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顧襄一生清正,從不結黨營私,顧家也不願捲奪位之爭,昭王最終還是娶了對他更有助益的大司馬之。
後來顧嫣與沈烺說親,昭王恐怕就是心有不甘,這才暗中籌謀,設計將人奪去。
阮阮停下來,眼淚止不住地流,激地抓傅臻的手臂,「哥哥還不知道吧,陛下為何不告訴他,讓哥哥快些將嫂嫂救出來呀!」
傅臻讓冷靜下來,「青靈的手在當世已經算是高手,在室機關之下都只能勉強逃,沈烺也未必能順利將人救下,朕也怕他不夠冷靜。」
阮阮的聲音都在抖:「那怎麼辦!」
「放心,」傅臻道,「昭王府被重重衛軍包圍,朕方才出宮之時,也已在王府室之外安排了心腹暗衛保護的安危,昭王被足,暫且沒辦法將人轉移,顧嫣現在還是安全的。」
沈烺的大軍半月後抵達京城,而顧嫣的行蹤也已經暴,王雪織又被挾持到宮中,眼下的況,不必傅臻主出手,昭王自己都會按捺不住。
他今夜來也是為此事,怕沈烺招架不過來,阮阮恐怕也會有危險。
傅臻安著,倏忽眸一凜,外面已然躁起來。
刀槍劍戟的刺耳聲響劃破了夜幕。
第107章 晉江正版獨發 宮
昭王派暗衛送往大司馬府上的書信還未送達, 便被火速遣返,而送到大司馬手中的,是經過深思慮之後的另一封信。
就在同時, 太傅崔慎也接到了昭王府十萬火急的暗信。
昭王不知青靈挾持王妃去了何,整個上安的藥鋪都沒有搜尋到人影, 而宮中卻在今夜傳了醫, 昭王猜測青靈帶人進了宮。
王妃在刺客手中,刻不容緩, 這是大司馬出兵最好的藉口。
大司馬手上有三千人馬可以隨時調用,衛軍副統領是太傅的心腹, 直到今日才暴,算是一張底牌,而神機局第四局和第五局亦有太傅的布局, 宮宮外都有昭王安的親信。
傅臻舊傷痊癒之後,只會日復一日地恢復到最強大的狀態,今日是將他足府中, 來日或許就會讓他人頭落地, 事態再這樣發展下去,只會比今時對他更為不利。
而沈烺那邊手中數萬大軍尚未抵達京城, 他僅用五日自江州疾馳回京,路上幾乎沒有停歇, 今夜便是他力消耗最大的時候。
此時突襲, 昭王不信沈烺還能輕易保全自。
昭王想不出還有比今夜更適合宮的機會。
兵貴神速, 二更的梆子聲一響, 衛軍副統領帶兵將衛戍營督衛控制在府中,隨後又帶領部下將昭王府外傅臻圍困在王府守衛通通斬於馬下。
漫過長街,馬蹄聲、呼喊聲、刀劍聲混在一, 滿城的百姓聽到外面的都嚇得鎖門窗,不敢鬧出一一毫的靜,一時間人心惶惶,草木皆兵。
昭王微笑地看向高頭大馬上刀尖滴的軍副統領,心道舅舅終究是向著自己的,也還是捨不得從龍之功和皇后之位的。
還有不可忽視的一點,昭王登基之後必定會為太后平反。
即便當真做了那些錯事,那也是新帝生母,無論使用何種手段,哪怕偽造證據顛倒黑白,昭王都會給一個清白之名。
蠱害人是大罪,甚至為了整個崔氏的污點;而太后一旦重獲清白,那也是整個崔氏門閥的清白。
王敗寇,歷史總是由勝利者在書寫。昭王在民間廣讚譽,相比之下傅臻反倒是濫殺無辜的暴君,老百姓更願意相信前者,即便昭王今日反了,來日昭告天下也有一套說辭——
武帝暴戾恣睢,殺人無度,以巫蠱之名誣陷養母太后,不仁不孝,種種罪名罄竹難書。
若在以往,昭王忠心自然日月可鑑,可誰能忍自己的生母遭人誣陷,被迫認罪伏誅!即便宮,那也是有可原。
至於那些囂著謀朝篡位的老頑固,誰敢得罪新帝與崔王兩大門閥,殺了便是,又有何難?
甚至昭王都有想過,大晉最剛正不阿的那位史中丞,若是看到自己的兒完好無損地站在他面前,是選擇讓再死一回,還是心甘願地做貴妃的父親。
那場面,昭王想想都覺得很有意思。
籌謀多日,一切都已準備妥當,只等今夜。
他將繡金的龍袍穿在銀黑的盔甲之,夜風掀袍,燭火之下能看到燁的金芒。
離開之前,昭王緩緩走進室,最後吻了吻顧嫣的。
「阿嫣乖些,等我回來,封你做貴妃好不好?」他微笑著,連抵死反抗的模樣都覺得甚是可。
室外安排了十足的府兵守衛,沒有人能帶走。
昭王一銀甲翻上馬,後嚴淮、清河等心腹高手也披戰甲,黑夜中如的軍隊往神武門的方向追涌而去。
夢寐以求的位置就在眼前,沉重的甲冑將他清雋的容陷在無邊的翳當中,琥珀的眼眸掠起炙熱濃烈的之火,能將萬里河山燃燒殆盡。
將軍府。
衛軍與神機局各率領一隊人馬蜂擁衝進沈烺的將軍府,與府衛兵正面廝殺起來!
刀刀,不管不顧,一劍下去就是濺三尺!急促的刀劍錯聲裹挾著濃郁的腥氣一直傳到後院。
傅臻的懷中,小姑娘輕輕地抖,寒意如同毒蛇般攀上背脊。
前世的顧驚瀾將一顆心都捧給了慕容卓,滿心籌謀只為助他奪嫡登位,最終卻換來滿門盡滅,被剖腹殺子,受盡折磨而死。今生她懷著驚天恨意歸來,亂江湖,動朝堂,戰沙場,梁國百年來首位以女子之身成為三軍統帥之人,在這群雄并起,英才輩出的時代,顧驚瀾之名傳…
【正文完】翁璟嫵十六歲時,父親救回了失憶的謝玦。謝玦樣貌俊美,氣度不凡,她第一眼時便傾了心。父親疼她,不忍她嫁給不喜之人,便以恩要挾謝玦娶她。可畢竟是強求來的婚事,所以夫妻關系始終冷淡。而且成婚沒過多久永寧侯府來了人,說她的丈夫是失蹤許久的永寧侯。情勢一朝轉變,怕他報復父親,她提出和離,但他卻是不愿。隨他上京后,侯府與京中貴眷皆說她是邊境小城出身,粗俗不知禮,不配做侯府主母,因此讓她積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