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穿越之細水長流 第228頁

《穿越之細水長流》第228頁

李貴雨不知道四年后,他十六歲時,能否把《四書》背全?能否有資格開筆試做文章?

不管怎樣,李貴雨想,這幾年他都要好好學。子都說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他才十二歲,比子讀書還早三年呢!

隔著人,李滿囤看著半月未見的侄子李貴雨,只見他眉間褪去了訂婚時的青,平添一份沉穩。

這城里學堂,李滿囤想:確實會教導人。

極自然的,李滿囤想起自己年時作的科舉夢,不覺惋惜:他現倒是有錢念書了,但年紀也大了。他科舉的理想,便就只能靠他的兒子來實現了。

李貴林的兒子李興和今年剛六歲,其時也在旁邊,聽了李貴雨的話不服辯道:“貴雨叔,《大學》我也會背的!”

“你也會?”李貴雨不大相信,畢竟李興和今年才剛進村里學堂認字。

“真的,我爹教我背的。我還會背《論語》呢。”

“不過《論語》,我才會背一半。”

“不信,我背給你聽!”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作為李氏氏族的族長繼承人,李貴林早年也在城里私塾讀過八年書。

Advertisement

李貴林比李貴雨在城里私塾待得時間長,也更了解城村孩子們學業間的差距。

先前李貴林苦讀八年沒能考上生,心中也是憾。故他自兒子李興和一歲學說話始便就將《龍文鞭影》、《學瓊林》之類城里孩子學才念的啟蒙書似紅棗前世的復讀機一樣一句句反復念背給孩子聽。如此幾年下來,李興和還沒開蒙學認字呢,便就能背下蒙學的書。

蒙學背好李貴林又馬不停蹄地開始教孩子背《四書》。

以李興和的年歲今春原也可進城讀書,但因城里最有名的兩個私塾都要考查學孩子的背默功夫,故李貴林便決意將兒子留在邊親自教導寫字基本功和《四書》背默,以備兩年后的考試。

他可不似李滿倉于科舉兩眼一抹黑,然后在北城隨便尋個城門口的私塾,把孩子送去,就算完任務。

不過,李貴林也知道似貴雨這麼大的年歲還沒一點舉業基礎的孩子,一般講究的塾師也不會收。

橫豎,李貴林想:城里的私塾確實比村里的學堂強,而且貴雨多讀些書也是只有好。故此他也就沒潑李滿倉和李貴雨涼水。

Advertisement

李貴林相信再過個幾年,等貴雨再大一點,他自會明白科舉的艱難以及自己考取的無––就和當年的他一樣,雖覺憾,但也無悔!

李貴雨聽李興和果能背《大學》,心復雜––他家家境差族長家太多,連帶的于孩子培養上的投也不同。

一本《大學》要一吊錢,一本《論語》要四吊錢,而買齊一套《四書集注》則要十三吊錢。

現他爹聽老師說念《大學》,便就只給他買了一本《大學》,加上現今家里又買了房,他想讀《論語》還得等到今年的枸杞掙錢后。

李滿倉看著李興和背書,心中艷羨––李貴林雖年歲較他小,但因就讀過私塾,就比他更會教孩子。

李滿倉和李貴林相,當即便拍著他的肩膀問道:“貴林,你家常都是怎麼教興和的”

“教這麼好!”

李貴林矜持笑道:“其實也沒啥。我就是打他會說話的時候,就每天念書給他聽。”

“他聽多了,了,便也就會背了。”

族人一聽都恍然大悟––這不就是能生巧嗎?俗話都說“木頭掛城門口三年都會說話”。這孩子怎麼著都比木頭聰明啊,這聽人念幾年書,可不就會了嗎?

Advertisement

這個容易!

聽人說容易,李貴林也不申辯。李滿倉看過李貴雨的《大學》,便知道這些人想當然了––呵呵,沒有老師教,只憑自己讀,知道怎麼斷句嗎?

不過,李滿倉啥都沒說。世人都是“看人挑擔不吃力,自己挑擔斷脊”——等他們真試過了,就知道其中厲害了。

李滿園因住在城里,來得晚些,故現在才到。

李滿園領著李貴富一進門就見聽族人夸贊李興和會背《四書》,心中并不服氣––他兒子李貴富現在讀的私塾,里面的先生可是秀才公。李興和的爹李貴林算啥他連生都不是!

李滿園有心夸耀自家的兒子,便走過去笑道:“貴林,你念過書,給我說說《龍文鞭影》是啥?”

“這些天我忙著修房,只知道給貴富買了這本書,也不知道里面寫的啥?”

《龍文鞭影》帶龍字,李滿園心說:族人一聽就知道他兒子念的書不一般!

李貴富就跟在李滿園后,聞言扯他爹的袖子低聲道:“爹,你想知道《龍文鞭影》講啥問我就好了。”

“你才念幾天書,能懂啥?”李滿園不以為意道:“咱族里就數貴林的學問好,他說的話我信!”

李貴林聞言不疑有他,當即道:“《龍文鞭影》和我們村學堂念的《增廣賢文》相類似,也是孩子的蒙學書。”

“不過《增廣賢文》里面主要是勸人向善的俗語。”

“這《龍文鞭影》則是簡化了二十四史的人典故,然后又加了神話、小說和筆記里的記載,是孩子們進一步讀《四書》《五經》,還有開筆寫文的基礎。”

“先貴富兄弟在咱們村里念了《千字文》,現念這本《龍文鞭影》確是正好。”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