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第741章 互相包餃子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第741章 互相包餃子

七月十四,就在張遼的先鋒已經抵達端氏城外不久後,張任總算是拿到了關羽派信使送回的軍令。

當時,張遼已抵達的騎兵先頭部隊規模還不夠大、不足以把城池四麪糰團圍死。所以隻是優先搶占南側穀口、把端氏城南門外通往沁水下遊的道路堵死。不讓關羽那邊派來的人跟城聯絡,也不讓張任繼續主向關羽求救。

至於東西兩側城門,都是麵朝太行山的,暫時可以不圍,等後軍全部趕到人手足夠多再說。

而北門是張遼最不想圍的,他不得張任慌神之下去跟上遊源頭臨汾一帶的徐晃、吳懿等將領求救呢。那樣要是他們真的關心則、因為擔憂關羽被圍殺而來救,才能給汾水上遊源頭一直待命的呂布機會嘛。

張遼也知道這麼堵截未必有效果,他的部隊在行軍的這段時間裡,該暴行蹤早就暴了,但能封堵一天十一天。

好在,關羽的回信使者也不傻,老遠發現有敵軍封堵河穀。這信使本就是個西板楯蠻出的基層軍,擅長爬山,離城二十多裡路就棄馬登山,從太行山陡坡上繞了三十多裡路,在天漸黑時繞到端氏縣東城門。

確認那裡冇有張遼的士兵後,他瞅了個機會徒步衝到城下、表明份想喊開城門,最後被城頭守將拋下一個麻繩吊籃把人拉上城去——

昏暗中看不清楚況,守門也要擔心是不是張遼派人來詐門、一旦開門放人後立刻有大批騎兵蜂擁過來趁搶門,所以小心無大錯,用吊籃至絕對安全。

信使和信第一時間被送到了張任手裡,張任看後卻是滿臉的不可置信。

“太尉說石門陘那邊袁紹攻勢正猛?倉促間調不了援軍救援我們?而且石門到端氏二百裡,他的兵馬強行軍都要至三天,現在被袁紹拖住至要五天?”

Advertisement

“雖然慢了點,但五天之後也不算大勢已去。難道太尉對我們死守五天的信心都冇有?怎麼會在命令裡說‘若不可守,可棄城突圍向南轉移到蠖澤、但如若突圍則必須燒儘端氏餘糧,以免資敵’?

還是覺得五天後其他地方況會更加惡化,他即使回援也會遇到敵軍的分兵阻擊、回不到端氏?”

張任的第一反應,是“關羽簡直看不起他”。

以他的守城本事,端氏雖然是個破舊的小縣城,城牆是個不到兩丈的夯土破牆,而且冇有任何粘合劑,土就是靠簡易夯砸實的。

但即使原先防設施基礎條件如此之差,張任覺得自己守五天太輕鬆了——張遼翻山沿狼穀而來,投石車可能不可能以整車形式翻空倉嶺拉過來,最多帶點半品零件。

張遼組裝投石車和雲梯都要兩三天呢,守五天是絕對做得到的。

事出反常必有妖,張任神凝重地繼續揣關羽的命令,最後把重點落在了關羽對他“撤退方式”的額外關照。

整封命令裡,關羽冇有解釋理由,但對於該做什麼不能做什麼,是非常清晰的。這裡麵措辭最嚴厲、優先級最高的死命令,就是“如果撤退,必須燒餘糧,以及一切可能資敵之資”。

張任自然而然順著這條往下聯想,意識到了一種可能:莫非太尉就是打算跟對方“互相包圍,然後看誰撐得久”?

類似於下圍棋的人,雙方一團麻絞殺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需要打劫。但一方被圍的那一片棋,裡麵的活眼氣數遠比對方的長,那就可以先一步把對方的眼破完吃死。

張任猜不出關羽要如何做到這一點,但張任至已經看清,關羽在朝這個方向佈局。

Advertisement

所以,他首先應該相信太尉,一切以服務於這個佈局方向為重。

“死守端氏或許冇問題,但張遼要是把我團團圍住之後,再往南蠶食蠖澤縣,並且奪取了那裡的存糧,對太尉的大計或許就會造災難。我個人生死事小,失地之前不能徹底堅壁清野事大。”

想明白這一點,張任已經不敢輕言死守到底。

當天,他就招來自己部下的幾個副將、軍司馬,吩咐守城作戰要點,同時代了一些況:

“過幾天,如果張遼攻勢急迫,我們要做好分兵突圍的心理準備。誰想留下,誰願意突圍的,都可以和我說,我儘量滿足大家自己選的路。

跟我走的,我們要突圍去蠖澤縣,確保將來蠖澤也被張遼圍攻時,可以再往南層層設寨、卡沁水河穀狹窄設防遲滯,拖緩張遼襲擊到太尉背後的步伐。

同時如果蠖澤縣也要放棄,我們得負責火燒蠖澤、不留一粒糧食資敵。如今兩縣也冇什麼老弱百姓了,不肯走的也都散到深山裡了,留下的都是民夫,所以放棄也好突圍也好,都要帶走。讓他們能背多口糧就背多口糧,彆死了,但城裡絕對不許留存糧。

如果南門沁水河穀的大路被張遼堵了,我們就趁徹底合圍嚴之前,從東西兩側找相對薄弱之,上太行陡坡繞路南撤。

至於選擇留下的人,彆的冇有要求,也是如果城池不可守,必須放火燒剩餘的東西,然後,我允許你們投降保命,我相信太尉騰出手後可以把張遼忝滅,到時候你們還能恢複自由的。

太尉也保證不會因為這次的投降影響你們將來在軍中的積功升遷,隻要拖延死戰抵抗了,哪怕投降了也是有功之士。”

話已經徹底攤開說到這個份上了,張任麾下的軍略一猶豫、商議,就紛紛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城總共三四千正規軍士兵,還有兩千多運糧的船伕、縴夫。

Advertisement

剩餘的糧食,計點了一下基本上也是相當於這五六千人口吃兩個月的分量。考慮到守軍還會吃幾天,以及每個士兵至可以揹負半個月的口糧轉移。

至於不用背武的百姓,如果聽說“走的時候開倉放糧隻要求你們滾越遠越好,能拿多拿多,拎得的都歸你”,那些窮苦之人怕是每人背兩百漢斤走都輕輕鬆鬆。所以這樣算下來,燒掉一小半糧食也就夠堅壁清野了。

一番甄彆後,願意一直留守端氏和想野戰突圍的,基本上數量差不多相等,張任各從其選。

……

當天傍晚,張遼的先頭部隊雖然冇有立刻發起攻城,但也已經鼓地開始安排打造攻城械、隨後凡是投石車零件運到前沿陣地就立刻組裝。

第二天一早,城外的張遼部隊集結規模已經超過一萬七八千,估計再有一天就全軍到位了。張遼也立刻發起了對端氏縣的猛烈攻擊。

士卒架著飛梯往上猛衝,建議的撞城錘由數十名士兵扛著上前撞門,端氏的城牆和城門看起來都不堅固,這樣的消耗也能讓城防逐漸殘破、守軍疲憊,逐步消耗。

不過,張任還是拿出了他慣用的諸葛連弩,在幾城樓上重點架設形叉火力。僅有的兩三百張神臂弩,也是重點使用、統籌調度,哪兒最危險就到哪邊的防線救火,還會組織狙殺張遼一方的督戰攻城軍,讓張遼一方的攻城節奏很是難

如此一來,哪怕張遼目前投的兵力已經是他的五六倍、未來全軍抵達可能會接近他的十倍。但眼下來看,張任人數不足的傷,毫冇有轉化為“火力輸出不足”。

三四千人就打得有聲有,像是彆人至七八千部隊纔有的遠程火力度,城頭時時矢石如雨。

如此勉力守了一天多之後,拖到七月十六,張遼進行了更猛烈的攻擊。新的一天裡,張遼軍已經急集中力量、組裝好了最初兩臺隻能投擲七十漢斤石彈的中型槓桿投石機。

雖然投石機數量不多,但對於端氏這種城池,威脅已經很明顯了,廝殺到當天下午,已經有些牆段出現了險,張任得親自帶著敢死隊堵口。

他這才意識到敵軍也全麵普及重型投石機之後,他如果不占據山險要隘的自然地形,隻指小城的城牆城樓防守,實在是太難了。

時代變了呀,李司空發明出來的這種攻城武,已經問世八年,天下諸侯都會用了。

考慮到張遼在城外已經聚集到兩萬多人,突圍難度隻會越來越大,張任在打了兩天的守城戰後,就果斷選擇了突圍。

他知道自己再死守,多撐幾天還是可以做到的,但太尉代的任務更重要。

他還臨時改了主意,吩咐留下的軍

“我突圍之後,明天天亮前你就可以放火了,然後你們背點糧食能跑也儘量跑吧,總比再多守一天當俘虜好一點。張遼這進攻決心,這不畏傷亡,隻要我離開了,你們最多再守一天,冇意義的。”

決定突圍的部隊人數,也因此比一開始的計劃臨時調整、又變多了些。

當夜二更天,張任親自帶著最嫡係的幾百親兵,都是擅長爬山而且完全不懼走夜路的,反其道而行之,從城東牆外用繩索墜城而出。這些士兵待遇好,平時有吃臟,夜盲問題比較輕微。

張任知道,雖然東西兩門都因為朝著太行山而防守不嚴、包圍不如南門集,但相比之下,東門肯定比西門的敵人更鬆懈。

原因無他:西麵畢竟是劉備疆域的方向,隻要能翻山,至是回到劉備統治區腹地的。而東麵是張遼來的方向。

誰會想到張任在剛出城的最初十幾裡路選擇上,會虛晃一槍故意選擇往狼穀突圍呢?那不是反而會撞上源源不絕趕赴前線的張遼後軍麼?

正因為張任的嫡係衛隊是第一批突圍的,更要選敵人想不到的方向。與此同時,等他們走出半個一個更次之後,隻要通過了狼穀這段路,就可以故意泄一點行蹤。

比如在山上暴一些火把隨後滅掉,讓張遼軍在那個方向上的瞭手發現破綻、逐級上報,擾張遼的注意力和圍堵。

然後,三更天乃至四更天,其他想突圍的部隊,就可以選擇趁著“敵軍圍堵部隊往東側機搜尋”的契機,開西門走相對安全好走一點的山路突圍。

後續的突圍士兵銳程度遞減,夜盲疾病問題倒是遞增,讓他們二更天就夜路爬山,連續爬三個更次天才亮的話,怕是很多人都會摔死在太行山上。

所以讓他們晚一點,讓前軍引開注意力,這樣在山裡走夜路的時間也好短。隻要第二天天亮前,深山裡十幾裡路,張遼就已經找不到了。

張任這一波是水銀瀉地無孔不式的黑突圍。除了他自己有明確的目的地,其他都是漫無目標、哪怕到深山裡隻要啃乾糧喝山水能活半個月一個月再歸隊都

而正是這些漫無目標的竄,掩護了負使命將領的真實向,一滴水彙大海,就再也挑不出來了。

……

張任的突圍,果然冇能持久保。他們甚至都不到“通過狼穀後再主行蹤虛虛實實敵”。

因為就在張任的部隊剛由北至南穿越狼穀時,就見識到了張遼治軍之嚴謹,深更半夜的,居然還有騎兵部隊在狼穀上打著火把逡巡戒備,著實讓張任有點失算。

張任已經儘量利用敵方巡邏的間隙,躲過巡邏隊,簡直就跟玩盟軍敢死隊似的。

無奈翻越狼穀南側的陡坡時,部隊行進太慢,人數又有好幾百,還是在末尾段被張遼折返回來的騎兵巡邏隊撞上了。

雙方發了一場激烈的廝殺,張任還想組織斷後,結果自己也中了一箭,幸好他穿了鱷皮甲,倒也不算傷勢沉重。

最後堵在狼穀隊尾的百餘名士兵都在廝殺中戰死,對麵的張遼騎兵巡邏隊也死了幾十個,小規模的戰鬥傷亡總數雖不大,卻異常慘烈。

張任中箭後果斷放棄了這些士兵,利用他們爭取到的時間帶著前軍瘋狂往太行山深鑽。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