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穿越之細水長流 第235頁

《穿越之細水長流》第235頁

自說自話的紅棗就是這麼自信!

王氏剛進門,不知就里,但聽得讓念書,立刻嚇得搖手道:“不,不行,我不行。我一個婦道人家,不行的!”

“咋不行了?”紅棗不以為然道:“娘,你不是已經都認識字了嗎?”

“嗯?”王氏聞言驚得睜大了眼睛,心說我認識字?我咋自己都不知道?

就是李滿囤也不住好奇問道:“紅棗,你說你娘認識字兒,這話咋說?”

“難道不是?”紅棗故作天真問道:“先前咱家剛得老北莊的時候,娘你不是看過地契,還念給我聽了嗎?”

王氏看地契原是背著李滿囤看的,不想今兒卻被紅棗給揭了出來,當下就鬧了個紅臉,里說道:“你這孩子,瞎說什麼呢?”

“我沒有瞎說,”紅棗不服氣道:“爹,娘確實認識地契上的字!”

“咳,”王氏不自然的和李滿囤解釋道:“這地契上的兩個字我是聽你說了后才知道的。算不上認識字?”

“兩個字也是字,”紅棗大聲道:“爹,你看娘多聰明。這字兒你不過說了一遍,娘就認識了。”

“娘不認識其他的字,是因為沒人教過。”

Advertisement

“爹,俗話都說娘蠢蠢一窩。爹,你不是每嘗夸我聰明嗎?我這聰明其實都是隨了娘。”

這是王氏第一次為人夸獎聰明,即便夸獎的人是七歲的閨,王氏還是激得心臟嘭嘭直跳。

王氏擔心自己的激為男人和孩子給看出,故而就不敢再開口——現在心慌得嚨發怕自己一開口就怯。

多大一個人了,王氏想,竟然因為孩子的一句話就忘乎所以?但細想想,紅棗的話還是有道理的——若真是笨人,又咋能生出紅棗這麼聰明的兒呢!

紅棗的話聽起來好有道理啊!李滿囤聞言很想點附和頭,但隨后想到紅棗說的聰明是隨王氏,這頭就頓住了:這些日子族人都贊紅棗聰明,隨他,是老李家的種,對此李滿囤深以為然——紅棗的聰明可不就隨他嗎?咋今兒說著說著紅棗這聰明就隨王氏了?他呢?

李滿囤很生氣,但奈何一時半會他又尋不出紅棗話里的,故而他就立刻撂下臉來嚴肅道:“紅棗,村里人都說你聰明是隨的我!”

話說到半截的紅棗……

好容易咽下涌到嗓子口的老,紅棗方能說道:“我聰明當然主要是隨了爹了。要不你背我進城買東西時,城里人咋就一眼能看出你是我爹呢!”

Advertisement

有哄過前世老爸的經驗,紅棗當下哄起這世的爹李滿囤也是駕輕就

紅棗前世的老爸在紅棗聰明到底隨誰這個問題上也是無理可講——紅棗所有的聰明都是隨他,愚蠢全是隨媽。

當年紅棗天真不懂事,竟然拿生課本上的傳學來反駁,結果就跟捅了馬蜂窩一樣,給自己找了個大麻煩——老爸首先批評了中學課本的淺,然后就發揮他的律師特長每天旁征博引的給證明“聰明男人都生兒”這個真理。

經了這一出,紅棗方才知道再斯文的男人不作而已,但凡作起來那是連媽都得跪——這件事的平定還是媽給的主意。媽讓紅棗以“中國最聰明最睿智的九人團全部都生了兒”的這條八卦向爸遞了降書。

自此,紅棗就學了一個乖,那就是千萬不要試圖和男人爭論他孩子聰明隨誰這個問題。

橫豎真理這東西從來都不是靠講的,自此紅棗每嘗的如此安自己:如果隨便哄兩句就能換個清靜,又何樂而不為呢?

果然紅棗隨口兩句話就哄好了爹李滿囤。

李滿囤耳聽紅棗親口承認的聰明主要是隨了,便也就罷了——畢竟他是個講道理的人,而剛剛紅棗的話似乎也不是全無道理。

Advertisement

他媳婦王氏,李滿囤心說,多也是有點聰明的——都說不是空不來風,這俗話多也是有點道理的。

至于風暴中心的王氏,能得兒一句聰明的夸獎,就已經夠欣喜的了,又哪里會在乎紅棗聰明更似爹這個問題——是真心以為男人聰明,不得兒多像男人才好。

第113章 學渣李滿囤(二月二十一)

眼見李滿囤拒絕接前世的傳學理論, 紅棗只能另辟蹊徑。

“爹, ”紅棗道:“您看咱這莊子雖然莊仆不,但其中識字的卻沒幾個。您看您想再開兩個鋪子都開不出來。”

聞言李滿囤看一眼王氏說道:“你娘就是認了字, 也不能開鋪子啊!”

“是不能開鋪子!”對于這一點,紅棗也是認同:“但娘可以幫你看賬本,幫你核賬, 幫你管家啊!”

自從看了《大誥》里有家仆昧主人財務的案例后,李滿囤再看余莊頭給送來的賬本便就細致了不——他現要核實每一份收和支出。

李滿囤盤賬并不是不放心余莊頭,他只是想做一個英明睿智的主人。

《大誥》里說了奴仆多是小人,主人糊涂就會助長小人的私心從而導致家宅不寧。故而主人必須明察秋毫才能讓奴仆們敬服,家宅安寧。

如果, 李滿囤不住想,王氏識字, 能幫他看賬本, 那麼就能幫他分擔月底鋪子盤賬的工作。現今他只一個鋪子,他每每賬算錯了, 都要自己重算半天, 也沒個人能一起商量,而不久將來,他會有三個鋪子,三個賬本,想想就覺得頭大。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