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大早,天才蒙蒙亮,伙頭軍已經開始埋鍋造飯了,軍中管制之事,便是連戰前這頓飯都有經驗細節,這也是狄青教給狄詠的。
那就是既不能吃不飽,也不能吃太飽,甚至還可以讓馬上要沖鋒陷陣的士卒保持一點點,戰后再來飽食。
這是很有科學依據的,吃太飽顯然不利于劇烈運廝殺,可以讓人保持頭腦工作的高負荷。
一場戰爭的勝負,都在這些細節之中。
狄詠是事無巨細一一吩咐監督。
天微微發亮,士卒們開始列隊,這一次列隊明顯速度更快,各軍各營各都,都開始有了一種有條不紊的覺。
這讓狄詠很是欣,簡易的長梯,數百之多,長梯之上還要帶一個大鉤子,用以勾住城墻。
若是在北方打仗,攻城之戰的械可就不是這麼簡單了,無數工匠會隨軍建造,云梯車,投石機,沖撞車……
不過這次狄詠也帶了一些大殺,那就是八牛弩,也可以稱之為弩砲,或者床弩,三副弩臂結合在一起,弩臂巨大,用絞盤來上弦,箭矢如小一號的長槍一般巨大,箭羽用鐵片制作,輕易便可得二三百步之遙。
這是大宋朝手工藝的尖端之作,代表了這個時代戰爭工業的最高水平。昔日大宋與遼國澶淵之盟,就是因為大宋將軍用如此巨弩在陣前埋伏殺了遼國統軍大帥蕭撻凜。
蕭撻凜一死,幾十萬遼軍大,從此遼國被迫與宋議和,稱之為澶淵之盟,不過盟約還有規定,宋每年還得給遼國送一筆歲幣。
這筆歲幣,每年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對于宋來說倒是不多,九牛一,幾十萬貫錢的事,而對于遼來說也有了面子。又為了照顧大宋的面子,遼圣宗與宋真宗這兩個皇帝還結為兄弟,宋真宗為兄長。
這個盟約使得宋遼之間有了持續百年的和平,如今已經過去了五十年,宋遼再也沒有了戰事,不過邊境與外也還是不,特別是關于西夏黨項的事,遼國一直在手。
所以說,宋軍作戰能力并不是許多人說的那麼差,當然,總而言,也強不到哪里去。
狄詠帶的八牛弩倒也不多,三十多,可以拆卸運輸,也可以臨時組裝。
人馬聚好、械整齊之后,狄詠又忽然把這些人給解散了,就好像是演習一樣……
也是狄詠對麾下人馬實在還是不太放心,特別是這種攻堅戰,總怕出錯,預案演示一遍之后,才放下心來。也為了等下再聚兵的時候更加快速!
又在營寨之前壘了一座簡易高臺,供狄詠登臺觀戰之用,也是看城墻之上的敵軍調況。
果然,不得多時,楊允賢麾下一萬多人已經開始攻城了,三面齊攻,一面四五千人,嗚嗚泱泱呼喊震天,羽箭如雨。
狄詠就坐在高臺上看著,孫節也隨在一旁問道:“小將軍,那楊家人當真靠得住?”
“他們比咱們更急著破城,這里畢竟是他們的國家,不是我們的國家!”狄詠如此說著。
“那為何又要咱們主攻?”孫節又問。
“因為,人,都會覺得自己聰明,都以為自己是黃雀而不是螳螂與蟬,自古權柄人心,反倒是這大理段氏最可悲。”狄詠說著,略有惆悵,他以往對大理并不了解,是到邕州來之后才越發了解的。
若是這大理段氏真有個一指與六脈神劍,也不至于混得這麼慘。
歷史上,其實高家,從高智升開始,再到高升泰,高升泰誅殺了楊義貞之后,篡位了,接著是高升泰的兒子高泰明又把皇位還給段家了,之后還有什麼高量,高壽貞,高家世世代代把持著大理國的朝政大權,最后亡國也亡在高泰祥手上。
;段氏就沒有擺過高家的掌控,這也難怪金庸老爺子的故事里,段譽(段和譽)連皇位都不想回去繼承……
此時的狄詠,是真的同段家人,白白當了個皇帝,卻只能坐看臣子爭奪。
就如此時善闡府,皇帝段思廉其實并不太在意這場仗誰贏誰輸,若真要問他有沒有一點偏向,他應該還是有的,興許就是城外攻城的楊家。
就像漢獻帝想要別人來殺了董卓一樣,到找人誅殺董賊,被曹救的時候激不已,最后卻又被曹嚇得惶惶不可終日,又喊著要誅殺曹賊。
殺這個賊殺那個賊,只是自己手無縛之力。
打起來了,打了許久,楊允賢急了,因為他久久不見狄詠手,便派兒子楊義貞打馬來找狄詠,也是下達軍令。
楊義貞大汗淋漓而來,隔著老遠就對著高臺在喊:“狄兄,快快攻城啊……”
狄詠低頭看了一眼,指了指城池,說道:“賢弟上來看,城頭之上,敵軍可未調多,你們還得加強攻城才是!”
楊義貞連忙爬上高臺,打眼看去,急得不行:“狄兄,你看那城頭,箭矢都在往西邊搬呢,快快手啊!”
“人還多……”狄詠答著,臉上毫沒有什麼急迫之。
“狄兄,南西北三面可戰得苦啊,那里城頭之上,敵人無數,你這邊若是再不手,可就打不下去了,我父還指著你麾下銳一戰破城呢,只要破城,我父有言,到時候給狄兄一筆錢財作為補償!”楊義貞這回是真急了,楊允賢必然更急。
狄詠眺著高墻,慢慢說道:“賢弟,你只管回去復命,就說此城必破,我這就下令聚兵列隊……”
“好好好,快快列隊,快快列隊,我回去復命,便說狄兄馬上攻城!免得我父著急。”楊義貞不疑有他,下得高臺,打馬飛奔而走。
狄詠看著楊義貞遠去的馬蹄,卻又紋不起來。
一旁孫節問道:“將軍不急?”
“不急,楊家人還未真正使力,急什麼……”狄詠看著城墻之上的人,搖著頭。
“將軍就不怕那楊家人鳴金收兵了?”孫節又問,這是他心真如此擔憂,一旦楊家鳴金了,那這場仗就難打了。
“那便讓他收兵就是,他是逆賊,你我又不是。他若收兵回去,我們便也收兵回去,到時候大理皇帝可是要平叛的,高家人可是宰相……”狄詠如此一語。
“將軍的意思是楊家人不會輕易收兵?”孫節又問。
“我們什麼時候攻城,不在于城頭調走了多敵人與軍備。”狄詠沒有回答孫節的話語。
“那……在于何事?”孫節實在弄不懂狄詠的腦方式。
“在于,什麼時候才是楊家人又想收兵又不舍得收兵的那一刻。”狄詠說出了一個答案。
這個答案很明顯了,孫節沉思片刻,已然懂得,口而出就是一句夸:“將軍果真高明,末將不如也,如此一語,當真醍醐灌頂,佩服!”
狄詠淺淺一笑,落座,接著看。
孫節忽然又問:“那如何看出楊家人什麼時候才是那又想收兵又舍不得收兵的關節?”
這句話有點長,邏輯有點多。
狄詠淺淺一答:“什麼時候楊允賢親自打馬來催了,就是咱們攻城之時。”
“哦……是極,是極是極,就是這個道理,將軍不愧是那翰林子弟,智計無雙不說,更是人心察!”孫節對狄詠,已然越來越敬佩。
頭前狄青把他托付給狄詠的時候,他還只當是軍令來執行,而今,孫節對狄詠,已然越來越有那種打自心底的尊崇!
--
作者有話說:
這章教大,今晚可能沒有了,困得不行,明天本月最后一天,來一次暴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