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此時的劉范還對袁紹之謀渾然不知,回到姑臧后,他先是去視察了一番。視察的地方第一個就是荀攸的辦公場所,劉焉知道劉范要重用荀攸,也不敢怠慢,就新立了一個衙門“法曹”,分撥了一些士子來輔佐荀攸。荀攸的主要任務就是修訂涼國的法律,以求適應涼國不同于大漢的國。
當劉范瀏覽了一番荀攸制定的法律后,還是滿意的。荀攸針對涼國國,將新法分為了《刑律》、《民律》、《商律》、《工律》、《軍律》、《行政律》、《訴訟律》、《經濟律》等八律。其中,《刑律》中廢除了除鞭笞以外的其他刑,刑罰主要分為鞭笞、拘役、勞役、流放和死刑。《民律》大多借鑒《秦律》和《九章律》,但廢除了奴隸制,不準公私蓄養奴婢,在國家層面也不再將人罰為奴婢,《民律》并保護私人財產,國家廢除征調制,止所有形式的征調;《商律》為了適應涼國發達的商業,補充了大量的法律條例,是新法中最為龐雜的法律;《工律》也是為了適應涼國發達的雇傭手工業,以協調雇工與雇主的關系、保護工匠的利益的條例為主;《行政律》和《訴訟律》尚未修完,因為涼國的國家制度還是混的,行政機構也十分不健全;《經濟律》也較為龐雜,主要是對涼國的各種產業進行管制,并規定有相應的法律,如農業就規定人民只有耕地的使用權,所有權歸國家所有,不準私自買賣;畜牧業也規定有草場由國家所有,牧民只有使用權。
見新法已經初,劉范第二個去視察的是涼國賴以興盛的商業和手工業。在商業方面,由于城池中商業太過發達,以至于涼國大多數城池的東西兩坊已經遠遠不夠商鋪的需要;因貿易的發達,涼國的驛站和道也不堪使用。
至于手工業,因為劉范采取了明治維新的“產興業”政策,涼國已經發展出以繅業、印染業、織布業、制紙業、制業、制茶業、制瓷業、制車業、制磚業、伐木業、鋼鐵加工業、羊加工業為支柱產業的產業系。分管手工業的馬鈞,結結地、又驕傲地同劉范匯報說:基本上世上的品,涼國的工場都能生產出來,而且品質和產量皆是世上第一!
涼國制茶,除了干制外,主要是將茶葉加工茶磚和茶餅,茶可以祛除食的油膩腥膻,主要銷往漠南、漠北、嶺西等以牛羊為食的地方,在朝廷治下也銷量很好;還有工匠功仿燒越窯青瓷,涼國的青瓷的品質和產量甚至比越窯還高,在大漠、中原和綢之路上的銷量都十分好,涼國人也趨之若鶩;而之所以涼國的制車業發達,也是劉范意料之中的事,畢竟涼國貿易發達,總得需要大量的馬車運輸原材料進涼國,再把經加工后的手工業制品運輸到綢之路上銷售。而且涼國的牧民占總人口的百分之四十八,牧民們需要車輛供轉場所用。
劉范視察了幾個郡的商業和手工業發展況后,他可以自豪地說,涼國已經為了當世的“世界工廠”了!不過,劉范的涼國只是“世界工場”。“工場”和“工廠”是不同的,沒有工業革命和工廠制度就只能是工場。劉范這才發現,原來他一不小心竟然復制了后世種花家的功:那就是以制造業立國、富國、強國,現在涼國也能像后世的種花家一樣,對各個國家和部族基本都是出超。
第三個視察的,是涼國的軍工。依然由馬鈞帶隊,劉范先后視察六個郡的兵工廠。涼國的每一個郡都有一個兵工廠,劉范投的資金也很多,故而軍工也是世上第一。僅僅在甲胄上,涼國軍工已經能制十幾種不同的鎧甲,有輕便的皮甲;有近戰防弓箭的板甲;有防勁弩的重甲;有防一般刀劍槍槊的明甲……甚至工匠們正在研究從安息帶回來的連環鎖子甲,要把這種工序繁復、產量極、只有安息的將軍才能裝備的鎧甲,投大批量的制造;
如弓,工匠們研制出了最佳程分為二三十步的弓,以適應涼國鐵騎的馳本領(馳就是騎,騎一般都在二三十步之);最佳程為百二十步的弓,主要裝備涼國步軍;甚至還有程遠達二三百步的弓,主要供給涼軍的神手和將領;另外,工匠們甚至還據士兵的氣力不同,制出程為四十步、六十步、八十步的弓,不一而足,涼軍可以依照軍士的質和軍隊的需要,向兵工廠要求訂制弓;
如箭矢,大多數是所有弓弩都可通用的箭矢,還有一些作特殊用途的箭矢,如涂抹有毒藥的毒箭,發號施令的令箭,示意大軍發總攻的響箭,火攻所用的火箭,錦衛用的袖箭等等。而且工匠們不知如何調制合金配比,箭頭不會生銹。
兵工廠給出的答卷讓劉范十分滿意,重賞了許多人。之后劉范又前往幾個牧監視察。劉范之前已經給盧植制定了指標,規定全國七十二牧監必須常年保有一百五十萬匹戰馬。因為安息和月支的賠款中有數十萬戰馬,以及之前的大戰中劉范所獲得的戰馬,實際上涼國府保有的戰馬早已超越二百多萬。盧植還不得不向有功將士發放了數十萬馬,才“勉勉強強”地完了一百五十萬匹戰馬的指標。
這一百五十萬匹馬,毫無疑問是天下最為優良的馬群。盧植聽從了一個老羌人的建議,留下了十萬匹品質最優的雄馬作為種馬,其余的雄馬盡皆去勢。大宛馬有六萬多匹,盧植一面保證大宛馬的種群,一面也以數大宛馬與其他馬種相配。涼國戰馬大多數在牧監管轄下,另有些涼軍中服役,采取的是戰馬換。
一視察下來,劉范十分滿意,涼國的強大已經出乎他的意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