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大明春色 第957章 未盡北事

《大明春色》第957章 未盡北事

武樓西邊一度冷寂的儀殿,終於恢復了人氣。朱高煦開始在奉天門早朝,並來此地辦公、著手理北巡期間拖延的朝廷諸事。然而北邊的問題顯然也沒結束。

沒過幾天,齊泰便來到了儀殿,談及韃靼的消息。

齊泰坐在大桌案對面的凳子上說道:“聖上遣使陳鑲往韃靼,韃靼知院阿魯臺隨後寫信,走泰寧衛、送到遼東都司。遼東都指揮使曹毅遂上報兵部,故此事才從兵部上奏。臣已寫好了題本,今日去武英殿時、聽到聖上在儀殿,便乾脆順道前來覲見,當面稟奏聖上。”

朱高煦正閱讀著阿魯臺用印的書信,上面由兩種文字寫,漢文應出自其翻譯之手。

信中容比較簡單。大意是按照上次韃靼遣使進京、雙方的約定,大明皇帝答應讓韃靼殘部借道回去;然後阿魯臺稱臣,接大明皇帝冊封。今番韃靼殘部已至北平,卻被明朝府扣押,阿魯臺請大明皇帝下旨放殘部眾人回去,然後商議稱臣封之事。

就在這時,太監王貴走到了門口。朱高煦抬頭看了一眼,便招了一下手。

王貴彎腰道:“皇爺,侯左使求見。”

朱高煦道:“他進來。”

王貴道:“奴婢遵旨。”

沒一會兒,侯海在門口叩拜,又進來行大禮。朱高煦徑直他在凳子上坐,然後將阿魯臺的書信推到桌案對面。

侯海接了書信,又將一份奏報遞給了太監王貴,說道:“聖上,郭昂收到了兀良哈人傳來的消息,黃儼的消息。黃儼告,韃靼人已將咱們的使節拘押了。”

齊泰的聲音立刻道:“阿魯臺的意思是用大明使節、要挾咱們放人?”

侯海道:“這幫孫子……臣以為韃靼人不可信,朝廷實在無須與他們多費口舌。”

Advertisement

朱高煦卻忽然道:“阿魯臺送信,為甚麼要通過泰寧衛的兀良哈人?”

侯海剛才失言,正一副掩飾的神態,這時忙道:“回聖上話,科爾沁部一些韃靼人在泰寧衛的北邊駐牧,離遼東都司近哩。”

朱高煦不地“哼”了一聲,心頭已升起了一莫名的火氣。

齊泰的聲音道:“原先聖上決策北邊方略,用瓦剌人牽製韃靼人,嘗試在東面邊境恢復太平、增開互市。這回若是換人員有所閃失,前期方略便只能棄之不用了。”

朱高煦道:“齊部堂言之有理,朕也沒想到阿魯臺會這麼做。西邊的瓦剌人對韃靼諸部的力增加,阿魯臺卻並不打算穩住東邊,避免兩線張?另外阿魯臺又利用泰寧衛送信,過於明目張膽,顯然容易激怒大明朝廷。”

齊泰道:“韃靼人最相信的還是武力。”

朱高煦冷冷道:“乍看起來確實如此,了很多周折。”他頓了頓又道,“若能迅速分出勝負的話。”

大殿裡忽然就安靜了

,一下子冷場。似乎能說的話說完了,關鍵是朝中怎麼作出反應,而決斷卻無法一時定下來。

朱高煦想起了陳鑲臨行前的見面,陳鑲說過、他已作好為國盡忠的準備;而朱高煦也告訴他事若有反覆,則先想法保命、不必執著於冊封阿魯臺。

“下旨北平把韃靼殘部都放了。”朱高煦深吸了一口氣,斷然道,“再給阿魯臺送信去,就說大明有心,但恩封阿魯臺的事是兩廂願、不必勉強。阿魯臺把陳鑲也放回來,稱臣冊封之事往後再說。”

二人都愣了一下,拜道:“臣等領旨。”

侯海終於忍不住說道:“咱們若先放了人,阿魯臺會放人嗎?臣瞧著這幫人,

Advertisement

本不可信。”朱高煦指著桌案上阿魯臺簽押的信件,“他不是答應了,白紙黑字寫著,朕倒要看看他有多無恥。再說大明要報復,也不必乾殺人質這種事,現在留著韃靼殘部沒用了,不如坦放人。咱們戰陣上見分曉,死的可就不是韃靼殘部那點人。”

侯海拜道:“聖上英明。”

齊泰謹慎地問道:“聖上要重新北伐韃靼?”

朱高煦道:“科爾沁人不是在泰寧衛那邊?他們又是阿魯臺最強大的盟友,最近上躥下跳,可以拿他們開刀。朕不管阿魯臺放不放人,先鏟除這勢力。”

齊泰好言勸道:“兵者國之大事,聖上當慎用。兀良哈諸部活的地方,著實離遼東近,便於進擊。然泰寧衛、朵衛騎兵驍勇善戰,又有科爾沁人在背後幫助,恐怕此役並不容易。”

“有了燧發槍,戰陣與以前又不一樣了。”朱高煦道。

兩個大臣一時沒說話,他們都似乎剛剛想起、馬興改進的“興銃”。

侯海開口道:“臣聞,興銃隻改變了點火擊發的機關。”

朱高煦道:“還有戰,兵不同,戰也不一樣。譬如騎兵便不可能排得像步兵那麼。”

他從椅子上站了起來,走了兩步說道:“幾件事一起辦。派個大臣去北平,改北平為北京,建立北直隸六部五寺、隸屬於京師署,主持改變九邊軍需供應方式。同時遣大將帶兵隨行,把遼東那些走私的武將查了,將曹毅打發去奴兒乾都司。然後找個由頭,進攻泰寧衛與科爾沁人。”

侯海想了想道:“聖上在北平時,下旨福余衛南遷,名義上讓三衛互換牧場,泰寧衛、朵衛應北移。不過料定泰寧衛等部不願意挪地方,聖上遂在南邊另劃地盤、給福余衛駐牧。今番朝廷強令泰寧衛移帳讓地,若遭拒絕,則可師出有名。”

Advertisement

朱高煦看了他一眼,“就這麼辦,當初留一手很快用得上了。再以韃靼人無端扣押我使節為名,討伐科爾沁部。”

齊泰聽罷,作揖拜道:“臣當與夏部堂等大臣商議,讓他們明白韃靼人出爾反爾之實、以及朝廷威嚴乾系重大。”

朱高煦道:“甚好。你們見到錢巽,他立刻讓

南署鐵廠、各局院將‘興銃’量產。並讓京營將士重新演練戰。”

二人拜道:“臣等遵旨。”

兩個大臣謝恩告退,暫且沒有提到這次北上的文武人選。朱高煦也正在琢磨這事兒。

他首先想到的武將人選是柳升,因為柳升善用火、行軍布陣也沒多大問題,但柳升還在日本國。江侯吳高則最好做副將,吳高悉遼東風土人氣候、心思謹慎,但不擅長進攻。

能堪當主將的人選很多,盛庸瞿能等,主持這等局部戰役都是綽綽有余。

朱高煦想了好一陣,忽然又想到北平布政使司一旦升任北京之後,自然會直接管著九邊的東部防線,需要一個大將在北直隸坐鎮;如果“遼東之役”後再換人,疑心大將的做法就太明顯了。這個人的特點,當然是忠誠靠得住。

以前太祖最信任的是兒子,所以坐鎮北平的人是燕王朱棣。事實證明藩王也靠不住,而且在地位上員們一頭,更容易獨大;反而是勳貴,必定要北京六部五寺衙門的節製。

朱高煦當然也信任盛庸瞿能等人,不過最心腹的、顯然是當初漢王府的三衛指揮使;而三衛指揮使中,王斌與韋達從朱高煦做高郡王時,便在麾下效命。其中韋達與趙王高燧有聯姻,王斌是願意給朱高煦擋槍的人。

王斌……朱高煦心裡默念著他的名字,不懷疑他的忠心、卻有點擔心他的能耐。

朱高煦回憶著王斌歷次戰役的往事,想到了“伐罪之役”中的容之戰。當時吳高以優勢兵力,意圖對進廣西的伐罪軍兩路各個擊破;王斌上了吳高的當,還抗命,結果吃了虧,還好在數倍兵力劣勢下、仍能保持章法。王斌邊還有個大將輔佐,雲南衛所出的陳貞。

朱高煦頓時有了計較,定國公王斌、江侯吳高、陸良侯陳貞,這三個老相識在一塊兒,或能勉強滿足朱高煦的各方面要求。

文臣卻更難辦。首先不能是抵新政的舊黨,其次地位資歷不能太低,否則不好辦事,難以主持北直隸場。

真正的新黨大多人資歷都很淺,才沒得到重用幾年。朱高煦先想到了齊泰、高賢寧。不過主持北直隸革新的人手握大權,又離京師比較遠,必定能在當地獲得人脈。

齊泰高賢寧這倆人,因為能耐比漢王舊府的長史故吏們大,已經是京師最說得上話的人,如果又在北方有威,只怕尾大不掉。朱高煦是很相信他們的,但他發覺自己做了皇帝之後,心思確實改變了不

一時間朱高煦獨自呆著,又想起了一番舊事。

當年朱棣許諾讓高煦做太子、究竟是不是真心的?畢竟朱棣確實不喜歡高熾。有一種猜測是永樂初清除了太多舊黨,燕王府幾個謀士獨大,造了朱棣也不得不聽從他們的主張;而道衍金忠等,全都是支持高熾的人。

朱高煦坐在桌案後面,手裡拿著筆輕輕敲著面前的卷宗,卻很久沒寫一個字。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