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回到明朝當王爺 469 不拆長城非好漢(大結局)

《回到明朝當王爺》469 不拆長城非好漢(大結局)

聊可堪的是,皇上大概是出于補償的心理,給了他極大的自治自主之權,而且五年之,他的領地只需向朝廷繳納五只海冬青、二十顆東珠、一百領狐裘的稅賦。

同時,由于那里異族眾多、勢力錯綜,而極北之地距離京師山高水遠,通不便,允許他因時因地發對外進攻、防、結盟的權利,并可對奴兒干和遼東兵先調兵奏。

不過......據說西伯利亞這個古怪的名字是因為那兒再往北,就是當年蘇武牧羊的極寒之地就這個名字,可憐一雪大明土木堡之恥、開疆拓土立下不世之功的楊凌,卻被發配到這種不之地,去率領一批蠻人、墮民、移民白手起家建立王國,人家也是王,他也是王,做王爺做到這份兒上,實在人一掬同之淚,可憐啊!

天下人都在可憐本該好好當他的武威王,本該在濟南大明湖畔擁品茶清福的這位什麼什麼慘兮兮西伯利亞王,孰不知最可憐的卻是又為他背了一回黑鍋的正德皇上。不過背黑鍋我來、打江山你去的正德皇帝不在乎,他是皇上,黑鍋背的誰敢把他怎麼樣?不知真相的太后和三位公主那兒還有幾口黑鍋等著他來背呢,死豬不怕開水燙了。

正德的詔書上有一件不引人注目的事,那就是楊凌有封地而無王宮,王爺就藩本該令司禮監和工部督造一座王宮,然后藩王才能啟程。而現在卻沒提赦建王府之事,就宣布楊凌很快就會返回塞外主持朵移駐建城之事。

這樣的話,京師西郊那幢王府就還是正宗的王府,楊凌在他的封地自已所建的只能別宮,這其中可玩味之就太多了,一些有心的朝臣注意到了這件事,覺得恐怕這位西呀西伯王不會就這麼失了圣心,也不會就這麼貶到塞外再不還京。

Advertisement

正德皇上把楊凌宣上金殿,‘余怒未息’地訓斥一番,宣布了任命,隨即......賜下一幅畫,一幅皇上親手所繪的畫。這件事再次為滿朝文武乃至天下百姓極度好奇的事

想當初楊凌九城尋醫,公然抗旨,弘治皇帝罰其午門長跪,恩赦之后卻賜下了一幅親筆畫,這幅畫曾經在法場上救了楊凌的命,所以知者甚多,甚至畫上弘治帝的題詩都早已流傳開來。

“森森千丈松,雖磊砢多節目,用之大廈,終是棟梁之材”,那是何等贊譽?皇上還真的是金口玉言呀,楊凌真的了大明朝的棟梁之材。

現在,楊凌又抗了圣旨,又得罪了當今皇上,皇上送給他的是一幅什麼畫呢?會題什麼詩呢?

沒有人知道,不但與他過從甚的焦閣老不知道,后來為西伯利亞王左膀右臂,名揚歐洲的楊慎、鄢高才、嚴嵩、于永、黃奇胤、伍漢超、江彬、何炳文等文武重臣不知道,就連后來分別繼承了北英王、順明王、西伯利亞王等封號的楊家諸子也不知道。

因為楊凌看完之后就把這幅畫鎖進銅箱蠟封起來,從此束之高閣,只留下一條命令:“五百年,不得開啟!”

這幅畫直到五百年后,才由散居天下各地的楊氏后人和朱氏后人齊聚貝加爾湖楊家祖祠,于眾目睽睽之下,請專家把這份重要文打開,而且對全球直播。

以當時楊家和朱家在幾個大國的政界、商界、軍界乃至藝界名人之多、影響力之大,他們共聚一堂揭開祖先的事,自然引起天下關注。

只可惜,這幅畫打開來,只是引出了一個更大的謎團,正德皇帝的親筆繪畫沒有人猜得出是什麼意思,到底是因何而來。

Advertisement

那畫上,是一位面容英俊、儀表優雅的頎長材男子,容貌像極了楊家祖祠供奉的先祖楊凌。只見畫中只有一人、一馬,著貂裘,懷抱琵琶立于土山之上凄然回,遠長城蜿蜒,蒼勁雄渾!整個一幅昭君出塞的楊凌版。

旁邊六個大字:“楊卿,苦了你啦!”

正德皇帝這幅捉弄、戲謔好兄弟畫和題跋,就這一幅‘楊凌出塞圖’和一句充滿暖昧的‘苦了你啦’引起了后人無數揣測。

歷史上英明睿智、雄才大略的大明武宗皇帝以高屋建瓴高瞻遠矚的長遠目,派遣邊第一重臣楊凌遠征塞北,從此打造了一個版圖最大、實力最強的強國,迄今屹立于世界之巔,這樣兩個傳奇中的傳奇人,到底有什麼不為人知的關系,這幅畫到底有什麼詭異?

專家學者熬白了頭發都不得而知,各種版本的猜測到傳,某個喜歡自卑的島國的專家學者們經過認真考證,得出的結論是英明神武的正德大帝和西伯利亞王楊凌不是漢人,而是他們國家的人。

不過由于理由太過牽強荒誕,一個可笑的依據足足寫了厚厚兩大本還沒繞回來,而且還是沒人能看不明白。朱楊兩家的后人最后一致決定:他們非要把自已的祖宗請去做祖宗,那就由他去吧,懶得跟他計較。

另一個以AV做為主要出口商品冠譽全球的島國也不甘寂寞,幾家主要的影視、新聞、出版、游戲業巨頭們以一貫的齷齪心理,炮制出一個很吸引眼球的故事,認為這一帝一王是一對為了江山大業放棄兒男之的同人,并且聲稱要拍攝一部史詩巨片。

背背山的傳說甚囂塵上,這一下惹了大禍。這個推測引起了楊氏后人和朱氏后人的強烈不滿,在兩家聯手打之下,這些制造H電影、H游戲、H漫畫的商業巨頭紛紛倒閉,使該國經濟蒙了巨大損失。

Advertisement

從此,再也沒人張揚這種揣測了,大家只在背后地說背背山的故事......

******************************************************************************************************

正德封禪泰山了。

十二月,云集泰山。文武百、扈從儀仗,皇后率外命婦,封禪車乘連綿百里,隨行的還有南洋、西域、東方諸國的使節和酋長。

山下南方四里建了一座圓丘狀祀壇,上面裝飾著五土,號“封祀壇”;在泰山頂上又筑一壇,寬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號“登封壇”;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壇,號“降禪壇”。

按照禮部制定的儀程,皇上首先要在山下“封祀壇”祀天;次日登岱頂,封玉策于“登封壇”;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禪壇”祭地神,皇帝行初獻禮畢,皇后升壇亞獻。封禪結束后要接群臣朝賀。

唐貴妃有孕在沒有隨行,三位公主倒是一個不拉全都到齊了。封禪之后楊凌就要出塞了,但是來年春天,他就會趕回王府親,然后把一家人接回新城,就要和心上人長相廝守了,永福、湘兒和符寶都是滿心的喜悅。

永淳也很喜悅,眉開眼笑嘰嘰喳喳的象只快樂的喜鵲,有個有本事的姐夫就是好,皇兄已經答應明天開春姐姐出嫁時可以伴嫁出塞去關外游玩。有了一次就好辦了,以前公主出宮找不到個好借口,今后想出去玩,一句姐妹深的理由就夠了,那塞外還不是想去就去?

“天熱了就出塞,天冷了就回來。這兒雪景不錯呀,關外的雪一定更吧?我要喜歡,冬天也可以出塞”,永淳滋滋地打著如意算盤。

玉皇頂,登封壇。

只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舉頭紅日近,回首白云低。那是一種怎樣的跡象?

“......以外中禮旋,降禪云始,五玉既輯,萬方胥賴。天下之壯觀,王者之丕業,伏惟大明正德皇帝陛下。以天覆之大,地容之厚......”。

聲音朗朗,誦奏天之書,一切禮畢,正德一人步上登封壇,投書于壇,文武百肅立于百尺之外,抬眼天,橫目云,朔風呼嘯,天地一人,這才是九五至尊,不知怎麼,正德肅立良久,卻只有孤孤單單高不勝寒的覺。

“宣,楊凌近前”,癡癡地著壇底橫置的玉冊皇表,正德忽然下令。

壇下的杜甫連忙高聲宣旨,凍得鼻尖發紅的楊凌急步出列,趨至登封壇下。

壇下一條長桌,桌子覆以七尺黃絹,案上放著一方玉碟,旁邊還有一枝筆,天子如果有什麼私人的愿想要禱告于上蒼,可以在玉碟上寫下,然后投登封壇,一同封于泰山之巔。

正德步下登封壇,他的鼻尖也凍的通紅,臉有些發白,不過氣卻非常好,正德走到長桌前,說道:“楊卿,近前”。

文武臣僚、命婦、皇親、貴戚和侍衛太監們在遠近看著,卻不知道玉碟上刻些甚麼。

手指輕輕的玉石封面,正德緩緩翻開金拴系的玉碟,微笑道:“楊卿,你來看”。

“臣遵旨!”楊凌拱手上前,閃目去,那玉碟上一行行的,全是金燦燦的大字:

......朕繼承于年,千鈞于稚肩,誠惶誠恐,勵圖治。巡九邊、開海、革弊政、興工商,鎮佞妄,文治之行,洋洋灑灑,豈止萬言。臣秉國之初,上承天意、下察民,有忠賢之臣輔佐,一滅東海之倭、二降南疆洋夷、三順西蜀之蠻、四除中原白、五平藩逆之,六靖塞北草原,以六戰之功、開疆之榮,耀于太廟朝堂,告于天地鬼神!

朕事天以禮,立以義,事親以孝,育民以仁。唯愿四守之,莫不為郡縣;四夷八蠻,咸來貢職,與天無極,人民蕃息,天祿永得。國之柱臣楊凌,為國綢繆、鞠躬盡瘁,代天子巡狩于天下,數振國威于蠻夷。文武德,功在社稷,朕與楊卿,愿肝膽相照,休戚與共,于此虔誠告天!......”。

“皇上!”看到這里,楊凌心頭一熱。

正德忽爾一笑,說道:“朕這玉碟,是朕禱告于天地的功績,也是向天地申明你我君臣誼的一個見證,然后,就要封存于登封壇。永遠留在這泰山之巔,朕要與你共同署名其上”。

楊凌心澎湃,與正德相識以來種種,攸忽閃現眼前,眼見正德皇帝合上玉冊提起筆來,楊凌忽道:“皇上且慢,臣......愿為皇上執筆!”

筆在特制的金中蘸了蘸,一行金大字如行云流水閃現:“大明正德皇帝陛下”,寫到這里,他忽地想起自已從井徑驛除掉彌勒教主李福達回京時見到小皇帝在酒樓中那率而為的真,不微微一笑,一蘸金提筆再續:“到此一游!”

正德皇帝見了先是一愕,隨即就明白過來,那是的困、那時的憤懣悲傷一一涌上了心頭,他長長地吁了口氣,吐掉了曾經的辛酸,忽地接過筆來,刷刷刷龍飛舞再書一行大字:“大明西伯利亞王楊凌,到此一游!”

正德寫罷拋筆大笑,漸漸的,楊凌也笑了起來,笑聲在泰山之巔,隨著罡風呼嘯!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