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書 科舉文繼母養兒日常 第212頁

《科舉文繼母養兒日常》第212頁

后頭他們也不讓沈翠上前挨了,說他們幾個進去看就

勞不語看著這熱鬧擁的場景,忍不住笑著打趣道:“這陣仗還不算什麼,等鄉試放榜那才是不得了……那會子就不是他們幾個護著我倆,該我倆護著他們了。”

沈翠反應了一下,笑道:“夫子說的是‘榜下捉婿’?”

‘榜下捉婿’即是指放榜之日富豪鄉紳們全家出,爭相挑選舉子做婿。這個‘捉’當然有夸張的分,不可能真的說是那麻繩把人捆了捉起來。但也現出了那種盛況。

原書里就好像有段小劇,說穆云川考上解元之后,在省會名聲大振。

當地富豪鄉紳都想與之結,更有甚者還出橄欖枝,要與他結親。

穆云川長袖善舞,既沒把人得罪,也沒應下什麼結親,全須全尾地退出了紛爭。

三年后自家幾個年參加鄉試,不知道會是何種況。

沈翠這出著神,聽到了胖兒子的好聲。

很快他們幾人又了出來,個個面上都帶著喜

衛恕用肩膀撞了撞梅若初,“這梅兄!我就說他謙虛過了頭!”

“梅大哥藏的太深了。”穆二胖也忍不住笑。

Advertisement

原來他們剛進去就被人沖散了,于是便轉換策略,變二人一組。

衛恕和衛奚一起,穆二胖當然是和梅若初一道。

但梅若初沒跟衛家兄弟似的從榜頭開始看起,而是拉著穆二胖往‘紅椅子’那去看。

這看來看去,自然是沒找到梅若初的名字。

后頭他們和衛恕衛奚又在人群中遇上了,才知道他們早在榜頭看到梅若初的名字了!

幾人復又往榜頭,果然梅若初的名字就在第一!

衛奚名次也很朝前,排在第八,而衛恕則在恰好落在二十名。

三人這是都考上了!

梅若初倒真是云淡風輕,到了這會兒幾人還沒看出他院考中出了差池,真當他是謙虛過了頭。

他也就不瞞著了,把事的來龍去脈說給大家聽。

幾人這才知道他為何一直說名次不大好。

也得虧現在他才說,衛恕和衛奚他們心態不如他好,若是早知道了,中間等放榜的那幾日本不可能有心玩樂,怕是真要食不知味、夜不能寐。

勞不語猜著道:“想來是那位學政經過了解,知道卷面有損并不是你之過錯。便不論卷面,只論容。”

勞不語無形中還真猜中了一些。

Advertisement

前一日學政因為知道自己出了疏,請了其他山長和幕友一道連夜返工。

那些山長和幕友特地聯合起來點他的,也并沒有不滿,連那個所謂醉酒詩的李山長都直接把酒杯一擱,再不見一點醉眼朦朧之態。

經過一系列比對和商討,梅若初的詩文毫無意外依舊是此番院考中績最好的。

但至于排第幾,還是看學政的意思——因為試題寫得好只算一方面,他的卷面確實出了問題,不給他第一,其實也很說得過去。

最后學政深思慮道:“我剛又使人去查過一遭,考場突然雨,確實是下頭的人的疏,他們說沒想到突然會下那樣大的暴雨,一些舊瓦片便沒有更換,錯并不在此子。甚至咱們還能推斷出,當時他早早地就寫完了卷子,不然怕是直接連帶其寫的字都直接被洇了。如此采鸞章,竟在那樣短的時間就寫完了,更可證明此子才思敏捷,遠超常人。不若咱們便不論這卷面了?”

其實這也是學政的一種補償心里,畢竟他差點讓一個優秀學子錯失了秀才的功名,需要多花二年時再考。尤其是回想自己早年科考時,也遭遇過各種磨難,便越發

Advertisement

其他山長和幕友也沒意見,他們到底只是來幫著評卷的,卷面這方面只在學政的考察范圍,他們只負責考察考生的真才實學。

而論真才實學,自然是這倒霉的考生遠超旁人。

于是梅若初這才為了院試案首!

…………

看完了放榜,幾人分別寫信給老山長和衛家父母報喜,讓人送了出去,就該回村收拾一番了。

沈翠本來只準備自己和周氏回去收拾的,書院舊宅那邊大多數東西就是舊,不必再運來運去。只需要收拾系統產出和細那些,有周氏這細心麻利人幫忙足矣。

而衛家早些時候送給書院的那些擺件書籍,倒是需要再弄過來,但衛家下人送的,他們心中自然也有數,有他們跟著就行。

其余人完全可以都暫時留在衛恕租賃的小院里,等著后頭回來再一道搬去新址就

穆二胖自然不肯,雖說有衛家的下人跟著,但到底都是外人,放娘和嫂嫂兩個子出遠門,他哪里放心的下?

他也不提什麼不放心,就說想回去見見鄭氏他們,“姥姥老爺和舅舅他們肯定想我了,這次搬走再回縣城,那得是下次縣試了。正好回去好好陪他們過個中秋。”

衛恕和衛奚也說要回去一趟,縣城的衛員外雖然和他們不算特別親近,到底是是本家親戚,過去對他們兄弟二人照拂頗多。往后他們便不會回去縣城了,怎麼也該親自去打個招呼。

還有青竹書院那邊,衛恕也得親自去和凌青明知會一聲,全了那份僅剩的面子

梅若初日日和穆二胖形影不離的,如今養習慣了,笑道:“沒有寒山的小呼嚕,我怕是晚上睡不著。”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