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大明春色 第934章 鎖怨魂

《大明春色》第934章 鎖怨魂

堂上哭訴的聲音稍歇,朱高煦便與鄰桌穿灰短的漢子多說了幾句,問這近左有沒有姓唐的人。那漢子立刻回應,言稱往西邊有個西關的地方,靠著湖泊,住著許多家唐姓的人。

朱高煦頓時來了興致,徑直又問知不知道有個唐賽兒的子。漢子不知道,但仍然好心地建議,說西關有個婆,認識不小娘後生,可以去問婆;向打聽比問裡正還好使,因為裡正多半隻認識轄的男丁。

段雪恨似乎對朱高煦尋問有名有姓的子、有點好奇,便轉頭看了他一眼,但甚麼話也沒說。待村民們陸續端上食,段雪恨先食用之後,再給朱高煦夾到面前的碗裡。

午膳罷,朱高煦侯海去與主家告辭,然後帶著十幾個人離開了這裡,循著西面的路過去。

那片湖泊很快就看到了,朱高煦勒馬湖畔,觀了一會兒,接著下令斥候、到附近找人問“西關”所在。

就在這時,便見一條土路上有一行數人,正向湖邊而來。其中有個穿道袍拿木劍的道士,另外幾個人的手臂上都戴著黑布巾,看起來好像是剛才那家做白事的人。

朱高煦坐在馬背上,想瞧瞧他們來乾甚麼。

那些人見到朱高煦等人,都遠遠便彎腰作拜,因為隊伍裡有穿服的人。接著一個長臉漢子向這邊走來,另外那些人繼續往湖畔走。

長臉漢子走上來,便對著穿紅袍的侯海、與穿著青袍的濱州五品同知下跪磕頭,聲稱“大人”。此乃元朝留下的稱謂習慣,至今仍有人用。長臉漢子便是此地裡正,也姓唐。

侯海問他:“西關在何?”

裡正恭敬地答道:“這邊方圓數裡都西關。”

Advertisement

對於朱高煦關心的事,無論有沒有道理、侯海都十分上心,他馬上問道:“知不知道有個唐賽兒的小娘?”

裡正想了想,說道:“小人馬上幫您問來。”他說完就爬起來,再拜一次急急忙忙地離開了。

靠著府吃飯的裡正、態度十分恭順,反倒是那些百姓不怎麼理會府的人,他們多半也不太懂禮儀。到達湖邊的村民把東西放下,都沒作聲。

忽然有個頭髮胡須花白的老頭,抓起了一把甚麼東西、猛地投擲向湖面,湖裡傳來一陣雨點般細的“沙沙”水聲。那老頭反覆投擲細碎之,好一陣才停下來。

接著幾個人七手八腳地點燃了一張漁網,再次把灰灑進水中。道士便隨後上來了,他拿著木劍,點燃符紙,在那裡念念有詞。

朱高煦看了許久,愣是沒瞧明白他們在乾甚麼。

等那些村民收拾東西準備要走了,朱高煦這才跳下馬,步行上去。朱高煦即未表面份,便對這些村民還算客氣,上前問道:“大夥兒方才在作甚?”

道士彎腰道:“鎖怨魂。”

“哦?”朱高煦發出一個聲音。

道士便解釋道:“昨日主家長子落水的地方,便在此;而同一個地方,前年淹死過一個婦人。那婦人未得善終,怨魂便困在水中,不能下間投胎,須得拉一個人下水,才能去投胎。前歲婦人已往間,今番主家長子的怨魂又在此間,下次害的人便又是個婦人,以此相報不能了結。

要阻止怨魂繼續害周圍村民,便要鎖住它。將鐵屑與礦砂擲水中、將其打水底不得翻,再用漁網縛住。貧道以符鎖之,則怨魂無法彈,不能再為害人間。從此,這個地方不會再淹死人了。”

Advertisement

朱高煦若有所思地輕輕點頭。

段雪恨的聲音忽然道:“現在困在水底的怨魂,

還能投胎嗎?”道士道:“自然不能,只會永世困在此間。”

這時那個擲鐵屑的老頭歎了一口氣。

道士急忙又道:“此乃亡者老父,貧道經主家同意,方來作法。告辭。”

一行人隨後彎腰致意,也一並沿著土路回去了。

朱高煦目送他們的背影,又轉頭看作法的水邊。段雪恨的聲音在背後說道:“何必作法?讓他繼續拽人水,以後大家都可以重新投胎。村民們的日子那麼苦,不如早死早超生。”

“有道理。”朱高煦轉說道。

目人阿莎麗聽了段雪恨的話,也是怔怔出神。不過這些迷信的東西,顯然不只大明朝的鄉村存在,草原上也不會例外,畢竟人都是很有想象力的。

朱高煦又見段雪恨緒低落的樣子,便好言道:“且不說有沒有鬼魂,即便有那種東西,超世人見識之,必然沒那麼簡單,恐怕不是凡人比劃幾下、就能困住的。都是自我欺騙罷了,你不用太在意。重要不是鬼魂,而是人心。”

段雪恨搖頭道:“我不明白,為甚麼死者的父親願意做這等事。”

朱高煦一時也答不上來。

反倒是侯海說道:“德嬪明鑒,有別,活著是父子,死了就不是了。何況他們稱‘長子’、不稱兒子,顯然老人不止一個兒子。”

段雪恨沒理侯海,悶悶不樂地沉默下來。

朱高煦倒是很理解的心思。主要是先前快吃午飯的時候,靈堂裡有個婦人哭訴死者,把死者的一生說得特別慘、特別沒意思,段雪恨也聽見了。這個淹死的村民的一生,從小就累,辛苦一生耕作並服徭役,然後淹死了、或可算作解,結果魂魄又被鎖在了水底、永世不得超生。

Advertisement

人間悲慘與苦,真是沒有底線。

哪怕段雪恨做過刺客,好像也不了,並不是一個冷之人。或許子容易心,而段雪恨出生沐氏貴門,即便是養母段楊氏偏執、起碼也是大理段家的人,可能確實對這另一種苦見識不多。

當然,朱高煦不相信一個鄉間道士,能有甚麼法。因此那死者後面被困於水中,只不過是生人的臆想罷了,他更相信死亡就是結束。

一行人在湖邊騎馬慢行,等了很久。

姓唐的裡正終於返回了,裡正近前來,向穿紅袍的侯海跪稟道:“大人,西關確實有個小娘唐賽兒,乃家中獨,芳齡十五。可惜的是其父出門之前,已讓與鄰村的林家第三子定親了。”

朱高煦頓時有點意外,他事先並不認為找到唐賽兒的機會很大,不料這回在濱州選擇駐扎的地方很巧、正好離得不遠。而且百姓家的兒,一般沒有名字的,他原先以為、唐賽兒也可能是做了義軍首領後改的名字;但而今看來,或許唐賽兒從小就這名字。

裡正與侯海說話,朱高煦也就沒有吭聲。

鄉下的裡正會與當地縣道,所以比一般村民更有見識。他應該知道穿紅服的人是大、穿青服的是中低級員,其實即便穿綠圓領的書吏,也能把一個裡正治服。而朱高煦穿著尋常的武服,裡正是不可能認識皇帝的,應該以為朱高煦是某個大的子弟,相比之下他就更認侯海這個僚。

侯海道:“帶路,咱們去瞧瞧。”

大夥兒跟著裡正走,一路上裡正多,又談起了唐賽兒家的事。說是家以前在當地不算窮的,但到了唐賽兒這一代、家中沒有男丁,所以到現在家境就越來越差了。

裡正又問侯海, 怎麼知道唐賽兒這個小娘的名字。侯海當然說不上來,便找了個借口,說是有個家奴在外地過唐父的幫助。臨時找的話,當然百出。裡正很快說了一句,唐父出門就是去做徭役苦力、怎能認識貴人哩?

朱高煦終於開口了,說道:“家只有父親一個男丁,為何還要服徭役?”

裡正支支吾吾,悄悄看了侯海一眼,說道:“尋常縣裡要調多丁役,小的隻管傳話,找人是靠當地鄉老。”

朱高煦尋思,攤派徭役這種事,以現在的規矩、須得一定程度上寄托於當地鄉老士紳的道德修養,以保證相對公平;但大明那麼多吏和鄉老,靠道德本就不可靠,難免會出現這種徇私、轉嫁負擔的事。

他能治這一個地方的鄉老、裡正,但要治全天下的這種人,卻不能依靠這樣親自過問的笨方法。

於是朱高煦的語氣也不太嚴厲,只是不地說道:“以後征丁的名單,縣衙的吏、裡正,都要多監督,不要把赤貧的人往死裡。朝廷已下令減免山東三年的徭役、糧賦,縣裡把唐賽兒的爹找回來,讓他安心在家種地。”

濱州府同知急忙彎腰道:“是,是。”

兒用極其不滿的目,瞟了一眼裡正。朱高煦猜測,自己走了之後,這個裡正和當地的鄉老、甚至此地的縣,都要倒霉。大明朝的員直接管轄止於縣城,但要整治鄉裡一個特定的民,幾個書吏就能找到很多辦法。

裡正見青袍的姿態,也似乎覺有點不對勁了,時不時在觀察朱高煦。

不過朱高煦不再吭聲,隻管騎馬慢慢前行。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