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師禮以待,老劉的弱點
正是劉備迷茫久了,如今好不容易遇到一個可以指點明路的人,當下便再度鞠躬道:
“備雖名微德薄,願先生不棄鄙賤,出山相助。”
“備當拱聽明誨,以師禮侍之!”
他自認沒有二袁的聲,沒有老曹的實力,唯有一顆赤誠之心,希能秦瑱。
但秦瑱聞此,卻是搖頭一笑,上前扶起劉備道:
“使君不必如此,今日一言,權且爲謝使君當日來訪。”
“自訣曹公之後,瑱已心灰意冷,不能奉命!”
劉備一聽秦瑱之言,心裡就涼了半截,忙道:
“先生不出,如蒼生何?”
言畢,頓時有些哀傷道:
“故知先生心中所想,然則當今天下諸侯混戰,百姓散,民不聊生。”
“若爲己故,實在不忍強求先生。”
“但備每見百姓家破人亡,便覺心如刀割,彼等皆是我大漢子民,因我劉氏之過如此,備爲高祖之後,甚爲愧欠。”
“今見先生大才,備方知掃平天下,需廣納奇才,先生如此才幹,豈可空老於林泉之下?”
“願先生以天下蒼生爲念,助備一臂之力!”
“掃平世,還天下百姓一個安寧!”
看著老劉頓時紅了眼眶,秦瑱亦是心中一。
說實話,老曹和老劉各有風格。
相較來說,老曹更爲實際,心緒更爲複雜,也更爲直率,就是可惜猜忌心強。
劉備就是那種你本看不清楚本質的人。
這種人歷來不喜歡,因爲你不知道他的真實想法。
可相起來你卻發現,再看不清的外表下,實則有一顆赤誠的心。
怪不得能說出‘勿以惡小而爲之,勿以善小而不爲。惟賢惟德,能服於人’這等話語。
想到此,秦瑱再度扶起了劉備道:
“使君不必如此,也罷,待吾思慮幾日!”
劉備見秦瑱沒有一口回絕,頓時轉悲爲喜道:
“故知先生乃仁人志士,還先生以百姓爲重。”
“但若是先生真不願出山,備亦不敢強求,只願先生常在左右,備能聆聽教誨,便足所願爾!”
秦瑱聞之,並未回話,反倒微微一笑道:
“今日天氣晴朗,吾帶家小於此賞梅,不知使君與元直可願隨同前往?”
劉備聞言,不知秦瑱之意,不由看向了徐庶道:
“元直可願前去賞梅?”
徐庶一聽,便搖頭道:
“庶剛上任,軍中事務繁重,哪有閒心賞梅!”
“主公亦是而來,吾等一道返回便是。”
“不過主公可否先行一步,待庶與子瑄再敘幾句!”
劉備心知徐庶這是要幫自己當說客,忙對秦瑱行禮道:
“既如此,來日閒暇之時,再來問候先生,聆聽先生教誨。”
言罷,轉牽馬而去。
待得劉備離去之後,徐庶方纔皺眉道;
“吾見子瑄方纔已經意,何故遲遲不應?”
秦瑱見狀,頓時冷笑道:
“徐元直你好大面皮,我前來之時曾言須得考察一番,再論出仕之事!”
“何以如此急切,非得拉我下水?”
徐庶見秦瑱面不渝,只得苦笑道:
“吾今投玄德公麾下,自當爲主薦才!”
“庶知子瑄乃奇才,今形勢如此,不得已而爲之,子瑄若怨便怨!”
“庶來日親自上門,負荊請罪,如何?”
他這一服,秦瑱才點頭道:
“這還差不多,定要選點的荊條,不然著不痛!”
而他話音一落,徐庶就是臉一變道:
“真打啊?”
秦瑱微微一笑道:
“那是當然,不然何以贖罪?”
徐庶也知秦瑱歷來說幹就幹,當即只得一咬牙道:
“也罷,是我該打,子瑄願打便打!”
“但也不能白打,須得告知你方纔爲何不應?”
秦瑱見此,也不再說笑,只是悠悠道:
“因是心中有慮也!”
徐庶聞言,不由想起之前剛出曹營之時,忙問道:
“子瑄之慮,可是因當日所言使君上弱點?”
當日剛出曹營,秦瑱就表明劉備上有三大弱點,可惜被荀彧打斷。
之後一路上他也沒有機會詢問,現在索舊事重提:
“但不知是那三事,子瑄試言,吾自可轉告。”
秦瑱自也不好瞞,索直言道:
“若說此三事,元直恐怕也到了。”
“一者,劉使君空有其志,並無其心!”
聽此一項,徐庶頓時眉頭皺道:
“何爲空有其志,並無其心?”
面對好友,秦瑱也不瞞,邁步分析道:
“劉使君所志甚大,惜哉空有大志,卻無大事之心。”
“夫大事者,須時刻懷天下,可劉使君卻沒有用心於此,只有志向,沒有目標!”
“以曹孟德爲例,其志初爲大漢徵西將軍,而後天下混,便一改前志,起兵征戰,力圖掃平諸侯。”
“由此,方招募了諸多能人志士,爲之所用。”
“而劉使君,卻是渾渾噩噩,空有志向,卻無一目標,導致數年以來,顛沛流離,不得歸所!”
徐庶聽著,點了點頭道:
“確有此事,然則吾主卻以仁義爲先,若有良輔,恰如子瑄你方纔之言,可解此患!”
“此患是可解,今日一見,使君已有其志,自可就大事!”
秦瑱也沒有反駁,繼續道:
“第一點可從外部解除,然則二三事,卻需使君自己解決!”
“其人以仁義之名起家,所行之事也是仁義之舉,可因此已羈絆,凡大事便要顧忌仁名,不得自由!”
“故而這第二個弱點,便是劉使君不識大義,空顧仁名!”
“我戰略之中,須取荊益二州,此二地有劉表、劉璋二人。”
“若彼時顧忌仁名,則壞大事矣!”
聽到這話,徐庶便皺眉道:
“吾主仁義之人,如何只顧仁名,不知大義?”
他就是因爲劉備仁義纔來的,若是現在認同了秦瑱,豈不是否認了自己的想法?
“由此看來,元直不如劉使君遠甚!”
秦瑱咧一笑道:
“須知大義與仁名乃爲魚與熊掌,難以兼顧!”
“何爲大義,乃以天下大勢爲重,以朝廷社稷爲重。”
“何爲仁名,禮記有云:上下相親謂之仁!”
“當今天下世,諸侯並起,如何上下相親?”
“恍若昔日使君三讓徐州,確實仁名遠揚,可元直想過沒有,因這三讓徐州,扯出多戰?”
“這其中有多百姓死於戰之中?”
“故而接收徐州,纔是大義,纔是以大局爲重。”
“讓徐州,納呂布,空有小仁,而失其大義也!”
“正如武帝北伐匈奴,看似黔兵黷武,實則卻穩住了大漢強盛之基,開疆擴土,此爲重大義而失小仁,功在當下,利在千秋。”
“劉使君的問題,在於知曉萬民之重,卻因一仁名而被羈絆,不得行大義之舉!”
“而你徐元直的問題,在於過於死板,不知變通。”
徐庶聽著,一時只覺腦袋被大錘敲了一下。
在他的想法之中,劉備就是因爲讓徐州,才讓他看重。
可秦瑱的說法,卻與這個時代的道德觀念相悖。
但不可否認,秦瑱的話語也很有道理。
讓徐州真的是仁義麼?
確實對士大夫階級而言,很符合儒家仁義的印象。
可卻因此導致了後面的中原局。
相較結果來看,確實是空顧仁名而不知大義!
一時間徐庶無力反駁,只得沉聲道:
“那這第三個弱點又是何故?”
他話一說罷,秦瑱就開口道:
“關羽、張飛!”
“劉使君者,也關張,敗也關張!”
被小三和前男友害死,命喪車輪,再次醒來後卻發現意外穿越到了清朝康熙年間,成了未來雍正皇帝後院裡一枚不受寵的小妾,在遇到與小三一模一樣的鈕鈷祿氏後,在發現李氏是全能的老鄉後,文楊覺得,怎麼看她都是一個配角的命,用來襯托全能的,看似是女主的李氏,隻是,誰能想到四大爺的胃口已經偏的沒邊了呢!
日子過得好好的,妻子突然提離婚,態度堅決。 陸懷安不解,甚至惱怒。 他靠著幾畝地養活了一大家子,又給父母養老,任誰也說不出半個差字。 她怎么就這么不知足呢? 要是能重來,他不會再聽老人的話留在村里,面朝黃土背朝天根本賺不到幾個錢。 大女兒就不遠嫁了,女婿不好他半夜想起都惱火。 二女兒怎么也得供個大學,初中畢業后頭根本找不到工作。 小女兒想出國就出國,省得成天翻舊賬說誤了她一輩子。 重要的是,他肯定不娶這婆娘,得換個乖巧聽話又漂亮的。 結果眼一睜。 他回到了新婚當天。
孟桑胎穿,隨爹娘隱居在山林間,生活恣意快活。一朝來到長安尋找外祖父,奈何人沒找到,得先解決生計問題。陰差陽錯去到國子監,成了一位“平平無奇”小廚娘。國子監,可謂是天下學子向往的最高學府,什麼都好,就是膳食太難吃。菜淡、肉老、飯硬、湯苦,直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