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大明春色 第906章 北平的消息

《大明春色》第906章 北平的消息

將至酉時,朱高煦等人才從玄武門回宮。他剛到乾清宮,便見著了太監王貴。

王貴上前說道:“稟皇爺,侯左使(侯海)在斜廊上等了快半個時辰啦。”

他接著又低聲道,“下午侯左使走武英殿去儀殿,問了個當值的宦,皇爺在哪裡。奴婢隻好讓宦傳話,說皇爺已回乾清宮歇著了。

侯左使好像有甚麼要的事兒,又請來東暖閣覲見,咱們通報。奴婢前去見了侯左使,尋思著皇爺早上出門、這會兒該要回宮啦,就讓侯左使等著。不料他一等就是半個時辰。”

朱高煦低頭看了一眼上的直筒袍服,便道:“朕這便去東暖閣。”

沒一會兒,朱高煦走到斜廊上,果然見侯海仍躬站在廊蕪中。侯海個子不高,穿著寬松紅袍、材顯得有點單薄,他回頭一看,馬上跪伏在磚地上:“臣叩見聖上,聖上萬歲。”

朱高煦出手臂,將侯海往上一托,“起來罷,讓你等久了。”

侯海道:“臣謝恩,等著聖上是應該的。”

“啥事?”朱高煦一邊往裡走,一邊徑直問了一句。

侯海道:“回聖上,守司北署的事。”

朱高煦又轉頭看了他一眼,侯海似乎有點張,手用袖子正輕輕揩額頭。倆人一前一後走過了隔扇,裡面一個人都沒有。

待朱高煦在那把椅子上坐下,侯海便彎腰作揖道:“臣有疏忽,請聖上降罪。”

朱高煦皺眉看著他,等著下文。

侯海便繼續道:“逃到蒙古的黃儼,曾通過兀良哈人與地聯絡。臣卻忽略了此事。”

他沉片刻,又道:“原先北署設置的韃靼指揮使,名郭昂,分司駐在北平城。

幾年前,郭昂上報過一件事,說是一個“花”的兀良哈人來了北平;花帶著黃儼的信,最先找的人是趙王府長史顧晟,為的是從錢莊取出黃儼存放的錢財。

Advertisement

約記得,自個看過這份奏報。郭昂在奏報中稱,在顧晟告訴他事緣由之後,他認為可以利用黃儼和兀良哈人、得到一些韃靼部落的消息;所以郭昂請命,繼續與兀良哈人保持來往。

當時臣沒太上心,便以為、無非是北署韃靼指揮使的尋常手段,就沒如何理會。也未曾將這個消息告訴聖上。”

朱高煦問道:“那你現在怎麼上心了?”

侯海道:“郭昂又送了一份信回守所北署,說是顧晟收了賄賂!郭昂得到消息,韃靼人要遣使進京,還發現趙王府長史收了兀良哈人‘花’的錢。臣始覺,況怕沒那麼簡單,趕前來奏稟聖上。”

朱高煦聽完敘述,下意識想到一個問題、侯海之前有沒有收錢?但朱高煦沒問。

侯海卻是個很有靈的人,仿佛能猜到朱高煦的心思似的,恍然又道:“臣絕未從中沾利,先前確是疏忽大意了。”

朱高煦點頭道:“當然,侯左使沒必要貪圖那點蠅頭小利。掉份。”

侯海約松了一口氣,抱拳道:“聖上教訓得是。”

朱高煦習慣地、用手掌在平闊的額頭上挲了幾下,他想了一會兒道:“趙王府長史顧晟起初把事告知郭昂,可以理解為、想降低通敵的風險。但這次顧晟又敢私收賄賂了,又是怎麼回事?”

侯海皺眉想了想道:“聖上提到的關節,確實有點蹊蹺。”

朱高煦問道:“兀良哈人送的賄賂,錢是從錢莊裡取的嗎?”

侯海道:“回聖上話,不是,是兀良哈人自己帶到大明的黃金。”他說罷從袖袋裡拿出了一個信封,雙手呈遞上來,“此乃郭昂的信原件,請聖上過目。”

朱高煦出紙來,快速地先瀏覽了一遍。接著他又手道,“郭昂幾年前的那封信,帶了嗎?”

Advertisement

侯海尷尬地彎腰道:“臣馬上回去取。”

朱高煦收回手說道:“明天帶到儀殿來。”

侯海道:“臣遵旨。不過那份信,臣今日又大致看了一遍,事緣由都記得。”

朱高煦很肯定地說道:“還是要看看細節。同一件事,不同的敘述方式,意思可能會有出。時辰不早了,回去歇著罷。”

侯海便叩拜道:“臣謝恩,告退。”

朱高煦在東暖閣裡,又獨自坐了一會兒。

他想起之前代王部署的拙劣謀、便是了其幕僚楊普的蠱。而這個趙王府長史顧晟、是太宗皇帝親自挑選的,應該不像楊普那種野路子出的人才對。而且顧晟拿的錢,可能不敢獨吞。

朱高煦的腦海中又浮現出了高燧的容貌,前後尋思了許久,他再次輕輕搖了搖頭。

他拿起案上的信件,猶自細看起來。信裡倒也把“賄賂”之事的經過,描述得很詳細。

郭昂的人先是發現,那個兀良哈人“花”去過彰德府,便認定花見了長史顧晟。待郭昂見到兀良哈人花時,便出言激他。

郭昂對花言稱,顧晟幫忙、從錢莊拿出黃儼被封凍的錢財時,除了現錢、還有大量地契田契。後者經過顧晟的幾番搗鼓,很大一部分已落顧晟等人的腰包;這些東西才是大頭。而兀良哈人拿的現錢,不足黃儼斂財的十分之一。

很生氣。郭昂又許諾一些好,讓花說出私見顧晟的。這才得知,花拿了一百兩真金、一封書信去見顧晟。

但那封蒙古人的書信寫了甚麼,便一無所知了。朱高煦甚至把信翻轉來看,也沒找到更多的容……

當晚是沈寶妍來乾清宮陪侍,朱高煦輕松了不。他隻覺得今日見恩惠的時機,正是恰當。

Advertisement

第二天早上的禮儀之後,最先到儀殿等著的人、便是侯海。侯海把存在守司北署的舊信,呈送上來了。舊信也是北署韃靼指揮使郭昂的筆跡,與昨日朱高煦看到的信件字跡、別無二致:

黃儼當初牽扯到了代王謀反案,怕朝中翻的宿敵王景弘侯顯等人、把他往死裡整,黃儼便通過兀良哈蒙古人逃到了韃靼。黃儼向接應他的兀良哈人、韃靼人都許諾了大筆好,但上又沒錢;便讓蒙古人安排了另一個兀良哈人、回北平來拿錢,便是花

朝廷並未通緝黃儼,人沒抓到、連黃儼的罪名也沒正式定下。於是黃儼在趙王府的財產、被趙王府的人瓜分了;而存在錢莊裡的東西,需要黃儼的特定信、以及府的正式公文。顧晟等人憑自己的手段是拿不到的,一直被封在錢莊裡。

黃儼還想了些辦法,帶來了一些韃靼首領的消息。他意圖通過趙王府舊顧晟、聯絡錦衛(黃儼以為還是錦衛在管這些事),進行易。讓顧晟幫忙,花拿著黃儼信去錢莊取財;而黃儼和他的韃靼朋友,則為錦衛提供消息。

接手此事的人並非錦衛,而是守司北署。駐北平的郭昂,送信請示京師的北署,但因為侯海本沒怎麼管,事便沒有被阻止;於是易順利結束了。

實際上這筆易,最後北署沒得到甚麼有用的消息,當然北署也沒有任何損失、清算黃儼他們並不關心。從兀良哈人裡,只是得到了阿魯臺與科爾沁部聯姻、等等並不新鮮的消息。

“花最近送給顧晟的信,究竟寫了甚麼,這才是咱們應該知道的事。”朱高煦隨口說了一句。

但他很快回過神來,因為自己的一句話、可能會讓大臣誤解,他便馬上提醒侯海道:“這件事你們暫時不要管,免得節外生枝。朕回頭當面問高燧。”

侯海作揖道:“臣明白了。”

朱高煦說罷在儀殿裡走來走去,猶自在心裡記著一些事。他大多時候不會把想法寫下來,這些想法一旦被別人知道很危險,裝在心裡才對最好的歸宿。

他有了一些判斷:鄭和余黨以王景弘侯顯等為首,在洪熙朝時、權勢和人脈到了致命的打擊。如今在朝中的人脈似乎不太廣,至司是完全不買王景弘等人帳的。

否則黃儼這個王景弘等人的死敵,不可能還能通過守司北署、與朝廷府進行易。但凡有辦法,王景弘他們便會把黃儼往死裡坑。

侯海的聲音道:“臣慚愧, 未能為聖上分憂。”

朱高煦回過神來,轉看見侯海還站在大殿中間,便好言道:“你不用多想,看幾年前那份奏報、本來也不是太要的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話說回來,若連侯左使也不可靠,朕還能靠誰去哩?”

侯海一臉欣,躬道:“臣定兢兢業業,為聖上謀事。”

朱高煦一時間也覺得,上面那個位置實在並不好坐。關鍵是既要有一幫自己人,這樣說話和決斷才有人聽,才管用;又得有比較符合實際的決斷,不然得壞事。

這時侯海道:“臣請告退。”

朱高煦道:“去辦你的事罷。”過了一會兒,他便目送侯海的背影,消失在儀殿門口。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