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穿越之細水長流 第204頁

《穿越之細水長流》第204頁

定好石頭,余莊頭和潘安馬不停蹄地趕回莊子拿錢。

莊子里李滿囤正在假山前的花圃幫紅棗摘臘梅。

紅棗喜歡臘梅的香味。故自搬來莊子后,紅棗便隔三差五地央爹給摘花,回去空缽頭里養著––紅棗家現還沒有花瓶,花只得用缽頭。

瞧見潘安的騾車進莊,李滿囤瞧見后笑問道:“石頭都訂好了?”

“訂好了。”余莊頭下車道:“老爺,剛小人們訂石頭時聽說這窯場的磚瓦可能要漲價。故而小人們等不及明日再去,今兒午晌就去把磚瓦定了。”

“磚瓦漲價?”初聽說漲價,李滿囤還不大相信:“這磚瓦價錢都幾十年沒變了,咋好好的突然就要漲價了呢?”

“老爺,小人們聽采石場的人說說今年建房人太多,窯主為了多出磚瓦提了工錢,故而磚瓦就跟著漲價了!”

經于莊頭這麼一說,李滿囤也想起來了,僅他族里去年就添了七戶人家。這多出來的人家都得建房,這磚瓦可不就俏了嗎!

確認了漲價,李滿囤也很張。他現雖沒啥房要建,但聽到漲價還是不住為將來可能要建的房而擔心。

要不,李滿囤想,先買些磚瓦擱著。橫豎他莊子大,荒地多,而磚瓦這東西,也不是木頭會爛會生蟲。擱個二十年再蓋房也沒事兒。

Advertisement

主意一定,李滿囤說道:“余莊頭,你一會兒去訂磚瓦,記得替我也訂二十間屋的磚瓦。”

二十間屋二十吊錢,夠李滿囤再建個齊整大院了。

紅棗眼見爹要囤磚瓦,而且還只囤二十吊錢,也是無語––有錢囤地才是正經,囤這點磚瓦抵什麼用?簡直瞎折騰。

不過,眼見爹急沖沖回去拿錢,而余莊頭臉上一就當如此的神,紅棗還是選擇了閉——眼界差距太大,沒法通。

紅棗吐糟爹李滿囤囤磚瓦時全忘了前世曾為了湊單滿減的幾十塊錢而囤衛生巾囤到干膠。

李滿囤回房拿錢,順口就把磚瓦要漲價的事告訴了王氏。王氏聽了便道:“元宵節午飯,爹還問三房蓋房的事兒。”

“這磚瓦漲價的事兒,也不知道三房知不知道。”

李滿囤想滿園剛得了孩子,家里事多,想必還沒得到消息。于是在拿了錢個余莊頭后,李滿囤便去了老宅和他爹以及李滿倉說了磚瓦可能漲價的消息。

李高地一聽就急了,當即就讓李滿倉套車進城告知李滿園。

李滿倉二話沒說去了,郭氏則心中不悅––大房白放著家里幾十個莊仆不用,跑公公跟前來討好賣乖,而公公也是,順讓大房使人進城去說一聲就行了,偏要役使自家男人。家的牛車,給三房白使喚不算,難道男人也要天給三房跑嗎?

Advertisement

李滿倉走后,李滿囤又陪他爹李高地說了一會兒話,然后出來時又順路去族長和他二伯家坐了坐,說了磚瓦漲價的事。于是這兩房人也都知道了磚瓦要漲價。

盡管兩家人原都沒有建房計劃,但一聽說漲價便也紛紛買磚瓦去了。

余莊頭和潘安午飯都不及吃,就趕去了窯廠。打聽得磚瓦果是要自二月初一漲價,不覺都舒了口氣——總算是趕上了最后一波原價磚瓦!

于是他們安心地排隊了訂金,然后拿到了二十五天后送貨的契書。

李滿園得了信,也是不敢怠慢。

自住進了城,李滿園便覺得自己就是城里人了,他的食住行都該比著城里的風俗來。

比如他一進城就按照城里的習俗給巷子的什長和貴富的塾師送了四禮;然后貴富私塾,買書和文房四寶以及束脩又是一筆錢;接著錢氏生孩子,他給請了城里的接生姥姥來家接生洗三,一番花費較在村子的時候翻了一倍還多;而最近他更是聽說了城里有教養的姑娘都得裹腳,他便又打算請人來給金裹腳,眼見得又要花一大筆錢。

故而李滿園進城不過住了半月花銷就遠超了預算。

Advertisement

眼看積蓄日益減,李滿園也知道著急。但他被于氏寵慣了,一時間也不知如何省儉。現他終于得了個省錢的門路,自這是要抓住。

正是午飯時候,李滿園留他哥李滿倉吃了午飯然后便立拿了錢去街面上雇了騾車趕去窯場。

不過就是晚了一頓飯的工夫,李滿園預定磚瓦的送貨就直接排到一個月后了。

但不管怎樣,李滿園終是排到磚瓦了。

定好磚瓦,李滿園也是一陣后怕。這次漲價幅度極大,原來蓋一間屋的磚瓦錢將從一吊漲到一吊兩串錢。他建十一間屋加正屋前廊,參照他大哥家的十三吊錢,他就要多花兩吊錢多錢呢!

這于現在的他可是個大數目。

訂好磚瓦后,李滿園又趕去采石場定了石頭。回城后李滿園便就去北門外找短工。

買不到人,李滿園想:他找幾個短工干活也是一樣。

結果不想卻撲了個空。李滿園找人打聽后方才知道近來短工和割忙時一樣,得提前十天才能約到。

李滿園暗恨自己晚了一步,但事已至此,也無可奈何。

傍晚李滿倉接了孩子回村時,遇到李貴林和李貴銀趕著牛車自磚瓦窯回來,便多問了一句:“你們家買磚瓦干啥?”

李貴林笑道:“今春我爹原就說過要把家里的炕和城里宅子的炕都給改了。”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