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胖子前腳離開,鄧夏后腳便至京城。
鄧夏是來送信的,一路跟隨遞送公文的差。雖然也可以讓差捎信,但沈有容放心不下,讓鄧夏務必親自走一趟。
除了沈有容的家信,還有令孤許等士子的信件。
另外,白崇彥、閔子順的家人,也委托鄧夏把書信帶來。
朱國祥將老婆的信看完,說道:“炒茶技泄了,去年冬天,一個鄭家茶工被人灌酒,把炒茶的大致流程傳出。今春便有人制作炒茶,那茶工驚恐之余,干脆舉家逃去興元府,投靠了另一個大茶園主。”
“遲早的事。”朱銘說道。
北宋末年的奴仆都是雇傭制,奴仆的子擁有自由。
世仆當然也存在,屬于合同到期,卻主留下來,終服侍主人家。這些世仆的子,也可以家生奴,但同樣擁有自由。
相較于龐大的奴仆群,世仆和家生奴是很的。他們一般都是心腹,留在主人邊聽候使喚,又或者被派去店鋪、作坊做管理者,不可能去做底層制茶工人。
所以宋代的革新技,如果接的人過多,是很難進行保的,因為工匠的流太強。
這麼說吧,福建那邊的茶園,經常耗費大力氣研究新茶。往往頭一年研究出來,第二年就遭泄,私茶質量反而超過茶。
專利保護什麼的,肯定沒有。
就算有,也無法實施,太依賴執法力度了。
宋代只有書籍版權保護法案,不管是自己寫的新書,還是重新校對的老書,都可以送到衙門進行審核,通過審核就能獲得版權保護。
印刷之時,有專門的版權頁,用大字注明這本書不可盜印。
盜版商若被證實其違法行為,最高判罰是抄家!
但這種版權保護,頂多能在本州縣起作用,地方府很難境執法。
朱國祥說:“洋州的底層百姓,依舊在喝更便宜的散茶。上流社會階層,還保留著喝高級團茶的習慣,只經常用炒茶來招待客人。炒茶的主要客戶,是城市中產和府訂單,如果炒茶產量過多,本地市場很容易飽和。”
朱銘說道:“肯定沒有飽和,市場都沒有完全開發出來,只是短時間供大于求而已。大明村和鄭家,想要把炒茶賣完,必須通過走私途徑。”
也可以走茶馬司的正規途徑,但有三個難:
一是川峽四路的茶葉,只能賣去邊疆換馬,就算是民間商賈販運,也必須運到熙河路都大茶馬司。
二是合法賣茶,稅收太重,利潤并不高。
三是那些數民族,還沒有喝炒茶的習慣,就算運過去也不一定有市場。
朱國祥說:“張廣道打算跟鄭家合伙走私,有容剛開始表示反對,后來被眾人說服了,因為想搞走私的不止張廣道。而且,大家也不覺得走私有啥錯,整個洋州三縣,不參與走私的茶園、茶商早破產了。”
即便是走儻駱道,也是要稅的。
駱谷出口有個收稅站,可以輕松買通稅吏,以普通貨報關,以此逃避高額茶稅。
朱國祥又說:“大明村的人口,已經超過1700人。下白村的漢江對岸,那些散居農戶主要求,連人帶地集并大明村,以尋求大明村的保護,逃府的苛捐雜稅。”
朱銘笑道:“這等于我們的地盤,直接擴大了五分之一。”
朱國祥把書信扔進爐子里燒掉:“在孟昭、余善微夫妻的建議下,有容把村子劃定為三個里。原有的黑風寨附近土地為第一里,廢茶山到江邊客棧為第二里,靠近漢江的河谷地帶到下白村對岸為第三里。”
“我這后媽,是個能做事的。”朱銘給予高度評價。
朱國祥搖頭說:“肯定是余善微出的主意,那個人不簡單啊。”
朱銘問道:“縣衙什麼反應?”
朱國祥說道:“向知縣升遷了,新來的知縣龐瑞。此人做了好幾年州學校長,估計是窮瘋了,一上任就往死里撈錢。簡直連臉都不要,打著為朝廷征集糧餉的幌子,一口氣增加好幾種苛捐。下白村對岸的零散農戶,就是不了這個,才帶著土地集投靠大明村。”
“主簿張肅是什麼反應?”朱銘又問。
朱國祥忍不住好笑:“張主簿和白二郎聯手,抗拒這種胡收稅的行為。但張主簿是真心抗拒,想緩解百姓的負擔。白二郎和手下那幫胥吏,卻是一邊抗拒,一邊趁機撈錢。”
“張主簿不容易啊,”朱銘生出慨,同時又幸災樂禍,“上有貪,下有污吏,他夾在中間肯定難,估計是沒有心思去管大明村了。”
;朱國祥欣道:“縣衙吏,斗得越兇越好,大明村才更容易埋頭發展。新來的龐知縣,主向大明村示好,估計是想結我們兩個。他在任期間,完全不用擔心外部力。”
“村學怎樣了?”朱銘問道。
“去年全村大收,”朱國祥笑得很開心,“好多村民把孩子送來讀書,學生已經有五十幾個,其中四個還是孩子。孟昭正在聯絡舊時同窗,也是一個落第士子,想把那人也拉來大明村做老師。”
五十幾個學生,就算只有一半,年齡在十歲左右。等五六年之后,也能培養出二三十個識字年,而且還都是會數學的,這將是起兵之初的吏班底。
更何況,隨著村民更加富裕,學生數量會越來越多。
真的就“富裕”,能吃飽穿暖,再存下幾個余糧,他們就覺得日子過得很富。
書信已在爐中化為灰燼,朱國祥臉上笑容不散:“就連嚴大婆都在出主意,去年村里有了更多余錢,嚴大婆建議添置六頭耕牛。村里雇人專門養牛,農忙時低價出租給村民耕地。村民也可以進獻牛草,所獻牛草達到一定數量,就能免費耕半畝地。”
朱銘說道:“只要給一個安定環境,百姓的主觀能就能發揮。而且,農民更知道農民需要什麼,嚴大婆種了一輩子地,就曉得農民迫切需要耕牛。村里原有的耕牛,數量完全不夠用。”
朱銘把洋州士子的書信看完,提筆逐一回信。
又將反復修改補充的陳淵書稿,給鄧夏說:“此書暫名《道用策》,拿回去給令孤許。讓他不要藏私,愿學此的士子,皆可傳抄出去推而廣之。”
寫完書信,朱銘又去拜訪陳淵。
“先生,明日的船,我要去濮州上任了,”朱銘問道,“先生有何打算?”
陳淵說:“《道用策》已經編撰完畢,這半年來,又向令尊學習了微積分。微積分玄奧無比,我暫時只能領略皮,恐怕得用二十年時間去鉆研。東京這里,我雖收了上百個弟子,但難以忍此地的風氣。”
難以忍的是學風氣,為了不被方刁難,陳淵刪除了很多違背新學的言論。
整個徽宗朝,學控制最嚴格的地方,一個是開封,一個是,這兩座城市都不適合傳播新思想。
陳淵覺自己是戴著鐐銬在跳舞,憋了一年多,實在夠了:“等天氣涼快些,秋之后,我也會離開東京。先去兩浙看恩師,順便講學兩月,然后就回福建。”
“先生今后便在福建路傳播學問嗎?”朱銘問道。
陳淵點頭說:“回到家鄉,建一書院,專門傳授道用之學。而且我離家數載,是該回去跟妻兒團聚了。”
朱銘拿出價值三百貫的銀子:“先生請收下。”
這三百貫,一半是歸還借款,當初開煤炭鋪找陳淵借了些。剩下一半,是朱銘資助陳淵的回鄉路費。
陳淵也不推辭,欣然收下,提醒道:“你外放出去,便安心為政,務必要造福百姓。至于當今這位家,越來越荒唐了,是不可能勸諫的。你還年輕,多多積累資歷,等著好生輔佐新君吧。”
大部分蔡京的反對者,目前都只能選擇蟄伏,押注在那位皇太子上。
他們對于皇帝的態度,基本就是:大號廢了,練小號吧。
陳淵很看好朱銘,以宋徽宗天天嗑藥的不良習慣,頂多還能再活一二十年。到時候,朱銘也才三十多歲,已經積累了厚的資歷,正好可以輔佐新君做國之重臣。
陳淵依舊不承認王安石的王號:“王荊公變法,本意是好的,但用人不善,且太過急躁。你今后若要變法,當引以為戒。”
雖然很多人反對王安石變法,但到了徽宗朝,面對一大堆爛攤子,變法已經了天下共識。
有志之士,都想著變法,但不是像蔡京那樣變。
有歷史學者,總結過蔡京的變法核心思路:將地方之利,盡收于中央。再把中央之利,盡收于皇室。
于是,各地府沒錢,中央財政匱乏,宋徽宗卻有大量錢財可以揮霍。
而地方府沒錢,只能加倍盤剝,靠收苛捐雜稅過日子。
“先生珍重,告辭!”朱銘起離開。
陳淵送他出門,然后回到房里,繼續研究微積分。
翌日,朱銘坐上船,經廣濟河前往濮州。
同船還有個王杰,也是去赴任的,而且還是朱銘的鄰居——興仁知府,府治在濟縣。
朱銘任職的濮州,州治在鄄城縣。
在這兩個地方的東邊,正是水泊梁山!
雲崢打開了一扇門,就再也沒有回頭路,生活,就是這個樣子,開了弓就沒有回頭箭,想回頭已是百年身。這是一本講述為師之道的小說,說的是生存智慧,講的是人間溫情,道的是兄弟情義,表的是溫恭謙良,這裡有最美的愛情,有最深刻的兄弟情義……
帶著一個全國性三甲醫院穿越到大明洪武年間,陳松不僅要治病救人,還要醫國,將大明根子上的那些問題全部解決。 朱元璋說:陳松實乃天下第一忠臣,第一能臣,是一個能臣幹吏! 朱標說:陳松實乃天下第一神醫,一身醫術神鬼莫測,救死扶傷;開創新學,讓朝廷國勢遠邁漢唐。四海諸夷,無不朝東跪拜。真乃天下第一人也! 朱棣說:陳松是俺好兄弟,誰要是和陳松過不去,就是和俺過不去! 陳松說:我只是想讓這個國家不太一樣,讓天下百姓吃飽穿暖,誰知道一不小心卻稱霸世界!
現代小人物穿越成顏良,那個三國第一倒黴鬼。 此時正當官渡之戰,白馬城外,關羽拖著青龍刀,騎著赤兔馬,正向他呼嘯而來。 悲劇的顏良,不但要避過關二爺那銷魂一刀,還要在這群雄爭霸的時代,成就一番暴君之業。 ……………… 曹操:天下人皆罵我殘暴,直到顏良出現,他們才知道我有多麼的溫柔。 劉備:我以仁義待你們,你們卻為何紛紛投奔殘暴的顏良?我不明白,我真的不明白! 孫權:奪吾嫂,掠吾妹,暴徒顏良,我與你勢不兩立! 大小喬:大膽顏良,焉敢對我姐妹如此粗暴~~ 顏良冷笑:暴君明君,後世自有定論,滿口仁義道德的偽君子們,都給我閉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