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重生異能 農女為後 第171頁

《農女為後》第171頁

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業康也已經四分五裂,各自為政,那就麻煩了。

之后榮桀又來其他幾個將軍,詢問他們最近新兵的訓練況。便是他們如今不算強橫,榮桀卻也一直惦記著溧水的百姓,時刻謹記鮮卑在一邊虎視眈眈。

在他心里,同鮮卑這一仗遲早要打,只是時間早晚不同。

因此哪怕拿下了云州,他也一刻都不停在練著兵,想讓自己更上一層樓,隨時準備迎戰可怕的敵人。

見下首幾個將軍皆肅穆而立,榮桀沉聲道:“最強橫的敵人還在漢關那,我們兩方遲早要手,還請各位牢記于心。”

“現在還未天下太平,中原戰事不斷,還有許多百姓活在苦難之中,我們哪怕救不了所有人,也要盡自己力所能及做到最好。”

在場將領們心中皆是一凜,紛紛拱手應道:“諾,謹遵大人教誨。”

隨著秋收進尾聲,業康的回信也才飄到瑯琊府。青畫拆開依舊厚厚的信封,仔細品讀起來。

邊讀,臉上表變換不清,榮桀卻沒催,只安心等在一邊。

等到把一整封信都讀完,又口齒清晰地給榮桀重讀一遍,這才分析道:“這麼看來最近他們業康局勢并不穩定,因陸安舟主張以仁治國,業康的兵力一直都不算強盛,哪怕掌管軍權的吳將軍同他一向不太對付,這一點也贊同他。因此在盛天教的擾下,最近業康朝中也一團,陸安舟難就難在手里沒兵,沒辦法直接平息這場。”

Advertisement

這麼看來,這個吳將軍的態度也很耐人尋味。

陸安舟自己沒辦法平息,只能劍走偏鋒,求救榮桀,想請榮桀跟他一起鏟平盛天教,不它再禍害百姓。

雖說是一起出兵,可業康的兵實在不及溪嶺一半多,且大多沒怎麼經過戰事,能不能上場還是一回事,便是把業康的士兵全派出來,也統共沒有多人。

這還不是最要的,要的是陸安舟想法雖好,可調兵遣將的事卻不是他說了算。業康的兵權都握在上將軍吳正手中,如果他不同意,那陸安舟這個聯合發兵的構想便會化泡影,本不能實現。

他們原來便知道陸安舟無法全權主事,派去的暗探也只說業康百姓大多還跟以前一樣,跟陳朝統治時沒甚區別。只是沒想到局勢會發展這樣,陸安舟顯然已經坐不穩了。

榮桀嘆道:“到底是書生意氣,我原以為業康所說的以仁治國是實行仁政,可我萬萬沒想到他們文武兩派分而治之,這樣陸安舟有任何想法,都不好實施,想必如今新政都推行不下去。陸安舟作為一國之首,卻使喚不士兵,這能穩定的下去嗎”

陸安舟看似天真,但據探子回傳的消息來看,陸安舟其實也不傻。如果當初他沒允諾吳正兵權,吳正又怎麼會為他奔走,用盡全力把他捧上監國之位當年陸安舟為自己利益舍了一半的權利,短時間還好,時間一長就了最要命的掣肘。

Advertisement

而業康立國至今,吳正也依舊沒反,倒也算是對陸安舟仁至義盡了。

“陸安舟或許不是個好首領,卻是個好好人,他一心為民,他無法放任盛天教殘害百姓,哪怕要借我的勢,他也甘愿為之,甚至不去管引狼室的后果。”榮桀笑道。

他說自己是狼,倒是說的正大明,青畫瞥了他一眼,低聲道:“不管他怎麼想,我們肯定不能再放任盛天教了,今日他能侵業康,他日不能滿足只在兩省斂財,鄰的我們就要遭逢大難。”

從心底里一個人,蠱一個人,最是簡單,哪怕盛天教手里沒有強橫兵力,他們卻有數不清的信眾,難道榮桀還能跟同平民百姓手不

事已至此,幾位將領商量之后,大家還是決定開春過后便出兵衡原。

然而剛至冬日,鄰溪嶺和云州的川西就遭了雪災,鵝般的大雪垮了剛長出來的苗,也垮了剛剛熬過荒的川西百姓。

因為榮桀的溪嶺和云州牢牢擋在川西前,致使川西無法同朝廷互通有無,來往政令已經斷了半年有余,川西的這一場雪災徹底絕了川西布政使的所有希,他著空空的糧倉,心里頭百般糾結。

Advertisement

直到接連有百姓在家中凍死,他才咬牙下了決定。十一月底,川西的投誠書發往瑯琊府。

投誠書上寫的清清楚楚,若榮桀愿意接管川西,還請迅速派兵救災,川西已經支撐不了多久。若他們實在無法救災,明年便會有大批流民涌向溪嶺和云州。

榮桀當即就坐不住了,立即派葉向北和鄒凱帥兵五百,帶銀兩和糧食奔赴川西,務必要在年節前穩定住災

然而似乎是好事多磨,隨著川西的投誠,十二月初的時候,寧河布政使也遞了投誠書,上說寧河愿意離陳氏朝廷,歸順榮桀麾下。

從去歲夏日至今,他們一路東征北戰,先是占領整個溪嶺后,又打敗葉輕言使云州歸順榮氏。

自此之后,考慮修生養息,他們都未再出兵。

倒是未曾想到,川西與寧河會主投誠,不用費他們一兵一卒。

不過就一年多的景,榮桀麾下已有四省,領土之已有百萬百姓。

又一年小年夜,宴席剛開,暖意正濃。

侯先生就領著文武百,異口同聲向榮桀賀喜,剛從川西趕回來的葉向北手捧玄黑長袍,恭恭敬敬披到榮桀上。

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托啦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