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嗣跟著張機去看船。西洋船模文總造過不,中國海船出于興趣也稍微涉獵過。令文德嗣比較不滿的一點就是國對這方面的研究遠不如國外多、不如國外專業,甚至中國古船的模型也是國外收藏較多。能看到的資料非常。
船場沒有干船塢,是直接放在船架上的。文德嗣知道干船塢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熙寧年間修理龍舟就是這個方法,但是后來使用的人似乎并不多,基本算是孤例。要不是沈括的記載,恐怕多數人都不知道有過這事。”
“這船如何下水?”文德嗣對古代沒有船道沒有船塢的況下如何下水很有興趣。
“用稀泥涂滿灘頭,再用繩索牽拉就可以了。”
真是簡單。文德嗣點點頭,所謂人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并不是一句空話。
這艘船的進度已經差不多完了七,船已經型,不過沒安裝甲板。憑借他有限的一點古船知識,文總看得出這是一艘所謂的“廣船”。它在中國古代海船中屬于大型船,船上寬下窄,船尾有虛稍(假尾)。最大的特點是有在中線面有深過龍骨的板。這塊板起到了減緩搖擺和橫漂的作用,是廣船的一大特。尺寸上大約屬于四百料船,這是明政府允許民間建造的最大船只了。雖然中國的船工毫無疑問有能力造千噸級的大船,但是船只過大作起來很困難,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了。
文德嗣目測下長度,船長大約27米,寬5米多,略估計了下排水量是70噸。這和他們手中掌握的其他400料船幾乎一樣。可見400料船已經有了一定的標準。文德嗣問張機,他造船是不是用的船書,張機滿面尷尬,紅著臉說:“沒有船書”。
文德嗣知道他要保守自己的技,心想不把你震服帖了,怕是以后躲躲藏藏的還有許多啰嗦,清了下嚨,用廣東話報出了一連串數字:
“400料戰座船,長8丈6尺9寸,寬1丈7尺,用工2487,……”
(注:這里的尺是工部尺,合0.311米。另有市用尺,合0.283米)
話音未落,張機已經普通一聲跪倒在地,滿臉惶恐:“大……大……人……”
文德嗣說:“起來吧,怕什麼?!”
“大人原來都知道――”
“待你到了博鋪,看了我們的大小鐵船,才知世間的機巧之的深。一本船書算得了什麼!”文德嗣心想這不過古船好者們最基本的資料讀《南船記》上的東西。
“是,是。”張機知道這位老爺是大行,又聽說有完全不一樣的鐵船可看,心里早就按奈不住,介紹起船只來也變得痛快多了。
這艘即將完工的船只是雙桅船,船使用的杉木,這個和文德嗣記憶中的資料不同,他記得書上說到廣船的特點就是“鐵力木”為之,他們繳獲的伏波號也是廣船,雖然沒用鐵力木,也用了同屬木的荔枝木。
面對文德嗣的詢問,張機說這完全是本問題,鐵力木的價格高,杉木又多又便宜,強度也還過得去。據他說這是廣東那邊的一家海商訂購的,每次去南洋貿易都買艘新船,不求船好,只要能安全到達就可以,到了那里就連船帶貨全部賣掉,再搭其他船回來。所以船差不多就是一次的,用料能省就省,只要便宜就是。
“這樣一艘船要多銀子?”
“行價八百兩,若用好木材,再加二百兩。”
這麼說一艘船的價格就在一千兩了。看來海軍果然自古以來就是燒錢大戶。造船的事,還是要引民間資本比較好。
這艘船從結構來看,全船由12道艙壁將船分隔13個船艙,艙壁板是用大的樟木板制,厚度在10厘米以上。這就是中國古帆船最領先世界水平的結構:水艙。水艙壁與船外板界都有抱梁肋骨并用鐵釘固定。在艙壁和抱梁肋骨在靠近船底的地方開有兩個流水孔,這讓文德嗣有點驚訝――開了流水孔,這個水艙還怎麼防水呢?
張機解釋說這些水空是為了便于排出艙的積水,航行的時候用特殊的木塞堵上就可以。
船板全部是杉木,底板的厚度超過20厘米,船舷板15厘米,板列寬度8~20厘米,船中部最寬,首尾逐漸變窄。船板的橫向連接采用平接式,縱向連接使用平面同口連接,板里用捻料填塞。這是用麻、桐油和蠣殼灰混合的,桐油的分是桐油酸甘油酯,易起氧化、聚合反應,形的漆堅韌耐水,蠣殼灰的碳酸鈣含量在90%以上,高溫燒的石灰最適合調和桐油,石灰本有很強的粘結,石灰和桐油混合,能促進桐油的聚合干結,形桐油酸鈣,防水極好。在這些船板之間還使用了鐵釘進行釘聯,有釘眼的地方用油灰捻料封蓋。
第三、第七艙壁前設有首桅和主桅座。桅座是一塊固定在艙壁和船殼上的大樟木,上面有兩個方孔,方孔桅夾柱,再通過桅夾柱就可以固定桅桿了。中國式帆船的一個特點是桅桿可以眠倒和拆卸的,桅桿座上設置了轉軸并在艙壁上留下了擱置桅桿的方孔。
艙是海灘上隨可見的卵石,張機說主要放在第三、第四艙下。兩舷有龍筋木,用來鋪設底艙甲板,貨和人員起居就是在這層甲板上。
船舵是用木制的,雖然是一次船只,關鍵部位還是不含糊的。船舵是一種原始的可升降的平衡舵,舵板上還開了不孔,據張機說這樣能讓舵作起來省力一些,也是廣船上所獨有的設計。
最讓文德嗣興趣的還是工棚里堆積的許多造船原料。特別是鐵件。中國船從戰國起就開始使用鐵釘連接船板,到唐宋時已經完全,現在親眼看到這些東西豈不是讓他興不已。這里鐵釘的種類就有六七種:鏟釘、方釘、棗核釘、爬頭釘、扁頭釘,形式各異,有不同的用。還有一種奇特的尺形鐵構件,長大概50厘米,寬5厘米,厚0.6厘米,一段摺直角形,尺上還有四個小孔。張機介紹說這是釘連接船板用的鋦釘,作用是將外板連在艙壁上。做法是先在艙壁上預開鋦槽,在外板上開孔,把鋦釘由外向打進并就位在艙壁的鋦槽。再用釘將鋦釘固定在艙壁上。
文德嗣在船上轉悠了一圈,看著這艘真正的明船,心里琢磨著,能不能把這艘船變一艘風帆巡洋艦。但是仔細一想覺得這船還是太小,400料船的載重噸不過30~40噸,做戰船最多也就6~8門大炮,其運輸量對工業化所需要的海量原料來說也是太可憐。做探險船速度又太慢,看來還是要搞他最悉也最喜歡的雙桅縱帆船。
“老張,”文德嗣說,“你覺得紅的船怎麼樣?”
“船只高大,有大炮,不畏風浪海盜。”
“還有呢?”
“帆纜妙,”張機老老實實的說,“速度快,我曾在紅船上看了許久,大約是因為桅桿高,帆布多,吃風大。但是真正的奧妙還是看不出來。”
“嗯,這些我都知道。”
張機看了看文德嗣,眼神中冒出了亮。但是他知道手藝是吃飯的本錢,這位老爺豈肯輕易告訴他,不由又黯淡下來。
文德嗣笑了笑:“我告訴你,我們所來的澳洲,專有學校教授造船。你我知道的這些船,加起來也不過是些皮而已。你要是有興趣以后自然有人教你。”
張機忙跪下去磕了幾個頭:“若蒙老爺傳授,張機激不盡,一生一世為老爺們驅使。”
“嗯,你且起來。”文德嗣找了塊大石頭坐下,把手中的本子打開,里面是一張帆船的線圖
“這船你能造麼?”
張機端詳半天,這圖和他在船書上看到的圖完全不一樣:比例嚴整,而且線條清晰,準確,并非簡單的畫個廓,特殊的三視圖更讓人有直觀的。他暗暗咂舌――學會這個制圖之一輩子就吃喝不愁了,這群人果然不是等閑之輩。
他問了幾個比例方面的問題,約莫估算了一下,船大概在一千料上下。這麼大的船張機沒造過。
“小的沒造過這麼大的。”張機小心的說,“小的愿意試試看。”
文德嗣選中的船是雙桅縱帆船,這種快速縱帆船作靈活,速度快,不考慮武裝的況下,不到10人就能運作,除了載貨以外,還可以載正式乘客30人。非常適合遠洋冒險和海商巡邏作戰。著名的洲號就是一艘雙桅縱帆船,它在1851年的帆船賽中奪冠,全部水手連船長只有9人。后來在南北戰爭期間曾經作為南軍的走私船。排水量170噸,全長30米,寬7米。吃水3米。配備兩門24磅短炮(舷炮)和一門12磅長炮(中央回轉炮位),如果配備更輕的6磅炮,可安裝6~8門。
注:關于廣船,400料的資料都來自中國造船史,關于料的概念目前有多種說法,這里取中國造船史中的一料等于60kg載重。
唐可兒一度覺得,宅鬥宮鬥很無聊,有吃有喝,過自己小日子不好嗎?為個男人鬥來鬥去,是不是傻? 可真的穿越了,她才發現,爭不爭寵,鬥不鬥爭,根本不是自己說了算。 權傾朝野的十王爺,兇殘冷酷,而且,不近女色,娶了老婆,守活寡,而唐可兒就是那悲催的那個。 然而,說好的不近女色呢?寵的那麼高調,害她成為眾矢之的,她該不是嫁了個禍水吧? 哦,不,她嫁的是個妖孽,王爺喝了酒,還會變身?這冷冰冰的蛇是個啥? 十王爺:“看到本王真身的,隻有死人。” 唐可兒:“不死行不行?” 十王爺:“行,留在本王身邊,敢跑,就吃了你。” 唐可兒:“呃……”
對于生于末世的雙系強者時柳來說,沒什麼比好好活下去更重要了,所以,當被雷劈到古代邊關,成了寒門軍戶之女李五丫時,她適應良好,入鄉隨俗當起了古代人。活著嘛,就得有點追求。衣:綾羅綢緞、珠寶首飾都要有,不過分吧。食:每天來點燕窩魚翅、海參鮑魚,不過分吧。住:亭臺樓閣、軒榭廊舫,竹林幽幽、鳥語花香,自家就是風景區,不過分吧。行:香車寶馬不可少,不過分吧。銀子花不完,工作不用上,老公孩子熱炕頭,這日子......完美!時柳決心要將在末世沒經歷、沒享受過的一切都體驗一遍。可惜,現實狠狠給了她一巴掌。邊關苦寒,...
前世,她天才急診醫生,救人路上英勇犧牲,意外穿越到了荒年。在原主靈魂消散之前答應原主孝順養育她的爹和娘,替她報仇!以及尋找她的親生爹和娘。這一世,一開局就被喪盡天良的親人賣了換糧食,且看手無縛雞之力的她如何破局。本以為窮困潦倒的逃荒路,她像會魔法一樣,救人組隊鑒渣虐婊樣樣行! 逃著逃著兵亂來襲,傾巢之下安有完卵,她毅然決然奔赴前線,用醫術救人。不料所救之人竟然是自己的失散多年的親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