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穿越之細水長流 第211頁

《穿越之細水長流》第211頁

李滿倉能看到李滿囤賣野菜賺錢,買了騾車日常在北城門口拉活的劉好當然也知道了他大舅哥賣野菜的事。事實上,不止他知道,整個大劉村、甚至大半個高莊村的人都知道了——大劉村不說了,原就離城近,而高莊村則是因為最近蓋房的人多,族人多聚在一,其間只要有人進城瞧到,然后隨口一說,可不就全知道了嗎?

野菜這玩意,不似百合,除了細水河河邊有外,麥田里多得是。

現麥田里麥苗、野菜和雜草混長。等清明后,還要全家一起下地鋤草。現能邊挖野菜邊就把草給順手拔了,倒是便宜––野菜賣錢不說,麥苗也能長得更好些。

于是,幾乎一夜之間,雉水城的居民發現家門外大街小巷,充滿了賣野菜的農人。

驚訝之余,掏一文錢買一把野菜嘗嘗,結果發現味道竟然還算不錯。于是,家常的就買一兩把做菜。

由于賣菜的人越來越多,似薺菜這種漫山遍野的大路貨,價錢很快就跌泥了。一文四把,還不夠工夫錢。

余財多自第一次發現薺菜賣不完后就一邊減價賣,一邊讓莊子減了送貨––畢竟孩子們挖菜也不容易。

Advertisement

如此不過幾天,余財多就發現他這店能賣的便只剩了蘆蒿。

這年頭,還不流行分河段到戶。所以自知道蘆蒿能賣錢后,河邊的蘆蒿很快被想錢想瘋了的人給挖絕了種。以致現雉水城里還有幾個賣蘆蒿的,都是家里有騾車,可以到遠地野河岸里割蘆蒿的。

劉好現在每天天不亮,就去離家三十里的野湖邊割四筐蘆蒿,然后再拉回到城里賣,一天能得近五百錢。

而李滿倉家沒有騾車,只有牛車,且每天還要接送孩子,所以,李滿倉便只能改賣薺菜這些便宜野菜。

一文四扎就四扎,李滿倉如此想:橫豎他一天一文不得也要進兩趟城。而現今,能額外得二三十錢,有啥不干?若說辛苦,給人扛活不辛苦嗎?可干一天,也就五十文。他家現只是挖挖野菜,然后賣賣,就抵半天的短工,夠買一斤了。所以,這一份辛苦,他和他媳婦認了。

對于李滿倉的想法,李高地極力贊––生為莊戶人,只恨沒錢,不怕辛苦。

隨著菜價下跌,利潤減,這進城賣菜的人便就了––賣菜的農戶中很多人家里都有枸杞這項大出息。他們現在熱褪去,冷靜下來,細細一算賬,發現為賣點野菜吃這許多辛苦一點也不合算。于是,就主退出了賣菜行列。

Advertisement

這賣野菜的人了,而城里人又吃慣了野菜,故而這菜價又慢慢地漲回了一文兩扎,然后穩定下來。

余財多覺得這薺菜一文兩扎能賣,加上店里問薺菜的人也多,便又讓莊子里復了送貨。

自莊子開始賣菜后,紅棗就不大出門挖野菜了––現家餐桌各野菜都有,而挖菜的田地,隨著天氣日暖,開始化凍,出門就是漉漉的爛泥地。紅棗不想踩爛泥,穿窩也不愿意,故日常便只在莊門花圃、客堂、主院,這些有石板路的地方活

李滿囤走多了石板路,現今再去高莊村給李滿園建房走村里的爛泥土路,便就不住想:怪不得古話里說“修橋補路大功德”,這石頭路確實利益子孫。

今春莊仆們都在建房,也就罷了。等今夏農閑的時候,他倒是買點石頭,讓余莊頭安排人把莊子里的路也修上一修。別的地方修不修無所謂,這磨坊到客堂這段路,倒是修好了走騾車便宜––不然每天進城送菜的車上帶的泥會滾得石頭路上到都是,看著著實難過。

第102章 蔞蒿即蘆蒿

一直關注李滿囤的謝福在李家糧店賣野菜的第二天, 便就把蘆蒿炒臘送到了謝子安的飯桌上。

Advertisement

謝子安家里有暖房菜, 倒是不稀罕綠菜。不過,能換換口, 嘗個新鮮,謝子安也是無所謂。

謝家莊子里河灘上新采來的野生蘆蒿,桿纖細, 澤則是青綠中著紅紫,搭配上金的臘,愈加顯得鮮可人。

“這就是蘆蒿?”謝子安問謝福:“這菜的面倒是極好。”

“比芹菜炒臘,添了份喜氣!”

謝福得到夸獎也笑道:“大爺說的是。”

謝子安夾起一筷子蘆蒿送進里。口就一口青人的辛香,這香與去歲謝子安早春游湖時嗅到新鮮氣息一樣, 清遠怡人。

這蘆蒿的味道,謝子安心說, 倒是特別——不似芹菜的那子藥味, 這蘆蒿的香,倒像是《史記》說的藜藿之

蘆蒿除了香味獨特外, 口也特別鮮。謝子安想著他爺牙口還行, 便即說道:“謝福,這菜你讓廚子挑最的芽尖兒做了,晚飯給老太爺送去。”

謝福一聽,趕答應。

晚飯,謝子安果是陪了謝家老太爺一起用的。

“爺爺,”謝子安給老太爺夾了一筷子的蘆蒿后笑道:“這是現城里賣的野菜,蘆蒿, 我嘗著味道還好,便就給您送了過來,您也嘗嘗!”

謝家老太爺,謝峰,抬眼瞧見孫子夾過來的菜,當即笑了:“原來是蘆蒿啊!”

“這菜,早年,我倒是常吃。”

“這些年,卻都沒再吃過!”

“今兒倒是嘗嘗!”

夾起菜,老爺子放進里,細品了好一刻,方才笑道:“還是這一蒿味兒!”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