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貴極人臣 第105頁

《貴極人臣》第105頁

楊廷和任左春坊左中允,今年剛剛四十二歲, 正當壯年,卻已歷事兩朝。他同唐伯虎一般是時便名一方的人。他十二歲便中舉,十九歲便中進士翰林院,深得弘治帝的看重,因為人寬和, 不似旁人一般逮住太子就說教,因而也得朱厚照的欣賞。

他對上太子紅腫的眼眶與半邊發紫的臉, 心下嘆息,這宮里果然是多事之地,幸好他將兒子楊慎以多病之由留在家中,否則……他搖搖頭,聰明地沒有多問,只是道:“次輔今日因圣上召見,今日的課便由臣代勞。還請殿下速速座。”

月池忙拱手道謝, 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待勻氣之后,定神一想, 恍然大悟,弘治帝不會是一刻都等不及,想要把張氏子弟全部送離京城吧。事實的確如此。不同睡得像死豬似得皇太子, 弘治帝回宮之后真真是一夜未眠。第二日朝會結束后, 他就急急召了三位輔臣。李東等人聞訊時, 心下還有些忐忑,誰知得到的竟然是這麼一個好消息。弘治帝對外戚的包庇程度,在明朝歷代君主中堪稱冠首。大臣們苦勸多次,均置之不理,就連上次引起那麼大的,他仍不肯重罰,誰知今兒個居然突然轉了閣三公豈有不應之理。

Advertisement

弘治帝見狀面和悅之,隨即道:“只是還有一事,究竟要把他們送到哪個府學去?”

劉健想了想道:“依臣看,最好還是遠一點為要,若離得太近,無甚大用。”

弘治帝微微頜首:“卿此言有理。那這麼說,竟是將他們送到南方去為佳。”

謝遷道:“不如去應天府學?”

劉健一口否決,應天府學是南方英才云集之地,焉能讓這一群老鼠屎去壞了一鍋湯。不過話卻不能說得這樣直白,要將一眾外戚趕至窮鄉僻壤,亦不現實。他正為難間,忽而靈機一:“臣以為,須得尋一嚴厲師長,方得事半功倍。提學史方志風儀嚴峻,堪為良師。”

“方志?莫不是李越的岳父。”弘治帝問道。

劉健道:“正是。”

弘治帝掌道:“這豈非兩全其,那就將他們全部送往蘇州府學吧。”

而蘇州府中方史,渾然不知即將有這麼一個“大餡餅”落到他頭頂。他正沉浸在自怨自艾之中。事要從數月前說起,一日晚間,他與方夫人爭執。方夫人咬牙道:“現下已然證據確鑿,老爺還有何話說,分明是方貞這個毒婦和華曙外勾結,陷害我可憐的筠兒。若不是筠兒福大命大,遇到了我的好婿,早就被你這個糊涂爹害死了!”

Advertisement

史此時像老了十歲,他長嘆一聲道:“華曙這個歹毒小人,定是因嫉恨老夫,所以才出此毒計。至于貞和貞筠,貞陷害親妹,罪大惡極,可是貞筠明知妄為,亦算不上無辜。想老夫一生正直,竟教出這麼兩個兒,實在無面對列祖列宗。”

方夫人還要辯解:“筠兒明明只是……”

史截斷道:“夫人,我已說過多次,行為不檢是事實!撿回一條命,純屬僥幸。放一馬,已是我所能做到的極限,可若要當做無事發生,再與之間親,這絕無可能。”

方夫人負氣道:“不見便不見,我的婿深皇恩,前程必是一片明燦爛,我倒要看看你這把老骨頭到底有多。”

史不屑道:“哼,就算他做到了閣首輔,老夫也一樣將他拒之門外!”

方夫人一時語塞,恨恨道:“好,只盼你說到做到!方貞當如何置,煩老爺也給個準話吧。貞筠不過行為失當,就要被上吊。貞可是陷害親妹,焉可茍活于世!”

史聞言緩緩合上眼,半晌后道:“便給三尺白綾吧。”

方夫人這才心下大定,立刻命壯仆婦將貞從繡閣中拖將出來。貞的哭聲,喊冤聲震天,婉儀聽得別過頭去。在貞筠離家后,婉儀與兄長便知姨母家非久留之地。他們盤桓幾日,待方夫人緒穩定后就打算告辭,誰知卻被方夫人苦苦挽留。方夫人聲淚俱下:“姨母已再見不得貞筠,難道你們也要棄姨母而去嗎?現下家中一團麻,姨母還要費心找出兇手,替你們筠妹妹報仇。就當是念及一二骨,你們也得留下幫幫姨母吶。”

Advertisement

夏家從上至下,都是良善之人,婉儀作為年輕姑娘,更是心在稟明父母后,便又留下來。在方夫人四排查時,婉儀就幫分擔管家事宜。直至今日,終于真相大白了。雖知貞是罪有應得,可自小兒一起長大的姊妹,一個遠走他鄉,一個一命歸泉,到底讓人心生。就連方夫人瞧了一會兒也悶悶地回房,又攬著婉儀哭了一場:“這個歹毒子死了又有何用,我的筠兒再也不得家去了。只盼李越做個好人,好好待,否則姨母真個無計可施了。”

婉儀想到那個風神秀逸的年,心中更是涌現一難以言說的酸楚,輕聲細語道:“姨母放心,李公子不像是那種人。他為了筠妹妹,連前程都可盡拋,又豈是薄寡義之人。”

方夫人聞言轉悲為喜:“是啊,當時一見他的眼睛,我就知道,他和那等負心漢不一樣。他是個有良心的人,即便他日后不喜歡筠兒,他也不會做出寵妾滅妻的事,該給的尊重,一分都不會。夫妻之間,相敬如賓是最好的了。”

說著,又滾下淚來,婉儀疑道:“姨母?”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