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第一侯 第63章 1戰后善

《第一侯》第63章 1戰后善

在廳踱步的主簿坐下來,坐的并不安穩,并不僅僅是因為如今的局勢。

這是沒有武夫人的竇縣。

雖然椅子的墊子還在,厚厚,桌上還有茶水,香香膩膩,廳鈴蘭暗開,清清淡淡。

他向外看去,縣衙里吏們匆匆走,大聲的談,縣衙外有兵士守衛。

“大人,吃飯了。”有小吏拎著食盒走進來,“今天有一葷兩素。”

食盒打開,香氣撲鼻,縣衙的廚房還在,吃喝和其他人一樣統一配給發放,只不過就算是最普通的食材,武夫人的廚子也能做出不一樣的味。

夫人的廚子還在。

“主簿大人。”有俏麗的聲音和影在廳外。

小吏喊了聲金桔姑娘。

“主簿大人今天有新文書嗎?”金桔問,“我要給夫人念呢。”

主簿指著桌上的幾本文書吩咐小吏:“快給金桔姑娘送去。”

小吏應聲是高高興興拿著,金桔也沒有拒絕,跟他說著閑話離開了。

夫人的婆婆,丫頭都還在。

主簿在椅子上挪了挪,試圖換個姿勢更舒服些,武夫人的一切都還在,一切都一樣。

其實武夫人在縣衙里日常很出現,有事元吉金桔會來說,除非是他們去見出來見他們。

只是.....本就不一樣,主簿站起來,地上好像也長了釘子,他不得不來回踱步。

這個日常沒有什麼存在的夫人離開了,縣衙就好似空了,整個竇縣也空了,雖然外邊還有巡邏奔馳的兵馬。

主簿停下腳環視廳,以前竇縣沒有武夫人的時候,是什麼樣?他突然想不起來。

“大人,大人。”

急促的腳步從外奔來,伴著兵撞擊聲,撞的主簿一瞬間渾發麻,他猛地后退幾步跌坐在椅子上,抬手打斷跑進來的兵將們說話。

Advertisement

這幾個兵將是負責哨探的斥候,這幾天主簿盼著他們又害怕他們,沒有消息日夜難安,有了消息.....

“等一下。”他深吸幾口氣,握扶手,再抬頭看這幾人。

縣衙里的吏們也都跟著涌進來了,急切的盯著這幾個兵將。

兵將也能明白大家的心,深吸一口氣用舒緩的語調:“賊兵已經潰逃,夫人進了州府。”

頓時歡呼,再聽縣衙外也響起了歡呼聲,歡呼聲向遠蔓延,很快就會響徹全城。

主簿坐在椅子上,似乎沒有了力氣,又似乎輕松閑逸,也沒有跟著歡呼,只是微微含笑捻須:“意料之中,意料之中。”

一旁的小吏笑著恭維:“主簿大人有謝安之風。”

另一個小吏將食盒推了推:“謝大人這次可以吃飯了,已經好幾天沒過筷子了。”

響起哄笑。

主簿大人沒有叱罵這沒規矩的小吏,待大家笑出這幾日的驚懼積郁便擺擺手,詢問兵將詳

“詳還在后邊。”兵將道,“我們看到了報勝的烽煙就急著回來報信。”

這邊話音落,外邊又有喧嘩,一隊風塵仆仆袍上還染著跡的兵將沖進來。

主簿一眼認出其中人大喊一聲中五,站起來迎接過去,此時本不論他是,這個中五只是武夫人跟前的仆從。

中五站住腳施禮道一聲大人,在滿廳人期盼中言簡意賅的講述了攻城過程:“兩千賊兵被殲滅一千五百眾,余者潰散正在追逃,城中兵將傷亡很重,但萬幸城池無礙,民眾平安,知府和祝通親迎夫人城。”

他說的簡單,眾人聽的不過氣了,戰事的激烈兇殘不可想象。

夫人什麼時候回來?”有吏急急問。

Advertisement

中五道:“州府傷亡慘重,知府請夫人安民心以及共議善后。”

吏們頓時急了。

夫人這麼辛苦!怎麼還要勞煩!”

“府里太貪心了,打跑了賊兵還不行,還要幫忙善后?”

“知府和祝通不是還活著嗎?”

大概是因為州府向他們小竇縣求援,吏們有些膨脹,敢對知府說出不敬的話。

主簿輕咳一聲制止眾人嘈雜:“這也是意料之中,畢竟現在淮南道府已經不存在了,武夫人的丈夫武都尉在京城天子邊,可以上達天聽,善后事宜與商議理所當然。”

所以武夫人這棵大樹誰不想抱!誰抱住也不想松開,吏們心里憤憤。

中五道:“元爺讓我來請余錢大人去一趟,好籌劃接下來的戰備,另外主簿大人也派人去州府,這邊的事還有些詳細的代。”

主簿大人立刻安排,中五去見了金桔和盲婦,將李明樓的事詳細的代給二人。

第二日一大早一行人在一隊兵馬的擁簇下走出竇縣城門。

民眾們早就得到消息在外相送,有詢問著州府發生的事,更多的是追問吏和張小千。

“是去請夫人回來吧。”

“快些護送夫人回來吧。”

主簿跟在后邊神有些復雜,夫人是回不來了。

吏們喊州知府貪心,其實真正貪心的是武夫人,州府比竇縣大得多,武夫人吃到里怎麼會吐出來。

看看,第一個要走的就是余錢,那是要算州府的家當了。

.....

.....

“大小姐。”

元吉跟上前方奔馳的兩人。

李明樓勒馬停在半坡上,在跟的方二始終撐著傘,春日的艷被撞開一塊。

Advertisement

李明樓看著艷籠罩的前方,這里可以俯瞰整個州府,雖然戰后的城府有斑斑傷疤,但依舊掩不住其雄偉。

“府城比縣城大很多啊。”回頭看跟過來的元吉。

不僅僅是地域大,元吉手指著一個方向:“大小姐,那邊是州府兵備馬場。”又手指另一個方向,“那邊有個軍匠營。”

軍匠,是隸屬與府的,專門打造制兵的匠人。

就算隔著面紗,元吉也能看到小姑娘的眼閃閃亮。

說道:“我要州府。”

距離我要竇縣已經過去半年多了。

再聽這種話,元吉不會像當初疑不解了,含笑俯首:“我讓人請余錢來了。”

......

......

雖然穿的不是兵服,張小千一直跟著探路的斥候奔馳。

時而跑回來給大家報告前方。

他縱馬疾馳回來:“前方是橋頭堡,距離州府最近的一個城鎮。”神悲憤,“燒了一半,一個人也看不到。”

不知道是跑了還是被殺了。

隊伍里一個吏眼圈紅了:“過年的時候我來州府,還在橋頭堡住了一晚上,比咱們竇縣還繁華熱鬧。”

這一路走來他們從激到沉默,現在如果不是騎著馬,腳步已經沉重的走不了。

走出竇縣才知道戰的結果。

“這還不是真正被叛軍肆的地方。”中五說道。

州府這邊只是有安德忠充作哨探的散兵游將,攻打州府的也只不過是宣武道那邊跑來的兩三千兵馬,如果真的是安德忠大軍,輒就是萬眾,所過之橫掃一片,就算有些城池主開門投降,也要看叛軍的將領高興不高興。

高興了就搜刮一通財人而去,不高興了,就要殺一群民眾立威,至于強拉民夫更是不可

民夫們行軍的時候拉輜重,攻城的時候還能被用來當人盾甲填壕

站在州府前,中五指著寬大的護城河:“我們打過來的時候,這里的尸都填滿了。”

尸首已經被清理了,只是地上留下的污跡,鼻息間的腐臭味還未褪去,提醒著大家這里進行了怎麼樣殘酷的場面。

竇縣的吏張小千,以及隨行來的民壯們都神凝重,這就是賊軍,這就是戰,這就是流離失所.....

如果當初沒有去竇縣,現在自己以及家人是已經死了還是在惶惶奔逃中?很多民壯這樣想著,想一想就不寒而栗,握了手咬了牙。

他們決不能變這樣,要守護好竇縣,守護好現在的生活。

州府的城門還在閉中,但當他們一行人走過來,不需要高聲招呼城門就已經打開了。

“張二蛋!”

“胖三!”

城墻上響起喊聲。

隊伍中的民壯們抬起頭,看到城墻上揮手的守兵們也紛紛出笑臉,這是他們的兄弟們啊,再看這比竇縣高大威嚴很多的城門,也沒有什麼拘謹。

守門的是自己人,覺跟回自己家一樣。

穿過城門更多的兵士迎上來,對吏們施禮,對張小千起哄,跟新來的民壯們擁抱拍打,一瞬間恍若大家奔馳兩天不是來到新的地方,而是回到了竇縣的軍營。

開心中又難免心酸,有很多面孔看不到了。

“小六子在哪兒呢?他娘托我給他帶了一雙新鞋....”

話沒說完先前拍著肩頭笑的民壯就抱住他的肩頭大哭起來,詢問的民壯便也明白發生了什麼事,頓時也紅了眼圈。

笑笑哭哭城門這邊很是喧鬧,街上不民眾不安又好奇的看過來。

吏輕聲提醒:“先去見過夫人吧。”

民壯隊伍里的將也號令整隊,死亡都不能阻止他們的腳步,悲傷更不能,一聲令下民壯們立刻列隊站好。

得到消息府衙里也有吏來迎接了,這些吏跟竇縣的吏們有認識的,雙方互相見禮便向城中走去。

街上圍觀的民眾越來越多,打量著這隊人馬,這隊人馬也在打量他們。

雖然死里逃生狼狽又戰戰兢兢,府城的民眾形容和穿著都很面,一眼去多數是富貴人家或者讀書人,府城的街道住宅雖然被城外石彈火箭造的損毀,簡單的收拾后也出竇縣未曾有的闊氣。

這是府城,他們中很多人是第一次到府城來,鄉下人進城有些拘謹,但城里人看他們的眼神并沒有漠然鄙夷。

“是竇縣來的。”

“竇縣的兵馬啊。”

消息已經傳開,府城的民眾指指點點低聲議論,看著這群袍和兵袍形容都有些寒酸的隊伍,激又敬畏。

“是又來增援我們的嗎?”

人群里還偶爾響起“謝謝啊。”“辛苦了”的聲音。

在這些神和話語的圍觀下,吏們更肅重了神,民壯們也更膛腰背。

很快一行人就來到了府衙前,這里有高大的牌坊匾額,讓大家不由仰著頭看,但很快又低下頭,長史帶著員們迎接過來,民壯們還好沒有對比沒有,竇縣的吏們則很慨,以往他們來府城,門前的雜役都用鼻子看他們啊.....

一眨眼態度大變,不是因為份地位變了,而是因為竇縣。

竇縣,有兵,有能擊退賊兵護城池保平安的悍兵勇將。

吏們相見自有絡游刃有余,在經過一番言語應酬后,中五帶著民壯們去見這里的民壯,兩個吏帶著余錢,張小千以及將去見武夫人。

跟在竇縣一樣,武夫人也住在府的后宅里,府衙的后宅比竇縣大多了,還有亭臺樓閣一個小花園,知府將他的眷們移出來不打擾武夫人,更顯得空曠。

夫人坐在書房里,穿著罩衫遮著面,一如在竇縣,吏們一見緒激,訴說牽掛不安擔心以及聽聞得勝后的激開心,又將竇縣這些日子的日常事碎碎無巨細的講來。

安靜的書房變得嘈雜熱鬧,恍若夏日提前到來,蟬鳴聲聲,唯有余錢一如既往安靜言寡語。

夫人沒有驅散蟬,聽他們講述,詢問一兩句,直到元吉進來打斷,吏們這才端起茶杯一飲而盡。

“你帶余大人去吧。”李明樓說道。

余錢也沒有任何多問,讓他干什麼就干什麼跟著元吉去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