

“不易,雖世間的事錯綜復雜,變化多端,但是有一樣東西永遠不變的,那就是規律;天地運行,四季換,寒暑替,冬寒夏熱,月盈則虧,日午則偏,極必反,這便是規律。

萬事萬的發展皆有“定數”與“變數”,定數有規可循而變數無規可循;定數中含有變數,變數中又含有定數,無論定數還是變數其大局皆不變。”

“因此,易有太極,太極生二儀,二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剛相推,變在其中矣;系辭焉而命之,在其中矣。”

劉季寫的《易》,一共四個章節。

《變易》、《簡易》、《不易》、《卜辭》。

實際上絕大部分容,都是拷貝自歷代學者對于《易經》的總結,然后劉季自己逆推重組的。

Advertisement

其中對于《簡易》的篇章中,變化應該是最大的。

因為里頭他加了生產力決定文明模樣的唯主義詳細闡述。

生產力決定發展態勢,基本上是用現代幾百年,配合老祖宗們幾千年,以及他自己這幾十年的經驗,總結出來的。

(AdProvider = window.AdProvider || []).push({"serve": {}});“這便是十二卷的總綱。也是我為什麼最后寫出十二卷的原因。萬事萬對立,卻也統一。便如同我腳下的太極,以無極而化《易》,隨后,彼此撞,顯化四象八卦,便是諸位,諸位演易,學文,明知,傳承,又有徒子徒孫各自想法,自一派,便是百家。”

“百家如八卦,分化而出,演繹天下,時移世易,百代不絕,有新有舊。但天地的一切,一,依然是道,不管后世如何變,萬變不離其宗,古言能新語,但對于華夏而言,有基石,比什麼流派都重要。”

“因此,我選了十二個我認為是華夏立國基石的十二個家,就是想要留下火種。但十二家之外,還有多,就留待后人書寫。你我,只是華夏萬年中一段小小的歲月。”

Advertisement

“《易》的總綱,與諸位,諸位看便是。研究與否,都不重要,但希對各位有所幫助。”

“那麼十二家的誕生,便是我覺得世間的一切,都是會變化的。所以,我正視這種變化,也不隨便阻斷里頭的極端部分,而是留下來。用不用,取不取,怎麼說,怎麼做,給后世之君自己去選擇。至在我治國的時候,我有更合現在這個時代的思想和言論,而不需要這般治極。”

劉季說得很繞,卻也不繞。

其實就是告訴所有人,他就是故意寫這一模樣的。

既然是一家之言,那自然必須要有一個統一的聲音,所以要區隔別家的東西,因此他就是讓十二家頂層的聲音彼此對立。

但現在十二卷天書外,再給他們一卷總綱,告訴他們這十二卷,其實都是總綱延出來的。

說白了,十二家也只是總綱演化出來的流派,是據時間不同,利益不同,思考不同所展出來的。

因此,沒有什麼高低貴賤之分,他們其實都是一個東西,只是更契合某個時間,并不需要徹底的上綱上線。

于國有利,便是好的。

西人曾言:華夏是早的文明?

不,恰恰相反。

華夏是的文明,一個從新石時代就開始演化的文明,歷經幾萬年的歲月,無數個部落在中原大地,四方之間相互博弈,最終在夏商周三代的統合之下,徹底變了奠定后世兩千年的中央文明。

至于西人覺得華夏早

只是他們晚了,又膨脹了,所以才說你早,長歪了,來襯托他們的正確。

但對于文明而言,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不對,不對,只是本該結果的時間,它就該結果。

當結果了以后,果皮腐爛,種子落地,就會有新的生命誕生。

但老樹的枝杈,依舊會結出新的果子。

所以,這十三卷書的意義就是,延出枝杈,至于最后是長樹干,還是為枯枝,就看各家自己的本事了。

華夏幾千年歲月,不管怎麼變,它的永遠都在,爛不了。

要用發展的眼看問題,兼收并蓄,去蕪存菁。

至于別人說你不對,那隨他說去,枝杈歪了,擋了,園丁自會剪斷這枝杈。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便是正道。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