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大明春色 第933章 尋訪

《大明春色》第933章 尋訪

從哈衛來的韃靼人,到軍中已有數日。不過這個韃靼汗妃,朱高煦倒是第一次親眼見著。

若照元朝之後的分類,是個目人,便是西域及西面的“各名目之人”,與一般的蒙古人不同;因為元朝重用目人,這些人能在草原上立足也不奇怪了。

在朱高煦眼裡,是個類似中亞阿拉伯地區種族的白種人,一頭微微卷曲的深棕近黑的頭髮,眼睛也是黑的,不過面相皮與大夥兒區別很大。看起來很年輕,滿,在目人裡算是長得不錯的。不過在朱高煦的見識裡,人年輕時長得還行、可是老得快。

大隊人馬沿著大路行進,四面都是遼闊的平原,秋冬之的季節草木凋零,景顯得有些陳舊頹敗。朱高煦沒有再乘車,他寧肯忍路上的塵土,也不願意整天呆在馬車裡。

韃靼汗妃阿莎麗被允許在朱高煦邊騎馬,的姿勢一看便是習慣於常年騎馬遷徙之人。許久沒有說話,朱高煦偶爾觀察,認為隻消坐在馬背就能睡著。

良久之後,朱高煦終於轉頭說道:“汗妃是否聽過一句話?”

阿莎麗立刻抬起頭看著他:“甚麼?”

“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朱高煦道。

阿莎麗一臉困地搖著頭:“皇帝陛下所指何事?”

朱高煦道:“很明顯,阿魯臺與火赤,既不在乎你的命,也不關心本雅裡失汗的兒子。你幫助他們,只能為一枚棋子、或是犧牲品。”

阿莎麗道:“他們究竟做了甚麼?”

朱高煦愣了一下,心道:我還想讓你待哩。

他不地觀察著阿莎麗那雙異域風的眼睛,也在看著朱高煦。只見的眼神依舊帶著困,並無閃躲,看起來很坦然。這讓朱高煦在一瞬間產生了些許直覺,難道真的不知?

Advertisement

朱高煦邊的文武都沒吭聲,只是聽著二人的對話。

周圍沉默了一會,阿莎麗沉不住氣再次問道:“皇帝陛下為何能事先得知,瓦剌人會攻擊我們?”

朱高煦不答,隨口道:“咱們應該相互換,這樣才公平。”

阿莎麗看起來有點煩躁,並出了怒氣,但不敢發作。問道:“皇帝陛下何時放我們北歸?您答應過阿魯臺的。”

朱高煦說道:“稍安勿躁,你們一時半會走不了。朕是講誠信的人,但你們首先有所瞞、有欺騙嫌疑,汗妃應該明白所指何事罷?”

阿莎麗可能想到了的蒙古王子,頓時出了憂懼之,意氣也萎了八分。

倆人不甚愉快的第一次談話,就此結束。到了中午,大隊停下休息。朱高煦便找來了同行的段雪恨,授意段雪恨陪著阿莎麗,觀察阿莎麗的言行舉止、以及和火赤的關系。一個人能裝一時,時間稍長便可能暴很多東西。

下午大軍接近了濟南城,不過護駕人馬在濟南北面數十裡,未去府城。朱高煦又告訴高賢寧,讓他暫時離開隊伍去濟南城,聯絡當地士人、重敘同鄉同窗之。高賢寧在山東各地的名氣很大,算得上是一大名士,他在當地也結甚廣,只要回去必定是賓客不斷。

朱高煦知道高賢寧的家就在濟南,臨行時便開了個玩笑,說是“富貴不還鄉,如錦夜行”。

不過大軍並未在此地停留,繼續東行,直去濱州。

之前朱高煦想起唐賽兒這個人時,便確定了這次的行程。

他知道唐賽兒是濱州南邊某縣人士,因為當年他奔波於生計時、來過山東濱州。他印象比較深的地方,便是黃河大橋旁邊有一座很大的雕像、即唐賽兒的像。

Advertisement

只不過現在黃河不在此地,而在南方,唐賽兒這個人也無人知曉。因為唐賽兒在後世、為了反抗反封建統治的英雄,所以地位很高。然而立場決定心態,如今朱高煦變了大明朝最大的封建統治者,對於意圖破壞他統治的人、當然沒有好

明朝的州縣太多,朱高煦平素並不會特意去某地巡察,這次不過是因為想起唐賽兒生活過的地方、就在附近,一時興起想去看看,起義軍首領的土壤是甚麼樣子。

大隊人馬從濟南城北面,走了七天才到達濱州城。但朱高煦沒有進城,率軍繼續往南又走了十來裡路,前鋒斥候發現有一片湖泊,於是朱高煦下令大軍駐扎在湖泊東岸。

前鋒將軍給村民們發了錢,然後把一個村莊征用了,將士們便圍著村莊修建藩籬軍營。朱高煦等人抵達軍營後,他便住進了村子裡的夯土瓦房裡。

濟南城三司的僚們、濱州知府都顯然很關注皇帝的人馬,但是他們又不敢在皇帝跟前違反邸報政令,擅自前來犒軍。很快濱州知府率令一眾吏,仍是輕裝簡行來了中軍,請旨要為大軍準備糧秣。不過朱高煦拒絕了,大軍本不需要山東地方府提供軍糧,過陣子大夥兒到了海邊,從南方來的船就能為軍隊補充糧秣;之後進北平布政使司地界,那便更不缺補給了。

朱高煦告誡知府,應立刻停止以各種名目征調壯丁徭役,政令三年不得改變。

次日一早,朱高煦便帶著小隊隨從、以及濱州的一個員離開軍營,沿著土路在周圍察看。段雪恨在馬隊裡,把韃靼汗妃阿莎麗也帶出來了,朱高煦也沒管們。

土路還算寬敞,看起來可以行車,不過沒有鋪磚石,灰塵很大,連路邊的樹枝樹葉上也裹著一泥。朱高煦等人騎馬慢行,他看到四面的村莊都很破敗陳舊,但時不時能看到白煙繚繞,聽到犬之聲,一切都很寧靜。

Advertisement

在今年朱高煦親眼看到的狀況,當地並無起義的跡象。

大夥兒遊逛到了中午,忽然聽見附近的村莊裡傳來了吹吹打打的聲音。朱高煦駐足觀邊的文侯海馬上說道:“聖上,此乃道士的樂,那邊有白事。”

朱高煦瞧了一陣,便回顧左右道:“備一份禮,咱們去趁一頓午飯。”

侯海忙勸道:“聖上萬乘之軀,怕庶民接待不善。”

朱高煦低頭看了一眼上的武服,又看侯海上的紅袍、濱州員的青袍,便道:“那朕再做一天洪公子,侯左使則是過路的員,備禮前去討兩桌吃喝。”

侯海聽罷,隻得應聲去安排。

一行十幾人騎馬走上小路,靠近村莊時,那道士的鑼與管樂愈發清楚了,連道士們念經一樣的唱歌也約可聞,只是聽不懂他們在唱甚麼。

待朱高煦循聲騎馬靠近辦白事的地方,便跳下戰馬牽著馬步行過去。只見那院子外都擺滿了舊方桌,院子裡傳來了一聲聲哭聲。院門外的竹竿上掛著白幡,門框上也著白紙黑字。

村民們紛紛側目觀,好奇地打量著一群明顯是府的人。沒一會兒,主人一家男便出來了,他們都跪在門口道謝。大概是侯海送了一份大禮,便是府的人、送禮赴喪也是好意。

朱高煦便道:“人死不能複生,主家節哀順變。”

這時跪在地上披麻戴孝的一個中年婦人便忍不住,立刻又大哭起來。

一眾人走進院子,來到靈堂上鞠躬行禮,然後主人在院子裡安排了兩桌席位,大夥兒便席。院子裡烏煙瘴氣,既有燒香燭紙錢的煙霧, 也有廚子在外面砌灶烹飪食燒的秸稈等煙灰。

周圍的百姓賓客一直都在向這邊,人們似乎在議論主人哪來的當親朋。加上道士的吹打念叨未歇,此地鬧哄哄一片。

朱高煦見附近一桌的人正瞧著這邊,他便乾脆轉問道:“這家去世的是甚麼人?”

“貴人不知道哩?”一個穿著灰布的漢子問道。

朱高煦道:“咱們只是路過。”

灰布漢子道:“白發人送黑發人,慘啊。死的是家主的長子,四十多歲,昨天一整天還在地裡乾活,天黑時到湖邊去洗泥,掉湖裡淹死了。”

朱高煦歎道:“著實是悲慘。”

這時靈堂裡的哭聲忽然增大,有個婦人的聲音、一邊哭一邊念起來。念的容,比道士的經文好懂多了,朱高煦便留意傾聽。

那婦人哭得撕心裂肺,念詞也很讓人容。大概是訴說亡者悲慘的四十余年,年就開始乾活,沒過一天好日子,從小把口糧勻給弟妹們吃,年後每日勞作、面朝黃土背朝天,並承擔徭役。可憐臨死前還辛苦了一整天雲雲,也沒頓好的吃。

都是大白話,朱高煦覺連韃靼人阿莎麗也聽懂了,因為的神看起來十分低落。而同桌陪侍的濱州員,則是一副誠惶誠恐的模樣,似乎他認為讓聖上見到當地百姓如此淒苦、可能不是啥好事。

“數千年以來,大多百姓都是這樣過的。以前是這樣,以後也不會輕易結束。”朱高煦不地看著濱州員說道。

這時忽然想起了胡濙的政治主張,覺得胡濙做的理想、其實滿懷人文誠意。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