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詭三國 第3586章 將誅獨士

《詭三國》第3586章 將誅獨士

;

  第3585章 將誅獨士

  『孟子?』

  驚鴻道人愣了一下。

  孟子說了什麼,又是做了什麼?

  驚鴻道人目閃爍,他不好說自己不知道,也不好說自己知道。  請到ʂƮօ.ƈօʍ查看完整章節

  斐潛昂首傲然立,言語鏗鏘有聲,一字一句之間,似乎震得春雷,天地變,無邊雨水瀟瀟而下,『齊宣王問,伐紂是否臣弒君,孟子答「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斐潛此言一出,便是眾人臉皆變。

  孔子和孟子所的時代背景不同。孔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那是一個社會盪、諸侯割據的時代。而孟子則生活在戰國中期,那是一個更加混和戰爭頻繁的時期。因此,他們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自時代的特徵。;

  那麼大漢現在又是在什麼時代呢?大概類比像是春秋末期,所以大家依舊談論忠孝,等到三國建立十幾後,頻繁的戰以及人口衰敗,百姓苦痛民不聊生之後,上層統治者才開始會會到百姓的重要。

  畢竟沒有百姓給他們統治,他們就是連廢都不如。

  靖康之恥,慘吧?

  然後呢?

  古今中外的歷史迴,都是如此,戰方定的時候,就是百姓重要,沒有百姓誰替統治者勞作?等到社會穩定,盛的時候,父老鄉親就迅速轉變為了韭菜和賤民。

  最開始的皇帝,或者做王侯,那真的是危險職業。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王的孩子為他國的質子,是常見的事就是被驅逐,流浪,難之後才當上國君,而且這些過苦的,材率顯然比其他沒有過苦的公子要高一些。;

Advertisement

  因為那個時候還沒孔子什麼事,沒說一定要父傳子子傳孫,結果在秦始皇喊出了要子子孫孫千秋萬代之後,於是其他的皇帝才哦一聲,原來可以這麼幹,臣子百姓也沒意見啊?

  這下限一下子就得到了新突破。

  原來還可以這麼玩?

  頓時就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於是後來的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就在一遍又一遍的刷低著下限,然後為了防止百姓的反抗和暴,也就在不斷的加強統治的力度,思想的控制……

  大漢,算是最後一個普通百姓可以登太守的府門,指著太守鼻子一頓臭罵的王朝了……

  當然,嚴格上來說,只是在漢文帝的時候可以。

  漢文帝即位第二年頒布詔書,明確廢除了『誹謗妖言罪』,為華夏古代唯一明文規定百姓可批評皇帝、員及府而不獲罪的時期,這一政策在其執政期間得到嚴格執行。但是很快在漢武帝時期,這一條文就被廢止了,膽敢辱罵員的,一律都按照尋畔滋事罪論。;

  『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斐潛緩緩的說道,『賊仁義者,為獨夫也。何為仁義,非一家之仁義,乃天下之仁義也。逞一家之仁義而悖天下者,獨也。天下之仁義,非虛言之,乃免百姓之疾苦也。若有虛言忠孝仁義,卻害百姓於水深火熱者,某自當效周公負斧鉞而東立之!』

  斐潛話音落下,大殿之外春雷萌,驚得大殿之的青銅燈樹驟然出燈花,火搖曳。雨水噼啪砸落在大殿瓦片上,嘩啦啦響一片,卻蓋不住大殿之的啜啜議論之聲。

  荀攸雙手下垂,攏在袖,表面上似乎紋風不,可是在袖子裡面的手卻微微抖。他著斐潛深上隨隨著其作而晃著的黼黻紋,忽然想起太興三年在長安城頭,驃騎將軍也是這樣指著大河說『帝王將相終土,唯有蒼生似江河』……

Advertisement

  雖然說周公負斧鉞東立是典故,指周公輔佐王,東征平叛,象徵忠誠和權威。斐潛引用這個典故是在回應驚鴻的質疑,強調自己像周公一樣輔佐天子,維護正統,同時展示權威。但是同樣的,如果有人虛言忠孝仁義……;

  金瑋藏在人群之中,著腦袋,指甲深深的嵌進了掌心。他完全沒有想到斐潛會說得這麼直接,而且這麼不給斐潛自己留後路!

  這完全不符合金瑋對於大漢吏的印象!

  大漢吏的話,從不說滿,畢竟萬一……哦,沒有萬一,是肯定做不到的時候,自己也方便甩鍋。畢竟為手下工作沒做好而道歉,一來可以甩鍋撇清責任,二來也可以據輿論置臨時工。

  可要是什麼都攬到了上,這不得天天勞累,想盡辦法讓百姓過得幸福,這還怎麼能作威作福,逍遙?驃騎這是瘋了不?孟子說水載舟覆舟,那是說說而已,哪個統治者不是用水來洗夜壺的?誰還真心去管這水清澈不清澈,乾淨不乾淨?

  『好個負斧鉞而東立!』人群當中忽然有個虬髯漢子掌而嘆,『某等陋之人,不通什麼經文真意,但是這百姓疾苦,卻是深切會!當年關中殍遍野,便是驃騎領我等墾荒耕作,方免今日之饉!』;

  吃瓜的群眾最關心的,自然就是吃。

  對於大多數的百姓來說,誰讓他們吃飽吃好,誰就是好皇帝。

  當然,隨著時代的發展,百姓對於吃飽吃好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這也同樣是人類的本,但是不能因為人的本如此,統治階級就有意識的讓百姓在可以吃飽吃好的時候,有意制和剝削,讓百姓永遠陷於吃不飽也吃不好的環境之中。

Advertisement

  『道德經有言,大道廢,有仁義!至德之世,大道興隆,仁義行於其中,人人皆仁義,故而仁義不世!如今信不足焉,有不信焉!』驚鴻站起來,直面斐潛,大聲疾呼,『自驃騎改制以來,私祀、毀讖緯、以匠籍士籍,豈非逆天而行乎?!如今驃騎不通教義,安可定五方上帝掌教?貧道七歲誦《黃庭》,十二解《參同契》,二十得左仙長親授北斗禹步……』

  『道長既然通曉經義,可解得「絕聖棄智」四字?』斐潛目掃過驚鴻慘白的臉,『《莊子胠篋》有載,田子盜齊國時,連聖智之法一併竊之——今有人私吞香火錢財,拷打同道索求《太平清領書》殘卷,可是比田子聰慧?』;

  驚鴻頓時面漲紅,旋即青白,抖,卻一時說不出話來。

  斐潛微微嘆息,搖頭。

  這個年代的傢伙,還是臉皮一些。要是後世那些拳法大師,不得左右騰挪,上下顛倒,然後吼一嗓子你罵我了,你侮辱我了,你說話那麼大聲幹什麼……

  荀攸適時上前,將驚鴻的罪證展示出來,『太興八年,川中道觀無故走水……』

  眾人頓時嗡嗡議論而來,與大殿之外的雨聲混雜為一團,如同一塊塊的石頭砸在了驚鴻上。

  『孝經明義,之父母。左仙長既為汝師,即似汝父……』斐潛緩緩的說道,『然左仙長臨終嘔之時,汝又是在何?不守病榻之前,盡弟子之責,卻忙著接收五方上帝教職權!更有甚者,連左仙長七星玉佩,也是私竊了去!這等欺師滅祖之徒,也配談什麼家國天下,忠孝仁義?!』;

  聞得此言,驚鴻忽然暴起,還沒有做出什麼舉來,就被一旁的驃騎護衛直接按住。

  當驃騎護衛按住驚鴻之時,他在袖中的七星玉佩突然落出來,跌落地上,摔兩截。

  『左仙人有言,驚鴻聰慧太過,若掌教宗,當害經毀民也。今日得見,果如左仙人之言。』斐潛揮揮手,讓人將驚鴻道人下,『著令,押大獄,追查其貪腐妄權之罪。』

  護衛將驚鴻頭上的道冠打落,拖拽而出。

  驚鴻此刻才忽然想起當年左慈在川中知道了道觀走水之後什麼都沒說,只是坐在後山之上,吹了一夜的竹笛。當時驚鴻沒心思去細想,現在才猛然間想起左慈究竟是吹了什麼曲調……

  《薤》。

  在人群當中的金瑋見勢頭不妙,悄悄的就往後退,走沒兩步,卻覺得像是撞上了一堵鐵牆,頓時一個屁墩,摔倒在地。;

  『金郎君,這是要往哪裡去?』穿著普通麻布袍的闞澤在兵甲護衛出笑容說道,『有聞司請金郎君喝茶……』

  『金郎君?』正被拖著出大殿的驚鴻道人正巧見了這一幕,不由得瞪圓了眼,『他……他不是姓楊麼?』

  闞澤無奈的搖頭笑笑,『哎……什麼做利令智昏……竟然將金郎錯認楊郎……』

  ……

  ……

  理完一系列的雜務,斐潛才有空真正的下甲冑,換回寬鬆的袍,坐下來喝杯茶。

  『我聽說了……』黃月英坐在一旁,『你在青龍寺說了周公之言……』

  『嗯。』斐潛點了點頭。

  黃月英看著斐潛,『這樣一來……若是天子又拿什麼忠孝大義來你……』;

  斐潛呼出一口氣,『天下有序,要有一定的標準……最簡單的,就是忠孝……這就是儒家厲害的地方了。法家很不錯,但是法家沒辦法解決民眾不知法的問題,所以要先有儒,再有法。只可惜這儒家上去了,就不想下來……一個皇帝,肩上就是千萬百姓的命,若是做得好和做不好都一個樣,那麼又有誰會去努力?』

  黃月英皺了皺眉,『若是如此,天子肯定不樂意。不管是誰,只要當上皇帝了,肯定不想要有什麼……哦,所以才要五方上帝?』

  『對,也不全對。』斐潛端起面前的茶碗,喝了一口,說道,『陳勝吳廣一聲吼,但是吼完了他們也不知道要做什麼……項霸王也同樣不清楚,所以最後便宜了漢高祖……人人都說漢高祖知人善用,但是實際上是什麼?是漢高祖讓出了皇權!很顯然,漢高祖後來反悔了……於是「砰」的一下,七國之來了……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有一點,中央朝堂沒有了信譽。』;

  皇權和相權,原本是相輔相的。

  就像是後世政府裡面的總統和總理,但是如果說政府裡面的總統整天擔心著總理會不會搞死他,總理也整天懷疑總統下一刻會不會罷免他,這樣國家政府還怎麼運作?

  『做好事的人,做更多事的人,要麼被害死,要麼被累死,該活著的人死了,該死的人卻活了下來……』斐潛搖頭笑了笑,『你說,這樣的朝堂,這樣的天下,會變什麼樣?要改變這一切,不可能是一蹴而就,自然要徐徐圖之。』

  黃月英說道,『所以要留著天子?』

  斐潛點頭。

  院子裡面沉默了片刻。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沉默半響之後,斐潛笑著說道,『這其中的道理,也不是說說而已。』

  『可是……』黃月英低聲說道,『我聽聞說……有人將你和霍子孟相比……』;

  斐潛哈哈笑笑,『這還算是不錯了的了……』

  斐潛想到了後世經常會聽到一句話,是人類無法從歷史當中學習經驗,但是這句話只是說對了一半,是人類無法學好的經驗,但是壞的經驗則是一定會『學』!

  別看華夏儒家從春秋就開始喊忠孝仁義,但是實際上這社會道德麼,向來就是上行下效。

  漢高祖進關中的時候,還能約法三章,可是後來漢高祖反悔了,開始對於手下功臣手的時候,約多章都無效了,七國之後帶來什麼後果?就是原本是共同拱衛漢朝的王侯,都變了豬!士族世家嘿嘿笑著,大漢王朝的皇帝眼瞅著就是一代更比一代弱,到了王莽時期簡直就是被人當是橡皮泥,隨便怎麼都行。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