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書 科舉文繼母養兒日常 第239頁

《科舉文繼母養兒日常》第239頁

崔五娘沒去歇,而是先去看條炕。

其實不止崔斐沒在現實見過,崔五娘也沒見過這東西呢——崔家下人房里倒是有,但他們做主家的,也不可能跑到下人房里看他們睡覺的地方。

崔五娘選派的都是跟崔家悉、手藝超群的工匠,但還是親眼看過,確定他們沒糊弄差事才放心下來。

看完之后,崔五娘同沈翠道:“你也是,遇上了不方便的,直接和我開口就是。得虧阿斐這小子也算耳聰目明,不然我真不知道你們住著不方便。”

“其實也就是一點小事兒而已,而且前頭我想著這宅子后頭還得轉賣轉租的,沒得還要費手腳工夫。”

崔五娘不以為意地擺擺手——沈翠都肯收下自家弟弟了,一間宅子算的了什麼?若不是知道穆家這樣的書香門第不看重錢財,現在就是把這宅子直接送給沈翠也無妨。

“翠微書院在青州府開多久,你就安心在這兒待多久,后頭再有不便的,可別藏著掖著,只管讓阿姚傳話給我,我自己雖不得空,家里養著的人也不是吃閑飯的,總歸能給你解決了。”

子直爽,沈翠也喜歡這秉,于是便也不再推辭的好意。

Advertisement

留在外頭的丫鬟又來尋人了,崔五娘連口茶都沒用上,跟著丫鬟就要走,走出去兩步了又折回來,歉然道:“我真是忙糊涂了,還沒拜見你家書院的夫子,更還沒把束脩給你。”

確實趕時間,估著今遭是午飯都沒吃特地過來的,沈翠就道:“勞夫子為人豪邁,不喜繁文縟節,不會見怪的。而且他中午也不休息,還在陪二胖練字。”

說完,崔五娘又掏出一疊銀票,說讓沈翠先拿著,回頭要是不夠讓阿姚送來。

崔家比衛家發家還早,基還深,那是更不差銀錢,但沈翠還是擋住了的手,解釋道:“書院里一視同仁,阿恕和小奚在我們書院,一人一個月是給十兩銀子生活費,另外再給十兩束脩給勞夫子。也就是一個月二十兩就夠了。另外阿姚的工錢你也不讓我給,還得從中扣掉的工錢。”

崔五娘道:“你怎麼不提我那弟弟一人的胃口就抵得上兩三個人?”

又進來一個丫鬟來催了,崔五娘確實趕時間,就道:“反正阿姚的工錢就抵掉我家阿斐多吃的那部分飯錢,你也說了一視同仁,一個月二十兩,我先預付一年的,便是在四百八十兩。其中一半還得麻煩你轉夫子,今兒個著急忙慌委實不是拜見他的好時機,下次我一定登門致歉。”

Advertisement

崔五娘打小就跟賬簿、銀票打道,沈翠都沒看清怎麼數的,反正很快就點好了幾張銀票,塞到沈翠手里。

崔五娘又是送幫工,又是送工匠來盤炕,沈翠還想送送來著。

結果就是崔五娘給完銀子一陣風似的刮走了,沈翠小跑了兩步都只看到了繞出垂花門的背影。

…………

傍晚年們從府學回來的時候,條炕燒過大半個白日已經好了,工匠們也都收拾好了離開了。

要不說崔五娘是個辦事仔細的人呢?這工匠和后世的工人一樣,只負責干活,不負責打掃衛生的。

崔家那些負責在外頭搭棚子的下人,下午晌就負責給他們送水送點心,等看到他們差不多忙完,先把外頭的棚子拆了,又過來把屋子收拾了一遍。

因此年們住著的廂房里除了多了一個大條炕,其他沒有任何改變,連他們木架子床上的床鋪都被妥帖的挪到了炕上,沒有了半分。

穆二胖早就知道家里在盤炕——雖然工匠們白日里已經刻意放輕了手腳,但到底是個大工程,多都弄出了一點靜。

他是幾人里頭最睡條炕的,沈翠還當他下課后第一個要去瞧的,但是他愣是憋住了,等著衛恕他們從府學里一起回來了,幾個人才一起進屋去瞧。

Advertisement

瞧完之后,穆二胖夸贊這是他見過最結實、最寬、最好的炕了。

別說睡他們五個了,就算勞不語跟他們一起睡也完全睡得下。

宅子里兩間廂房一間作課室,一間作學生宿舍,而后罩房雖然空出來了,但勞不語也不可能挨著沈翠去住,他便一直歇在前頭的倒座房里——倒座房是大門旁一排屋子的總稱,有好幾間,勞不語單獨住一間,其他都是衛家下人住著。

勞不語一直說自己在那里住的很好,但穆二胖還是覺得前頭不夠幽靜。

在旁的書院或者府學那樣的地方,學生對先生那都是又敬又畏。見到先生那跟耗子見了貓似的,哪兒會愿意下課后還跟先生待在一

倒不是做先生的,天生就板著臉教訓人,而是許多學生不服管束,不兇一點,實在不住。

但翠微這邊的學生一個比一個自覺,而且勞不語也不是那種一板一眼、默守陳規的個,跟他們的相模式便是亦師亦友。

連今天才算正式學、給勞不語敬了茶的崔斐,跟他見過幾次面后,都已經發現他和旁的先生不同,在他面前沒有提心吊膽的。

勞不語忙笑道:“你可饒了我吧,跟你們幾個一起睡,晚上有打呼的、磨牙的,還有夢中打拳的……我在前頭住的真好,下課之后宵之前,我還能出去溜溜彎兒!”

他這麼說了,自然是真的對眼下的住沒有任何不滿,所以穆二胖也就沒接著再提。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