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大明春色 第923章 不著邊際

《大明春色》第923章 不著邊際

人馬一路北上,走到一河流,便離開了渦河沿岸、循著一條運河行軍。運河最近剛疏通過,岸邊堆放著一些新土和淤泥,岸邊的樹苗也是新種的。

朱高煦騎馬離開了大隊,姚姬沐蓁等皇妃、也換上了束,與他一道跑馬遊逛。周圍沒有城池,馬隊路過幾座村莊,沿著土路重新向河岸方向而去。

此地已屬於河南布政使司的地盤,地形十分平坦。不過周圍的植被很富,小樹林、莊稼地以及田壟阻擋,人們的視線並不開闊。土地上有收割完的麥樁,還有一片片泛黃的稻田。

正是秋高氣爽,涼風習習。

人們到了運河岸邊的大路上,便見幾艘船過來了。運河並不寬,很快船上的將士看清了朱高煦的袍服,許多人都站到船舷邊,向岸邊呼喊,“萬歲”之聲此起彼伏。沒一會兒船上還奏起了軍樂,兵排列在船上執軍禮。

朱高煦也勒住了坐騎,面對著船抱拳。將士們便舉起火銃和櫻槍,在水面上歡呼起來,運河上一片喧囂。

船漸行漸遠,喊聲仍未停息。朱高煦轉頭,看了一眼旁邊的姚姬,見一臉愜意,心很好的模樣。姚姬收回眺的目,說道:“聖上深得軍心民心。”

朱高煦道:“朕不過是盡力做了一些該做的事。”

他們一邊說話,一邊騎馬繼續沿著河邊慢行。就在這時,後傳來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騰起一片黃塵。

沒一會兒,那騎馬的人追上了馬隊,後面的騎兵似乎沒有阻攔他。朱高煦回頭觀,看清了來人的面孔,原來是左守使侯海。

“籲!”朱高煦吆喝著坐下的棕馬,抬起手讓馬隊漸漸停了下來。

Advertisement

侯海上前,翻下馬,拿出一份拆了的信封,作揖道:“臣拜見聖上。守司北署的員在北平得到了一些消息,這回臣得盡快稟奏聖上了。”

他的話中提到“這回”,大概是暗指上次疏忽、耽誤了事的意思。

朱高煦坐在馬背上,俯接過東西。

裡面有一份公文,出自駐北平的員郭昂之手,還有一份宦黃儼的書信。這黃儼是個罪人,牽連到代王謀逆案、可謂是大罪,逃到韃靼人那邊幾年了。有點奇怪的是,黃儼究竟甚麼罪至今沒有人定案;朱高煦猜測可能事牽涉到趙王,有司衙門不好辦,罪犯沒抓到、也沒人催促,事就拖延下來了。

黃儼洋洋灑灑寫了幾張紙,大部分容是自辯和喊冤,言辭幾近哀求,朱高煦沒多興趣。翻了兩遍,朱高煦總算在裡面找到了有用的段落。

據黃儼稱,他得到了可靠消息,來源於科爾沁部的權貴。韃靼的知院阿魯臺,正有意聯絡蒙古國的大臣們,想扶持科爾沁部首領為全蒙古大汗,這個首領的名字孛兒隻斤·阿岱。

朱高煦一看姓氏,就知道科爾沁部首領是吉思汗的後人。

“朕知道

了。”朱高煦大致看完,回應道。他把郭昂給北署的公文、還給了侯海,卻將黃儼的信揣進了自己的袖袋。

侯海作揖鞠躬,當然沒敢要回那封信。

朱高煦等一行人騎馬,繼續在河邊遊逛,盡興後才調頭回去,找護衛軍大隊。

一路上,他心頭已覺得事有點蹊蹺。按照大夥兒之前的猜測,阿魯臺之所以主稱臣封,還托人接應哈衛的韃靼殘部,乃因韃靼殘部中有重要的人、極可能是本雅裡失汗的兒子。現在阿魯臺卻想扶植科爾沁人,那麼他極力營救那殘部、豈不是白費了?

Advertisement

又或者,此前朱高煦與一幫大明朝的人的推論、完全錯了?

西垂之時,

大軍各營扎營。中軍行轅依舊是征用的一個村莊,但護衛軍超過一萬人,村子是容納不了的,大多軍隊便在附近選營地搭帳篷。朱高煦人去請隨行的重要文武,到他住的院子裡來一起吃晚飯。其中有侯海、高賢寧,以及勳貴邱福、韋達、王斌等人。吩咐好之後,朱高煦又特意曹福,把駙馬何魁四也一並請到。

大夥兒得到消息陸續就來了。這民宅院子裡,自然沒有像寶座一樣的地方,於是文武員行完大禮,朱高煦便他們在一張方桌周圍座。侍衛們拿了一些點心乾果,擺了幾壺酒水。

朱高煦手進袖袋裡,將黃儼的信掏出來,先遞給旁邊的邱福,然後大夥兒傳閱。邱福看完一聲不吭,徑直遞給王斌,便手去拿酒壺倒酒。

武將們不太清楚這件事的,但高賢寧和侯海都知道,連駙馬都尉何魁四也曾與朱高煦談論。

果然何魁四最先開口:“敢咱們猜錯了,本雅裡失汗家的人,不在哈衛?”

高賢寧不道:“阿魯臺主稱臣封,又為了甚麼?”

何魁四一臉苦思的模樣,答不上來。這時王斌的聲音道:“早先就不該放走那個甚麼韃靼宰相,找個由頭,將他抓起來一頓好打,不就甚麼都知道啦?”

“撲!”邱福剛喝的一口酒嗆了出來,忙道:“聖上恕罪,老臣失儀,不是故意的。”

朱高煦道:“朕宮裡還有些貢酒,淇國公要是喝,回去人送一些到府上。”

邱福抱拳道:“臣謝聖上恩賞。”

王斌一本正經地看著邱福道:“俺說錯甚麼了嗎?”

Advertisement

邱福笑道:“咱們聽著就行了,這事兒不歸武將管。”他說罷看了一眼何福的兒子,駙馬都尉也屬於武將。

何魁四的聲音又道:“世上許多事沒甚麼道理,不過阿魯臺辦的事,倒應該有其理由。這阿魯臺可不是一般人,他掌握了蒙古大權多年,扶持過幾任大汗,至今仍是韃靼諸部的頭等人。”

朱高煦讚同道:“你說得對,這種人多半都有長遠打算。元朝覆滅之後,韃靼人在洪武年間、武德年間,先後遭遇大明軍的重挫。但許多

韃靼人仍未轉變心態,殘存著當年大元武功的幻覺。因此阿魯臺若非有所圖,便沒必要主稱臣,其他韃靼人、也會勸阻他。”

過了一會兒,何魁四抱拳道:“臣有一些猜測,不過似乎不著邊際,不知當講不當講。”

“駙馬若是覺得不當講,你就不會問這句話了。”朱高煦隨口道。

丘福等幾個武將不莞爾。

何魁四便道:“臣以為,此時阿魯臺首先想對付的、是瓦刺人,所以他才願意暫時向大明朝廷屈服低頭。武德初聖上北伐,讓韃靼銳損失不,阿魯臺已經無法與瓦刺人正面抗衡。因此阿魯臺最好的謀略,是借助大明的力量。”

朱高煦道:“說下去。”

何魁四點頭道:“阿魯臺稱臣,仍不能真正與大明聯盟。朝廷一直對韃靼人有戒備心,阿魯臺也應該明白。此時最實際的法子,只有挑起大明與瓦刺諸部的大戰。等到瓦刺人被削弱之時,阿魯臺趁機落井下石,這才是擊敗甚至鏟除瓦刺的最好法子。”

朱高煦聽得越來越有興趣,說道:“朕認為駙馬的言論,很著邊際。”

何魁四的神有點尷尬,“臣後面的推論,才有點像臆測。臣大膽猜測,阿魯臺最近做的所有事, 都是為了挑撥大明與瓦刺。

衛的韃靼殘部中,可能並沒有本雅裡失汗的後人。阿魯臺故意放出消息,讓瓦刺人誤以為、本雅裡失汗的兒子逃到了哈衛;所以前陣子瓦刺軍襲擾攻擊哈衛之事,才會發生。

阿魯臺又故意派人到北平、彰德等地,找漢人接應西邊的殘部。接著遣使稱臣,提出唯一的要求,便是借道。這一切都在暗示人們,韃靼有非常重要的人在哈衛。這個人,咱們與瓦刺人都容易猜到,只有本雅裡失汗的兒子才有足夠分量。”

何魁四換了口氣,繼續說道:“瓦刺的首領馬哈木,已經扶持了一個‘答裡’的人為全蒙古大汗,並稱是本雅裡失汗的弟弟。但答裡自上位之後被很多人質疑,韃靼諸部更是不承認答裡的份。

這時候瓦刺人若得知、本雅裡失汗有兒子在哈衛,便極可能派兵阻擊襲殺。

而阿魯臺通過稱臣封,已得到大明朝廷保護韃靼殘部的許諾。等那一韃靼殘部借道時,包括大明護衛軍在、或將遭瓦刺人的襲殺。加上瓦刺諸部不斷坐大、馬哈木野心膨脹,朝廷愈發忌憚,大明與瓦刺的大戰,可能將因此發。”

屋子裡安靜了許久,大夥兒聽罷、似乎都在尋思何魁四的說法。

高賢寧打破了沉默:“道理上說得通,不過其中一些的事,阿魯臺不好辦到。”

“至很有想象力。”朱高煦道,“何駙馬是有靈的一個人。”

這時太已經下山了,朱高煦便太監曹福去安排,準備上菜。有關韃靼人的事,也沒有再繼續議論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