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032章 劉洎:這個責任我不背
劉洎有點發懵,小心翼翼問道:「陛下,未知令微臣將這些奏疏取來,所為何事?」
他不知發生了什麼事,但只看房俊二話不說將一個偌大罪名扣在他頭上,下意識的就想掙出去。 想知道後續發展,請訪問st🔑o.c🌽om
李承乾瞅了他一眼,心中鬱悶,對房俊道:「你給中書令說說。」
「喏。」
房俊遂將馮盎有可能瞞病危之事娓娓道來,末了,嘆息一聲,道:「馮盎這些年恭敬順服,可千萬別以為他是什麼善男信、心慈面,那是一頭真正的猛虎。大丈夫立於世間、博取功名,所為無過於封妻蔭子、脈傳承而已,一旦其誤以為朝廷在其爵位傳承之上含糊其辭是有意在他死後收回馮家在嶺南的權力,極有可能鋌而走險。屆時嶺南局勢糜爛,縱然最終朝廷能夠平滅叛,可嶺南之地烽煙、遍地狼藉,對於國勢之影響無可估量。」;
將劉洎一臉驚詫,提醒道:「最為嚴重是此事對那些歸順、附於大唐的外族,朝廷能如此對待馮盎,就有可能如此對待他們。別看那些酋長、可汗一個個能歌善舞、乖巧如綿羊的模樣,可一旦得知其爵位、權力、甚至於財富不能傳承下去,便會各個化虎狼,漠北、西域局勢盪,不得安寧。」
劉洎張張,看看房俊,又看看李承乾,卻不知說什麼好。
他明白了陛下與房俊的意思。
馮盎上書試探皇帝之心意、中樞之政策,看看能否使得馮家世代安富貴,即便出大部分權力也在所不惜。可陛下未能察覺馮盎奏疏之中的試探之意,略的駁回了馮盎的請求,並且溫言、讓馮盎再接再厲再干二十年……
究其本質,這件事未必都怪李承乾心,畢竟誰能知道馮盎重病纏、命不久矣?
按照正常流程,大臣想要辭職、謝任,皇帝是一定要挽留一番的,如果這邊大臣上書辭職、那邊皇帝馬上答應,那就是這位大臣早已被陛下厭煩得不得了,未有挽留之程序,這位大臣面盡失,淪為天下笑柄。;
可馮盎卻是在臨死之前試探陛下,他不敢實話實說,因為不能確認陛下、朝廷之態度,萬一其病危之事被朝廷得知,焉知朝廷不會趁機將馮家勢力於嶺南之地一併剷除?
現在陛下心,拒絕了馮盎的請求,極有可能導致馮盎誤會。
後果嚴重。
此事與他劉洎無關,因為他也不知馮盎病危,當初陛下批覆完馮盎的奏疏之後由中書省審核了一遍,確認無誤,這才將皇帝的詔令發往嶺南。
即便有責任,那也是陛下的責任。
但房俊的提醒令他明白,若此事之責任在陛下,不僅嶺南馮家有可能造反,諸如阿史那思、阿史那忠、契苾合力、執失思力、阿史那社爾、甚至新羅王等等都會心生惶恐、離心離德。
大家歸順大唐,不就是想著世世代代延續自己的權力、富貴麼?;
如果自己死後整個家族被大唐棄若敝履,子孫不能承襲爵位、富貴,那他們為了大唐征戰四方、忠心耿耿又有什麼意義?
都得造反啊。
所以,這個責任無論如何都不能發生在陛下上。
可責任總是存在的,總得有人承擔起來。
中書省是負責審核皇帝詔令的,皇帝所批覆的一切文牘、奏疏,都要經由中書省之核查,確認無誤之後,才會詔諭天下。
中書令被稱為「宰輔之首」既是由此而來。
那麼他這個中書令就是最佳之「責任人」……
他倒不是不願替陛下背這個黑鍋,此亦人臣之擔當,可問題在於一旦承擔這個責任是必須要有罰的,而罰的結果是他這個「中書令」極有可能被罷免。
即便陛下心生愧疚袒護於他,滿朝文武也會對他予以彈劾。;
真以為史臺那些史們是吃乾飯的?
可若是不背這個責任,不僅於人臣之禮不合,又會使得陛下惱怒……
劉洎心慌意,急中生智,霍然起,怒視房俊戟指怒叱:「汝乃太尉,位極人臣,豈不聞漢文帝力擔災禍之舊事?此事錯在陛下,由臣下承擔乃臣之本分,可如此一來便將陛下置於昏聵之地,其心可誅!該殺!」
房俊一臉懵然,「漢文帝力擔災禍之舊事」又是什麼事?
他不知道啊!
劉洎頓時一臉蔑視,怒哼一聲:「世人皆言太尉詩詞雙絕、書法蓋世,殊不知不過是仰仗天賦欺世盜名而已,連史書都未讀幾本,卻背負文人之名,簡直恥!」
眼見房俊就要發怒,李承乾趕手將其拽住,一臉愧道:「二郎莫要胡鬧,中書令之言猶如當頭棒喝,是朕想岔了,既然是朕犯下錯誤,自然要一力承擔,豈能推給臣下呢?此明君所不為也!」;
房俊順勢坐好,他雖然不知劉洎所言「漢文帝舊事」到底是什麼事,但可以看出必然是對於皇帝諉於臣下於禮不合,遂勸道:「道理的確不對,可陛下也要為大局著想,一旦此事由陛下承擔,頃刻之間天下盪,後果堪虞啊!」
劉洎哼一聲,厲聲道:「房俊,汝若執迷不悟,執意使陛下陷不利之地遭天下攻訐,吾今日便與你同歸於盡,免得汝蠱陛下、禍朝綱!
房俊也怒氣發,「砰」的一拍桌子,怒目相視:「今日你若不把話說明白,咱倆便在陛下當面簽下生死契書,而後去太極殿廣場之上決鬥一回,生死勝敗、各安天命!」
劉洎:「……」
頓時愣在當場,而後看向李承乾,發現陛下也一臉驚詫的看過來,兩人四目相對,繼而一臉怒氣不翼而飛,面容搐著手指著房俊,終於忍不住,捧腹大笑出聲。;
這廝妄稱「詩詞雙絕、文武兼備」,居然並不知「漢文帝力擔災禍之舊事」到底是什麼事……
簡直文盲啊!
李承乾哭笑不得,拉住房俊的手將其摁在椅子上,解釋道:「秦朝時有『祝』,掌管祭祀祝禱等事宜,而『祝』中有一職務稱為『祝』,此類員負責與上天、神靈通,一矣天下發生災禍,便應昭示天下,請君王自省、改過,但因『祝』皆君王心腹,故而發生災禍之時常常將發生災禍之責任由君王轉移至臣子上,由臣子承擔君王之過錯……漢文帝時,言稱『禍自怨起而福繇德興,百之非,宜由朕躬。今袐祝之移過於下,以彰吾之不德,朕甚弗取』,遂將『祝』一職廢黜。」
房俊這才恍然。
「天人應」之道並非董仲舒所創,只是由他發揚大而已,其實古已有之,一旦天下發生災禍便被視為上蒼降下警示,要麼君王昏聵、要麼臣子佞,必須對天下人有個代。;
君王被視為昏聵之後果極大,所以諸多君王將天降警示之責任推諉於臣子,由臣子承擔其過,漢文帝則認為不妥,臣子皆忠於君王、故而臣子犯錯導致天降警示,實則亦是君王之過,要主承擔責任……
故而,劉洎要讓李承乾主承擔錯誤,不僅避免了「諉過臣下」之罵名,更能向天下人昭示「聖君在位」,將李承乾比之漢文帝。
當然,劉洎是真心認為李承乾可比肩漢文帝,亦或單純不願自己承擔責任,那就唯有劉洎自己可知……
但劉洎既然將漢文帝搬出來講道理,不管李承乾怎麼想,這個責任都必須他這個皇帝來背。
否則便是「諉過於下」之昏君,更將房俊置於「今袐祝之移過於下,以彰吾之不德」的佞臣……
劉洎拜倒於地,大聲道:「非臣不能擔此責任,實不能使陛下天下之攻訐,太尉唆使陛下走歧途之居心,臣不能為之!」;
房俊生生氣笑了,你自己不願替陛下背負責任,那不背就好了,何以引經據典裝模作樣,還得將我置於「佞」之地?
文人之臉,可惡至極。
乾脆不予理會,看著李承乾問道:「關於張氏父子提請鑿開大庾嶺、通南北之事,陛下以為如何?」
李承乾頷首道:「此事影響深遠,實乃曠世之諫,一矣功,則嶺南再不複方外之地!之前所慮者馮盎之阻撓,朕可即刻擬定詔書、明發天下,準予馮智戣繼承其父之耿國公爵位、高州總管職,如此,既能安馮盎,又能使其支持鑿開大庾嶺之工程,一舉兩得。」
房俊想了想,提議道:「馮盎次子馮智戴在長安,其上有當年高祖皇帝任命之春州刺史,只不過是虛銜而已,何不由虛轉實,使其前往春州履任?且馮盎生有三十餘子,陛下襟如海、寬厚仁和,自是不好厚此薄彼,可在馮盎之子當中擇選一些傑出之才,任職於嶺南各地,想來馮盎自是皇恩厚重、激涕零。」
劉洎只覺心底冒著寒氣,說什麼皇恩厚重?這不就是「推恩令」嘛!
我的書和我一樣慢熱,感謝每一個耐心聽我說完故事的朋友,如果你被故事感動了,不是因爲我,不是因爲故事,而是因爲你原本就是善良溫暖的人。殘商滅,大甘興,轉瞬如煙,百年之後又是盛極而衰的輪迴。他生於王侯之家,眼看盛世繁華,耳聽夜夜笙歌,曾幾何時醉臥美人榻,暗香盈袖裡,佳人如玉,笑顏如花夢中驚醒,原來這酒醉得人。
穿越到乱世不是被雷劈,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有人想称王制霸,有人想解民于倒悬,有人想以己之力,阻止最后一次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从而改写中华民族的历史。 当然也有人想得只是三妻四妾,过现世过不上的极度腐败的生活。 这群三心二意,各怀抱负的普通人,没有虎躯、没有王八之气更没有弱智光环道具。乱哄哄的挤在一艘旧船上,有的只是现代机器、科技还有各式各样的理论。穿越者们怀着现世无法达成的野心、梦想和理想,向着明末的乱世进发。 目标:海南。
大業九年,李煜來到黎陽碼頭邊,成為叛軍楊玄感手下一員; 這個時代,天下倒懸,民不聊生,反叛者無處不在,蒼生離亂; 這個時代,世家掌控天下,寒門走投無路; 這個時代,李淵、李建成、李世民父子三人霍霍向大隋;李密、王世充、竇建德即將禍亂天下; 這個時代,草原騎兵隨時南下,虎視眈眈,高麗殺我中原將士無數; 這個時代,是一個求活的時代,這是一個英雄縱橫天下的時代。
明明吞了一堆安眠藥,趙洞庭一覺醒竟然成了宋朝皇帝,可等他反應過來時卻自閉了:內有奸臣擋道,太后專權,外有蒙古鐵騎來勢洶洶,這樣一個爛攤子硬生生的砸在他身上。趙洞庭幽幽的嘆了口氣:既然亡國之君不好當,那就索性當個暴君,以暴治亂!…
公元622年,大唐武德五年,唐高祖李淵在位,未來威震四方的大唐剛剛建立,風雨飄雨。薛朗,一個現代青年穿越到此時的唐朝,生存是個大問題。 從孤身一人到安居樂業,這是一個男人的勵志史。 PS:想看王霸之氣一發,古人五體投地拜服的基本可以止步,生活從來都不容易,不管在哪里,能做的只是努力。本文主生活流。再P個S:略有存稿,放心跳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