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臨高啟明 第172節 萬人體育場

《臨高啟明》第172節 萬人體育場

領會了領導的意圖之后,建筑總公司的人馬就完全明白該項建筑的重點在哪里了。()

“說到底,這是個大會場,不是啥育場。”梅晚看著堆在自己面前的圖紙,這些都是手下們畫了幾個晚上出的圖紙,本時空可沒有大型寬幅打印機,出圖那是的在繪圖板上一筆一筆的畫出來的。

“跑道要不要造?”負責規劃設計的李瀟問。

“跑道還是要造的,閱兵和群眾游行要用。材料就用煤渣。”梅晚托著下考慮了一下,“場地用砂石拌石灰鋪上碾一下,下雨不積水就可以了。其他設施一概不要。”

建筑材料匱乏,所以育場環繞四周的大型階梯式看臺暫時不建造。重點,放在主席臺部分。按照馬千矚的設想,這座主席臺必須宏偉,堅固,讓人一看就能產生崇敬。

“雄偉、壯觀,而且要覺非常的穩固,你明白嗎?穩固,象征著我們新生政權的偉大力量,欣欣向榮的前景……”馬千矚比劃著,不知道用啥語言來形容。

“就好像廣場一樣?”

“對,可你別給復制一出來。”

“你要我復制我也復制不了.啊。”梅晚有點牢,“哪來這麼多的資源。”

“盡可能的把效果做出來。你可以集思廣益嘛。”

于是晚上大家就開始集思廣益.這個大型主席臺的結構了,最常見的自然是育場主席臺的常見模樣,當中一個高臺,兩翼是略低延出去的看臺。主席臺上方設置出挑的雨檐。很傳統,但是相當的實用。不過這個設計實在過于普通,顯然不能滿足馬千矚的想法。

不過這個建筑的事傳出去.之后,跑來了許多建筑好者們,紛紛來建筑公司獻計獻策了。各式各樣的效果圖紛紛出籠。

Advertisement

最后投建造的是一種新古典主義的建筑。一.個巨大的磚石臺階,長300米,高12米,最上面一級是一條貫穿整個臺階的柱廊。柱廊正中是一塊巨大的照壁墻――用來懸掛穿越政權的標志、國徽之類的東西,在整個柱廊上均勻的分布著12塊稍小的長方形照壁,用以懸掛旗幟東西。

在臺階的兩端,則設置一個類似烽火臺造型的方.形臺座。據設計,這里將安裝兩座巨大的火炬籠。

這個設計制作了模型,拿到了執委會的會議上。.石膏模型一u面,就在會議上引起了一陣難堪的沉默――這群人個個都看過紐倫堡黨代會的電影,馬上認出這個東西就是紐倫堡策佩林機場上的觀禮臺的翻版――它是由施佩爾博士設計的。

所有在場人士.都小心翼翼的沒有提到這建筑的藍本。其實每個人都很喜歡紐倫堡黨代會電影上的壯觀覺,但是深怕一旦揭開這層,普世遮布會得大家只好棄之不用。

“很壯觀。”馬千矚表示同意,“不過結構是不是太大了?”

“還可以,照這個育場的規模,我們可以設計臺階高24米,”梅晚指點黑板上掛著的效果圖,“現在臺階高只有12米,了一半。”

文德嗣也喜歡這個設計,的確夠壯觀,他已經想象自己站在主席臺上閱兵和發表講話時候的模樣了:“要我看最好還是24米,這個長度配12米稍微矮了點。”

“主要是材料勞力有限,只能減一點規模了。”梅晚說,

“我看沒關系,這是百年大計。多投一點也有好。”文德嗣說。

“沒錯。提高些高度就是了。”這個問題上馬千矚倒是很大方,“建筑材料呢?看效果貌似是石頭的,這得多石料方?”

Advertisement

“這個不可能是純石建筑了,石匠不夠,現在用黑火藥采石雖然效率高,但是打磨和切割也需要人手。所以準備采用技簡單一些的夯土結構。類似造城墻那樣,外面包石塊。”梅晚對這個問題早有準備。

“石頭怎麼樣?能配嗎?最好能做出近乎白的效果來啊。”

“百仞灘開采的石頭是發青灰的,不過我們可以用石灰涂白,效果應該還可以。”

“為什麼要涂?這個時空的老百姓可覺得白是兇。”

“難道涂一樣的紅?”

“和這個風格不配,難看死了。”

“我看涂金黃最好,熠熠生輝,神圣的黃金祭壇。”

“金黃就是公然造反了!另外你準備拿什麼來涂這個金黃?涂得不好就和廟一樣。有啥神圣的?”

最后通過的設計里還是決定還是用石灰水涂白,反正古人的房子也是用石灰水涂白的,沒聽說他們覺得是什麼兇的。

正式的圖紙里這個大型主席臺被去掉上面的柱廊。在臨高批量建造這樣的羅馬柱實在有些困難。不過在建造時還是留出足夠的寬度以便未來增添。整個建筑的高度也被提升到了18米。

上面柱廊雖然不造,但是用來懸掛徽章的照壁墻還是出現在正式的圖紙里。至于那些懸掛旗幟的照壁,梅晚決定暫時用木架來代替,每座木架高達12米,用來懸掛旗幟,當然得是風力比較小的時候才能實用,否則旗幟會象船帆一樣被吹得鼓起來。

考慮到這里的夏末秋初會有臺風,所以這些木架被設計可拆卸式,不用的時候可以拆卸下來儲存在建筑的部――雖然是夯土構,但是其中也開辟了一些房間和通道。

Advertisement

設計通過之后,梅晚開始著手施工。夯土結構的一個好是工人不需要太多的技,可以大規模的使用普通的力工。福建過來的客家人普遍有建造土樓的習慣,比較有經驗。用這些人作為夯土的領工。再配合從公社和外來招募的農民,工程轟轟烈烈的開展了。最忙碌的時候,整個工地上有近一千名民工在工作。在各個采石場上也有超過兩百人采石和切割石塊。另有百多人在海邊采集蠣殼燒石灰。

為了爭取進度,梅晚還用了工程機械來協助,挖土、堆砌和簡單的實都使用機械工作,效率大為提高。

收到石匠的加工能力和技水平的限制,梅晚發現一些大型復雜的構建石匠加工不了。當地的石匠加工過的最大石料也不過是修橋用的石拱梁,而且也有好多年不做了。

“要是有鋼筋就好了,直接做混凝土預制件。”梅晚從堆料場回來,到很憾。

“現在鋼材這麼匱乏,冶金部門本不愿意做鋼筋。”燕雀志說。

“用竹子做怎麼樣?”梅林說。他是個小小的施工員出。在高人如云的臨高建筑公司里自然只能充當底層工程技人員。

“竹筋混凝土?”梅晚想了下,他倒也的確聽說過這種工藝,用竹子取代鋼筋做預制件結構。20世紀的三四十年代流行過一陣,大躍進的時候為了解決資匱乏的問題,在國也搞過一階段。

“不行吧,竹子的屈服強度遠不如鋼材――”冰風趕說。他自己是搞鋼架結構出,這點歪門邪道當然聽說過。但是長期被建筑業擯棄不用,顯然是達不到使用的要求的。

“不試試看怎麼知道。”梅晚想如果試驗功,那對建筑公司和穿越者來說都是重大的利好消息――不用再浪費大量的木材制造梁柱和地板了。

“老大,水泥預制件這種東西,一旦垮掉是要死人的。”冰風苦苦諫言,難道后世的豆腐渣工程還沒鬧夠,又要上新時空來折騰了。

“冰技員啊,這個問題提高到總的高度來看,一味的死摳過去時空的安全標準是行不通的。”梅林說。

“什麼?!安全標準還有現代過去之分?”冰風火冒三丈。

梅晚勸阻道:“不要發火嘛,這是技問題,大家商量著辦就是了。”他轉頭問在一邊畫總結構圖的李瀟

“這個呀,你們看好了。”李瀟仔細的勾勒著圖紙,“我是學規劃和環境的,不懂建筑結構。”

燕雀志在旁道:“老大,你要慎重啊,建筑這事乃是百年大計,一旦出了事臭萬年的。”

梅林倒還是心平氣和:“現在的問題是解決有還是沒有的問題,對吧?執委會接下來要上馬的工程很多,總用木板不是辦法――臨高也沒那麼多的木頭,肯定要上預制板的。既然冶金部什麼時候能出足夠的鋼筋還是未知數,我們試試看也不錯的。功的話了,下面的事都好辦了。”

這番話打了梅晚,這個太大了。他下了決心:

“好吧,我們就來試試看,先從小型件做起來。”

這臨高建筑公司里的人多數都是建筑出,對竹筋砼多有些了解。竹筋作為鋼筋的代用品從很早以前就是個有力的話題,畢竟竹子的生長期快,價格低廉,而且加工方便,能夠運用可以節約大量的本。

但是竹筋始終沒能取代鋼筋,究其原因主要是抗拉強度不及鋼筋,最好的竹筋材料也只相當于的鋼筋的80%的水平,多數僅為50%。而且竹筋的彈模量只鋼筋的十分之一。這個缺點相當的致命。而且竹筋砼還有腐蝕、蟲蛀和砼料難以附著的問題,運用起來并沒有那麼簡單。

首先是尋找合適的竹筋,竹子種類極多,但是能做竹筋砼的竹子,基本上集中在苦竹、孟宗竹和淡竹上,這三種竹料里,以苦竹的抗拉效果最佳,日本人在二戰期間做了大量的竹筋砼測試,認為苦竹是最合適的竹筋料。

苦竹在中國分布極廣泛,海南雖然說不上遍地都是,找來也不難。當即電話打到了農業部委員會屬下的林業部。

“要苦竹?沒問題,我明天就派人去采伐。”吳曠明在電話里說。

“不,一會我們會把采伐竹子的要求發到你的OA上,你一定要和采伐隊員說清楚,完全按我們的要求采伐,不然就沒用了。”

竹筋的原料竹是很有講究的,首先它不能來自過于沃的土壤,過于沃的土壤里的竹子竹壁厚,,缺彈力。竹節很容易在采伐后發黑斷裂――而竹節是竹子中扛拉強度最高的部位。

據日本人的經驗,用作竹筋的竹子,最好是從是山區里和杉樹等樹木混生的里采伐的竹子,竹竿高且直,竹節短,壁薄,彈好。采伐的時間,要放在干燥無月的夜晚進行,因為月夜采收的竹子含有較多水分,竹有甜味,易遭蟲蛀。

竹子的采伐年齡選5~6年的,過短的太,過長則逐漸失去了油,彈不足。甚至采伐本也有一定的技要領。看到羅鐸從大圖書館里找來的資料。梅晚苦笑著對梅林說:“這玩意可一點都不省事。”

梅林心里也沒譜,眼見這本竹筋砼手冊如此之厚實,心里發虛,深怕搞起來過于復雜自己為始作俑者。但是工作既然已經展開,就不能下蛋,只好做出信心百倍的模樣:

“手續復雜說明確實是有效的。否則寫這麼本書不就沒意義了。這是工程建筑前輩們積累的經驗。”

采伐下來的竹子,能用作竹筋的只有竹以上第第21節的部分,要求竹節集勻稱,沒有腐壞和蟲蛀的痕跡采下來的竹子被送到博鋪的木材加工廠去,在那里首先進行了適度的干燥拖水--不能拖得太干燥了,要保留一定的水分,然后在博鋪的化工廠里進行防腐、防水和防堿的理。

竹筋因為其植的特殊,在澆注砼的時侯吸收了水分而膨脹,隨著砼的逐漸干燥,竹筋又因為失去了水分而收化,而且竹筋的收比砼要大而且收的速度也快得多,這樣,用不了多久,竹筋就會在砼中緩弛拖離,兩者之間失去了黏合力。

除了拖水的問題,竹筋還面臨著堿腐蝕。日本人在二戰前的試驗表明:未經過理的竹筋在砼中6個月之后,收到堿分的侵蝕,完全失去了強度。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