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幻想言情 真千金在星際放牛 第151頁

《真千金在星際放牛》第151頁

“我今天在這里主要是想跟大家分一下,b612能在規定時間刷滿3000分的訣。我給起了個名字——牧氏狩獵法。”

牧氏狩獵法。

上次被牧神智商支配的恐懼還是在模擬作戰系統直播的時候,同樣的場景,仿佛要再次降臨了。

“大家已經基本掌握做足功課,準鎖定目標,再通過異的習去推測異所在位置來尋找異的方法。”

“但是這個方法有個缺陷大家也發現了,異是活的,行蹤是變的,經常出現找到了異棲息地卻撲了個空的狀況,那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呢?”

“為了提高效率,降低撲空概率,我提出了牧氏狩獵法。”

“首先,牧氏狩獵法的團隊配置與當下所有的以指揮、主攻手、輔助攻手的團隊系不同,牧氏狩獵法的團隊配置是1名斥候、2名分析師、1-2主攻手、2-4輔攻手。”

這個學生擁有一副聰明的頭腦教們早就有所耳聞,并且為天馬行空的想法和驚人的鼓到頭疼不已,現在,牧星辰終于將這聰明的頭腦用于流學習,讓教的臉好了很多,甚有種松了一口氣的覺。

Advertisement

而聽到牧星辰提出的理論后,教們不正襟危坐,這個團隊配置的確與當下主流團隊配置不同。

果然牧星辰提出這個配置之后,就有學生舉手提出提問,“若是六人小隊,斥候與分析師占去三個席位,只剩下三個攻擊手,輸出是否有些弱勢?人員配置是否略顯浪費?”

現在的況下,5-6人是小團隊,9-12人是大團隊,大小團隊的人數不同,當然目標效益也不同,依照當下的主流觀點來看,哪怕是在9人隊伍中,占去三個席位也是有些浪費。

牧星辰搖頭,“若是人員多余,可以減輔攻手。”

什麼?

也就是在牧星辰的團隊系里,可以被減的輔攻手地位并不重要。

牧星辰道:“在牧氏團隊系里,核心番位我會給到分析師,次位是斥候,第三位是主攻手,最后則是輔攻手。”

“在計算輸出時你們是否忽視了斥候、分析師的作用?雖然他們的攻擊并不如主攻手和輔攻手那樣強勢,但也是不可缺的輸出力量。”

“在我的團隊模式里,講求的是找到異的弱點,利用環境制定合理的作戰方案,聚合團隊的力量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效益,而不是當下流行的整個團隊配合主攻手個人進行攻擊。”

Advertisement

軍校生聽明白了,“也就是說,不再是團隊為主攻手服務,而是所有人為團隊服務。”

牧星辰點頭:“沒錯。”

“主攻手不再負責絕對的輸出,那麼團隊的整配合就非常重要,分析師的分析和戰略制定就了關鍵。”

軍校生:“牧神!那你這個分析師不就是指揮嗎?”

牧星辰搖搖頭,“有足夠知識儲備、敏銳察力和優秀思辨力三個特質的指揮在學習并掌握我的分析法則之后,可以稱之為:分析師。”

牧星辰:“所以團隊配置只是第一步,牧氏分析法才是重中之重。知異,推測異棲息地,利用沿路的環境信息,反推異近期向,再利用環境,找出異弱點,制定獵殺計劃......”

牧星辰口干舌燥地講了一個小時,“大概就是這樣,等我回去再整理整理,弄一份資料出來,方便你們研究。按我說的做,你們明天肯定能及格。”

牧星辰話落,臺下掌聲雷

等散場后,李副教找到牧星辰,“既然你要整理,干脆就寫一本書,公開發表。”

牧星辰:“教,你也認同我的觀點?”

Advertisement

李副教:“想法不錯,只是有些地方還不完善,軍方團隊也就罷了,畢竟軍校提供了大量高學歷的指揮可以為你說的分析師,可是民間呢?民間的獵殺團隊去哪里找那樣優質的分析師?”

“當下的主流觀點之所以是主流,就是因為他自下而上,從民間到軍方一應貫通。”

牧星辰想了想,點點頭,“教你說的沒錯,民間的確是沒有辦法得到優質的分析師,但我的分析法他們都可以學。我明白了,分析法不應該狹隘地只面向分析師,應該讓所有隊員都能理解,那就要寫得再通俗易懂些...”

牧星辰陷沉思。

“你好好想想吧,”李副教走了。

陳教來找李副教,見到李副教臉上帶笑,“副隊,你笑什麼?”

李副教道:“給牧星辰那小刺頭找了點事兒做,那小腦瓜閑下來一準要搞事。”

陳教比了個大拇指,果然姜還是老的辣。

-

這天晚上,剛睡下仿佛沒多久,集合哨聲突然響起。

牧星辰猛得從夢中驚醒,看了眼時間,這個點集合,必然是又要獵殺幽靈梟了。

牧星辰想起資料上看到過,幽靈梟一般5-8天出現一次,上次獵殺幽靈梟正好是一個周之前的事

集合時間有限,牧星辰得抓時間,都跳下樹了,不知道想起什麼,轉頭回去拿了什麼東西,邊往口袋里塞邊往集合地跑。

到底耽誤了一些時間,牧星辰基本上是最后一個出現在集合地的,踩著最后一秒集合線站到了隊伍里。

好險。

瞥了牧星辰一眼,沒說什麼,整隊、報數、再整隊,然后開始發布今晚的任務。

哦豁,小伙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