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籠中青雀(重生) 第94章 就藩? “東宮的女諸葛。”……

《籠中青雀(重生)》第94章 就藩? “東宮的女諸葛。”……

第94章 就藩? “東宮的諸葛。”……

離除夕還有一日。景和二十六年——今上在位的第二十七年, 還有最後兩天,便將正式結束。

新年將至,京城外早是一派喜樂安融。皇城之中, 大明宮、掖庭宮、東宮三宮殿, 更是格外輝煌華彩,碧瓦朱甍煥然如新,琉璃珠玉華流轉,盡顯盛世太平,天家氣派。

今歲風調雨順, 正在冬末, 天上又紛紛揚揚飄起了雪。雪珠不大,還不足人指尖大小,從燈裏盈盈落在地面,仿佛燈火如珠, 四散在天地之間。

向昭宮消閑的皇帝, 已在朦朧醉意裏, 同雲貴妃賞起了新雪。

另一側宮牆裏的太子, 卻被妾攔在了殿門之外。

“阿溶……溶溶!”

輕輕敲著殿門的太子聲音急促又低。他喚著妾的閨名,神是另一種無奈哀怨, 早不見了在外臣面前的溫和矜貴姿態。

跟隨的侍都離得遠遠地站著,權當聽不見太子殿下幾乎是在哀求趙良娣:“已經這麽晚了,你不許我進,我還能去哪兒?阿溶!你不見我,我也不走……我不去別, 我就站在這,等你開門!阿溶……你就不想見我嗎?”

或許是終于不住夫君如此的低微祈求,殿門中, 細如枯柳的人影晃了晃。

片刻後,殿門微微打開了寸許的隙。

“殿下還是請去吧。”

這聲音如白玉清冷,從隙中出的半張面龐,也似白玉一般皎潔又幽麗。

“明日便是除夕,殿下會同太子妃娘娘一起,先向紫宸殿給陛下見禮。殿下該與娘娘同宿才是。”

一字一句,緩慢又清晰地說著:“若留宿此,明日五更,再趕去見太子妃娘娘,既勞累殿下,又難免傷娘娘的心。娘娘正懷妊在,殿下正該陪伴。況且,陛下聖目如炬。若再陛下察一二異樣,豈不是這幾年殿下與娘娘的齊眉舉案,都盡皆付諸流水了嗎。”

Advertisement

“恕我這裏不能招待殿下了。”說著,便要闔上殿門。

太子卻牢牢握住了門扇的兩端。

他不過三十出頭,正當壯年,雖不比皇六弟一般武功震世,亦是從年開始習武挽弓,一直到前些年才逐漸懈怠,認真用起力量,自然不是如細柳的趙良娣所能抵抗。

“這些樣言語,人人都可說得,孤卻偏不要你說!”他一點一點掰開趙良娣的手指,“阿溶,這些年,你若煎熬,孤更比你煎熬十倍!孤只問你一句:難道數月不見,你就對我沒有半點想念?”

趙良娣沉默地著他,在他終于大開殿門進來時,沒有再做阻攔。

太子立刻擁住,向殿走。

殿中的燈火稍亮。走出門邊的影,趙良娣清麗素潔的臉,終于盡數亮之前。

已經三十一歲了,生育了五個子,不再是及笄新嫁的青春年,又足有近三年的時間恩寵稀薄,孤守空房,可的神卻和十幾年前幾乎沒有變化,依舊是恬淡的,和平的。

“何必擔憂父皇不喜。”太子已吻上的頸側,模糊的話語裏帶著諷刺,“明日是除夕又如何!”

他冷笑:“父皇自己都沒守著母後的牌位,去找雲貴妃的溫鄉了,還不許我來見你麽!”

趙良娣推開他的臉,另一手探上他的額角:“殿下既沒吃醉,也沒發燒,這樣的話,就請不要再提了。”

喚宮捧水,服侍太子潔面淨手。

太子竟果真不再抱怨,靜靜地了手和臉。

們又連忙搬走堆在室榻上的書堆。

太子走進去,看幾間殿的布置用度,與他從前常來時是有了些差別,但不算很大。

“至沒太委屈。”他一嘆。

趙良娣淡淡笑著,沒應這句話。

Advertisement

梳洗過後,已將二更。

講過了許多離別幽恨,太子自然要摟著妾尋歡。他的又湊到趙良娣頸間,沒再推開,只是承著太子格外激的歡

終于,幾番雲雨結束。

疲倦躺在太子側,趙良娣也終于可以詢問:“殿下是有什麽心事?”

若無不便對他人言的煩難之事,他也不會拋下重修恩近三年,還有了孕的太子妃,又來到這裏了。

“阿溶……”太子低聲地喚,“孤委屈啊……”

趙良娣安靜地等著他說。

“方才傳來消息——”他深深吸氣,“就在大前日,父皇又提起給六弟賜婚,這回要賜的竟是晏尚書之!”

“這般的恩賜,他竟還想都不想就拒了?”太子不可置信地說,“他不但直接拒了賜婚,父皇還只‘罰’他年前不許吃酒,這竟是罰,不是賞?”

“殿下稍安。”趙良娣輕嘆著說,“陛下未必是真要賜婚,或許只是試探。”

“這孤如何不知!”

太子一側,又抱,嘆息:“可他能與父皇言談無忌,推拒聖命也只如玩笑一般,孤卻想親近心人,都要瞻前顧後……”

——心人。

趙良娣一直平靜無波的心,終于泛起微澹。

“心人”“寵妾”“第一個良娣”“幾乎做了太子妃”“先生家的師妹”“青梅竹馬”,印在上的,與東宮裏其他妃妾“不同”的名號著實太多,迷了旁人的眼,也險些蒙住了自己的眼睛。

“與衆不同”的時再多,當楚王殺妻且不願續娶,他想與正妻恩,好凸顯出他與楚王的區別,讓陛下欣喜之時,便也可以輕松地疏遠三年。

幸好的孩子們都長大了,連最小的兒在那年,也已過了三周歲,不會再輕易出事。

Advertisement

幸好還算不低,多年威勢尚在,即便一時“失寵”,也沒有人敢當面挑釁辱。

既要和太子妃做恩夫妻,遇事為什麽還來找?與太子妃商議不是更好?

微有嘲諷地想著,聽太子在耳邊嘆氣:“他又提征西戎的事。父皇雖然當時沒應,能以晏尚書的兒試探,至也是心了的。一個東夏,已世人念了多年的‘楚王殿下’,若再添一個征西戎之功……”

“阿溶,”他低聲說,“我絕不能再讓他立這一功。”

他說:“我若讓人提議,他就藩西陲,鎮守國門,好讓大周再休養生息……你看如何?”

“就藩?”趙良娣頃刻就斷了方才的思索。

撐著酸的手臂,稍稍擡起,看著太子:“殿下,自從‘五王之’,大周便不許皇子再就藩。凡年皇子,依功勞、出、品行不等,或封親王,或封郡王,或授郡公、縣公,皆只以虛封,不授實地,留在京中安養,就是怕再出藩王起兵謀反之。楚王已是親王,封無可封,又正有軍中實權,若真令他就藩,便是埋下禍,危害更甚于讓他立功啊。”

便問:“既是才知此事,‘就藩’這話,不知是何人對殿下提起?”

“這……”太子含糊了過去,沒答的疑問,只說,“可先讓他遠離京城,再無可能繼位,才能保得住東宮的安穩。至于其他,”他咬牙道,“只能將來,再慢慢看了。”

默然片刻,趙良娣支撐不住,倒回枕上。

“這幾年,我一心讀書,其實對京中局勢,也不大清楚了。”緩緩地,笑道,“殿下心意已定,我為殿下的妃妾,自然全跟著殿下走。”

太子已不願對毫無瞞。“賜婚”與“就藩”之言,應也并非方才得知,而是早已思索了數日。

說出看法即可。若強行多言勸告,不待東宮失勢,已會自其害。

說到底,只是太子的妾室,并非他的謀臣,更非他的妻子。

闔上雙眼,出消瘦的臉龐上滿面的疲憊。

太子便也不忍再問。

替最喜歡的人掖了掖被角,他輕輕說:“等到撥雲見日那天,我必不會再讓旁人委屈了你。”

趙良娣更覺得這話淡而無味。

東宮妃妾之制,只稍遜于大明宮中,遠勝于各王府。

太子妃之下,許有良娣四人,正三品;良媛六人,正五品;承徽十人,正六品;昭訓十八人,正七品。但這只是許有妃妾的額數,并非太子一定要納的人數。

從太子大婚之前,陛下便經常向東宮賜人。上次選秀,給七皇子、八皇子選妃妾之餘,陛下還又賜了四名宦之為東宮昭訓。太子不便似楚王一般,推拒恩賜是真。

可東宮含,現有的良娣三人,良媛三人、承徽五人、昭訓十一人,卻并非全是陛下所賜,共有八人,是他主禮聘而來。

還有十幾個尚無名位,只是侍了寢的宮人“娘子”,也是他自己當時喜歡,才會寵幸。

從年時許諾正妻,卻只能迎為妾,到這十幾年中,幾十個子的仇恨怨懟,的委屈,究竟誰才是罪魁?

太子的親吻,溫落在趙良娣的眉心。

趙良娣眼睫分毫不,呼吸均勻綿長,似是已經睡了。

-

是日除夕。

未至五更,皇帝便已起,著裘冕、乘輦,前往紫宸殿。

雲貴妃要待妃嬪齊聚,方能率衆向含元殿前朝賀。

此刻還只有幾個年輕低位嬪到來,不必親自招待,便一面大妝,一面細聽了親信的回稟:

“昨夜,太子又去見了趙良娣。”

“趙氏……”雲貴妃看著銅鏡,“東宮的諸葛啊。”

先太子太師之,趙書溶,從七歲起,便有“今時易安”的才名。

“趙良娣從前便助益太子良多,不知今次會不會再勸回太子的心。”親信說出擔憂。

“那也難說。”雲貴妃反而一笑,“但今次不也無妨。”

扶正象征貴妃份的七龍九冠,站起,指尖從黃金的龍首上輕輕劃過,笑著說:“讓阿昱就藩西疆,遠離京城遠離朝堂,多好的提議,多好的機會,他一定會再心的。”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