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惑君 第244頁

《惑君》第244頁

后半夜下了場大霧,草木上結著細碎的冰晶,凄冷的月匿于滾滾濃煙后,京城寒寂的夜空中有火沖天,突然一聲撕心裂肺的尖劃破天際,驚飛枯樹上沉睡的數只老鴰。

子形如鬼魅瘋婦,聲音嘶啞糙,一雙漆黑冰冷的瞳仁看不到一點眼白,后是蔓延到遮天蔽日的大火,便逆著火朝阿縈慢慢走過來,一字一句,令人聞之骨悚然,汗直豎。

“裴肅之能背叛我一次,也一樣可以背叛你。”

“今日我沈明淑的下場,便是來日你沈縈的下場!”

“不,不——”

阿縈猛地從噩夢中驚醒,大口大口地著氣,口劇烈起伏,瞪大杏眼瞪著被子上的團花紋路,許久許久才反應過來自己剛剛似乎是做了噩夢。

四周一片昏暗,在外間值夜的紫蘇聽到靜趕拿著燈盞匆匆進來,打起帳子問:“姨娘怎麼了,可是又被夢魘住了?”

裴元嗣今晚留在了宮中值守,阿縈是和綏綏一起睡的,綏綏睡在里面,阿縈睡在外面,防止兒半夜睡覺不老實掉下床去。

阿縈額頭都出了一層冷汗,自己的肚皮,確定肚子里的這塊還在,再接過紫蘇手中的小銀燈向床里側照著。

Advertisement

小丫頭臉蛋紅紅潤潤,時而砸吧兩下小,應是睡得正香,遂松了口氣,將燈盞還給紫蘇。

“我夢見沈明淑死了,”阿縈著汗,輕蹙娥眉道:“那天除了說要見我,就再沒說過旁的話?”

紫蘇心下一突,沈明淑在莊子里的確說過不惡毒骯臟的詛咒咒罵阿縈,不過這些話當然不會說出來污了阿縈的耳朵,“心里怨恨,無非是說些姨娘的壞話解恨罷了。”

要說異常,沈明淑還在汀蘭館時紫蘇去看過幾回,這人自從被關之后就有些神神叨叨瘋瘋癲癲的,可至于是何不對又說不上來,倒是看管沈明淑的青葉說沈明淑自來到這鄉下莊子之后卻是大變,每日除了抄寫經書便是沉默寡言對人答不理的。

紫蘇給阿縈倒了一杯溫溫的茶水,“姨娘想必是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您若不放心,明天我再打發人去莊子看看,您看如何?”

“也好。”

阿縈飲了一大碗茶水,疲憊地點了點頭。

-

翌日一早,卯時三刻,裴元嗣換好袍從宮值房出來向北前往太和門,今日早朝,嘉帝習慣于門聽政。

一個時辰后朝會結束,方與列位同僚回到都督府上值。

Advertisement

昨夜關押沈明淑的莊子失火,凌晨五更莊子的管事連滾帶爬到衛國公府來求救,三七心知大事不妙,趕騎馬來給主子遞信兒。

不巧今日裴元嗣留宮值守,決明三七皆進不了宮,早就在都督府外等得腳底生火,見到自家主子來了火急火燎拉著他到沒人的地方便附耳過去。

“昨夜什麼時候的事,除了其他人傷亡如何?”裴元嗣面不改,冷靜地問。

三七回道:“管事說約莫是四更時分,關押沈氏的屋子忽然燃起了大火,等他們都聽到靜起救火時火勢已不可救,正房連同兩個梢間全部被燒毀,死了兩個丫鬟,一個做忍冬,一個做青葉,還有個做飯的花婆子,據管事說這花婆子和青葉平日里欺負沈氏欺負得最狠。”

臨死還要捎帶兩個仇人,一個無辜的知人,看來是有預謀的自殺。

“對了大爺,這是昨夜失火時有下人在沈氏失火的院子附近無意撿到的件。”

三七將一只染泥略有臟污的香囊遞給了裴元嗣,裴元嗣將香囊挾在手中端詳,只見這只香囊是用錦緞、紅底白藍二線制而,香囊上繡著一只繡工不甚好的黃虎,子會繡花繡草,卻不會繡猛禽,因此這香囊顯然是男子配用之

Advertisement

而打開香囊,里面的香料皆已被碾碎,香氣極其微弱,看來這香囊應當已經做了很久,裴元嗣沉眉不語,三七便猜到主子是沒認出這香囊繡工出自誰人之手,提醒道:“大爺,這針線的走向屬下已派人查驗過,正是出自沈氏之手。”

除了他,沈明淑還會給哪個男人做過香囊不言而喻。

裴元嗣眼底刀鋒般的冷意一閃而過,思忖片刻,他倏然攥手中的香囊,厲喝道:“不好!快去徐家,捉拿徐瀚!”

徐宅。

沈明淑犯錯被關后徐瀚便搬出了慶國公府,在離慶國公府不遠的牛角胡同買了一座宅子,三七和決明很快帶著侍衛就闖進了徐宅,而徐家卻早已人去樓空,只余幾個灑掃做飯的婆子驚慌失措,還以為家中闖了強盜。

下衙之后裴元嗣沒有急著回家,先騎照夜白去了一趟徐宅。

徐宅,徐湛同樣臉沉凝地侯在徐宅門前,衛國公府的侍衛們見他一從翰林院中出來二話不說便連脅帶將他趕至了此,待到了徐宅,徐湛看著弟弟門前列陣以待氣勢洶洶的扈從們,心莫名生出一不祥之

兩人一打照面,皆從對方眼中看到了防備,徐湛比裴元嗣低三級,按照禮儀先行禮再開口問道:“不知衛國公將下急召此所為何事?”

裴元嗣沒回答,下馬冷冷瞥了徐湛一眼走進宅

徐湛皺眉隨其后。

兩進的宅子并不大,穿過垂花門后就是院,站在庭院中間一眼過去就能幾間房盡收眼底,一間正房、兩件廂房,梢間,甚至是后罩房里都被人翻了個遍,獨獨不見徐瀚半個影子。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