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書 科舉文繼母養兒日常 第149頁

《科舉文繼母養兒日常》第149頁

但抄書掙得也是辛苦錢吶。沈翠不是那個打算,想自己寫。寫出來后就算字跡難看,反正只要能辨認,書齋那邊自然會聘請字跡優的人抄錄。

而且也在書院用功一段時間了,能寫個話本子,也不會讓人覺得奇怪。

但想法很好,現實依舊的。

沈翠上輩子看的小說并不多,那為數不多的幾本,也是例如穿進的這本科舉文。

現在寫科舉文,那得杜撰一個十分牛掰的男主角吧?科舉文男主角連中數元那都是標配。

而本世界注定將會有一個更牛掰的存在,那位跟又不對付,萬一以為是以他為原型,意圖在話本里給他抹黑,又是一樁理不清的‘文字獄’司。

還有更現實的一點,沈翠不得不承認,現在的話本子真的都好有文化。對現在的來說,別說寫,讀得時候還費腦子呢。

就像前頭隨便在書齋里買的那兩本,一本講淪落青樓的名和書生的故事,不僅圖文并茂,畫了各種奢靡的娛樂活,更是辭藻艷麗,隨便拉一句形容名外貌的,那都是“兩彎眉畫遠山青,一對眼明秋水潤”。而其中所謂并無什麼文采的書生,隨口一念,也是極為工整的七言律詩。

Advertisement

另一本則是游記類的,那圖畫的就更好了,配著作者詳細生的描述和對應的或巍峨、或婉約的詩詞,讓人臨其境,仿佛真的在明山大川中游歷了一般。

所以不止題材得現想,行文造句且得琢磨呢。

當然以沈翠的水平,也能寫大白話,通俗易懂嘛!

但此時喜歡‘通俗易懂’的人,大概教育程度也不會很高,并不會有閑錢買話本子消遣。

最主要的是,人家書坊不會收吶——市面上功的例子已經有那麼多,人家何必出錢買這與眾不同、可能會失敗的?

沈翠又不富裕,不能說大手一揮你只管給我抄、給我印,若賣不出去,我自己負責兜底!

并沒有試錯的機會。

【宿主好歹是來自未來的現代人,《紅樓夢》你總讀過,照貓畫虎你不會嗎?宿主難道還想著什麼版權法?那不是你前頭用來誆騙我的東西嘛,這位面可沒有這個說法。】

沈翠把筆擱下,【我當然讀過。這邊也確實沒有什麼版權法,但法律從來只是底線,我不想取別人的勞果換銀錢。】

系統卡殼了一下,才接著說:【沒想到,宿主某些方面還……】

Advertisement

【而且《紅樓夢》我只知道劇,我不會背啊!沒有人家那麼妙的文筆,那些信手拈來的經典詩詞,我用大白話寫表哥、表妹、一眾丫鬟的故事,這東西能賣出錢?】

【那……宿主決定怎麼辦?】

【還能怎麼辦,等后頭夫子教二胖作詩,我也跟著學啊!】

眼看著自己的專注值也要跌,直接不跟系統聊天了,接著苦惱地咬筆桿子。

第76章

正月十五上元節之前,衛恕衛奚回到了城里。

他們先和本家親戚衛員外打了個招呼,放下一些東西,留下一些人,衛恕就陪著衛奚回村了。

沈翠算著他們也快回來了,前幾日就已經先把衛奚住著的學生宿舍打掃了一遍。

等到他們回來,沈翠立刻把兩人加進書院系統里。

衛恕不用說,那不需要心。

衛奚因為連日奔波,質數值從之前的67掉到了64。不過只要他沒生病,或者像之前的咳疾那樣帶出病,就也不用擔心,稍微調理幾日就能恢復過來。

心下稍安,卻聽穆二胖驚呼道:“師弟怎麼帶了這麼大一輛馬車來?”

聽到這話,沈翠才定睛瞧去。

衛家車隊打頭的,就是一輛普通馬車,而普通馬車的后頭真真是好大一輛,有日常村里能看到的牛車兩倍那麼大!拉車的馬也足足有三匹!

Advertisement

衛奚歸心似箭,搶在衛恕前頭下了來,就出聲解釋道:“是家里父母的一點心意。特命我們帶來捐給書院的。”

“怎麼還大老遠的特地送這麼些東西。”沈翠一邊客氣,一邊也不由自主地盯著后頭的馬車瞧。

人窮志短嘛,為了搞錢、半個月都在憋話本子,攏共憋出三句話的沈山長沒出息地心跳加快。

馬車停穩之后,隨車的衛家下人有條不紊地開始卸貨。

上好木料的屏風、各風雅的木雕擺件、卷的畫卷、裝幀的套書、厚實的緞腰靠墊子……被下人或抬或捧地一一拿了下來。

最后,還有一塊豎著的小匾額,衛奚不假他人之手,親自拿了下來。

那匾額上頭寫的也不是旁的,而是翠微書院的院訓。

之前那句院訓的待遇一直不是很好,就是勞不語在紙上寫了,拼湊在一塊張在墻上的。

回來之前選禮的時候,衛奚就提出給院訓做一方豎匾。

其實論寒磣,翠微書院的匾額也是怪不眼的,但那是代表真正書院的東西,不好隨便就給換了。

院訓重要,但又不相當于書院的臉面,所以衛奚讓人做了這個。

這豎匾的木料就更好了,油四個字不足以形容,上去像木頭又像玉石,再不懂行的人都知道它的昂貴。

這豎匾和那些風雅的字畫往堂屋里一掛,幾個屏風在書桌之間一放,各種木雕拜見在角落和書案上一擱,墊腰靠往各人座椅上一放,破舊的堂屋立刻多了雅致大方的意味。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