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書 科舉文繼母養兒日常 第198頁

《科舉文繼母養兒日常》第198頁

兩人便離開了堂屋附近,去了院子的角落。

沈翠還真不知道他要說什麼,雖說能看到他的心值,但梅若初被早些時候的坎坷練就出了一顆強心臟,之前差點喪命在馬蹄下,心值都不帶跌的。

所以沈翠也不做什麼猜測,就只等他自己開口。

“您說,我要不要再晚一屆考院試?”說完,他白凈的臉上泛起紅暈。

其實回村的時候,他是真有些不好意思,幸好衛奚主逗了個趣兒,活躍了氣氛。

這麼久,梅若初知道衛奚不是耍貧子,大抵是真發現了他心的赧然,故意為之。

可他越是這般,梅若初心里越是過意不去——他確實寒窗苦讀多年,有些才學在上,但憑他自己,怎麼可能這麼順利地參加府試,又這麼順利地發揮出真實水平呢?

他心里知道,還是多虧了沈翠給他做的那些東西,幫他轉了運。

他背靠翠微轉了運,但轉頭卻把人家的正經學生在了第二名……后頭三人更要一起下場院試,不是他狂妄托大,而是真要像府試這般順利,很有可能,他又要衛恕衛奚一頭。

左右他也晚考了好些年了,再晚一點也無妨。

Advertisement

中間空出來的時間,他則可以真正擔起助教的職責,盡心幫助勞不語教導穆二胖,算是他回報的一點心意。

這些他也不用細說,沈翠稍微一想就能知道。

當然說這些,沈翠肯定不會同意,所以梅若初換了個解釋,接著道:“我是想著我若考過了院考,也像這次發揮的不錯,那按規矩就能進府學讀書。到時候在那,離了翠微,離了您……我怕不是又要變從前的倒霉蛋?所以到時候我不能去。而府學學的資格那般寶貴,我卻白占一個名額,擋了別人進學的路。”

他一邊說一邊觀察沈翠的臉,“今年的鄉試我本也不參加,等到下一屆鄉試,我能下場了。我就直接先院試、再去參加鄉試,也就不用占那麼個府學的名額了。”

科舉上頭的細節,沈翠還知道的不如他多,畢竟這本科舉文是個架空的朝代,科舉系雖然完善,卻并不屬于歷史上任何一個確切知道的朝代,更像是雜糅在一起,原書作者另外編纂的。

被他這麼三言兩語一繞,沈翠還真有些懵,就說:“你就先還準備著,我且得想想。”

等他走了,轉頭沈翠找機會把衛恕喊過來,問問他府學是不是有占名額這麼個說法。

Advertisement

衛恕給他詳細解釋了一通,院考分為歲試和科試。歲試呢,就是大家通稱的生考秀才。通過之后,就算是‘進學’了,也就是為朝廷公家的學生,能進縣學或者府學。其中按照等級劃分,又可分為有朝廷補的廩生、增廣者增生、附于諸生之末的附生。其中廩生、增生人數皆有定額。

梅若初這個水平,衛恕覺得他只要不像前頭那般倒霉,考個一等廩生問題不大。

但他若不去府學,則也確實可惜。本朝只給府學縣學的廩生發放錢糧補助,而且一般也沒有人放著府學這樣的好機會不去的——府學設教授一人,訓導四人,個個都是博古通今、學識淵博之輩。

更別說還有機會接提督學政那樣的人,有機會結各種才學上乘的同窗,為來日積攢人脈……隨便拿出一樣,都是十分寶貴的資源。

而且前頭說過,歲試之后還有個科試。通過歲科二試,才真正有了考鄉試的資格。

這兩場都是提督學政主持,不去府學進學,如何能掌握第一手資料?

他好一通科普,沈翠腦子越發懵了,半晌后才消化道:“所以,若初說的沒錯,若他考上了廩生而不府學,那邊又有定額,等于他白占了一個可以領補的寶貴名額,對吧?”

Advertisement

衛恕點頭,然后沈翠又接著自顧自道:“所以解決辦法就是,他考他的,考上之后也進府學。但又不用和翠微分開……唔,好像問題也不大。”

早先書院升級的時候,系統就已經開放變更書院位置這個功能了。

真要不想分開,把翠微挪到府城就是了。

但眼下還不是提這個事兒的時機,一來現在都是想當然的況,梅若初和衛恕、衛奚還未真的考過院試。二來,穆二胖還有半年要參加第一場縣試。

最好的結果就是,前頭三人都考過院試、進了府學,而穆二胖明年又考過了縣試,沒有再需要回縣城的原因,再來確定搬書院的時間。

若真的確定要搬,則還要在府城選址,并且和沈家通告一聲,征得娘家人的同意。

另外當時勞不語說好三年免費教學,三年之期眼看著只剩半年了,半年后勞不語是跟著他們一道走,還是有別的打算,還得問問他的意愿。

要忙的事兒且多著呢,短時間并不能給出定論,總之還是先看院試的結果。

至于梅若初那所謂不能參加院試的說法,當然也讓沈翠駁回了,沒解釋什麼,就轉頭看向衛恕和衛奚,說:“若初不想下場誒。”

梅若初真正的用意,沈翠能猜到,衛恕和衛奚當然也能猜到。

他們兄弟聽到這個能坐得住?一個二個都說不許。

“輸給梅兄我心服口服,輸給旁人,我可不愿。”

“就是,梅兄不參加,這考院試案首的力不就到我們上了?”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